王雅欣
中國的荒漠化治理成效效果明顯,近些年中國在環保方面所做的貢獻以及在推動全球氣變所做的努力,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環保話語權在逐步提升
在7月末舉行的“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會議期間,內蒙古農業大學原副校長王林和掏出手機環顧四周不停拍攝,“參會的人中有很多熟悉的老朋友,也有新面孔。”王林和說。
王林和曾多次參加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但此次論壇與以往感受不同的是,“規格高且論壇現場熱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這次論壇發來賀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出席了開幕式。此外,多國政要也參加了論壇。
作為全球唯一致力于推動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綠色經濟發展的國際性論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自2007年創辦,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連續舉辦五屆,永久會址定在中國庫布其沙漠七星湖。
本次論壇探討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荒漠化防治與合作、沙漠生態科技創新、綠色金融創新與發展、沙漠治理與消除貧困等當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議題。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脊線的北部。總面積約1.86萬平方公里,其中流動沙丘占61%。
庫布其沙漠距北京正西側直線距離800公里,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據王林和回憶,十幾年前,庫布其沙塵一夜之間就能刮到北京城。“當時這里沒有植被、沒有通訊、沒有道路,這里的牧民不僅飽受沙害之苦而且還一直處于貧困之中。”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民營企業億利資源集團把沙漠問題變成沙漠機遇,既突出治沙產業的經濟性,又強調生態環境的綜合性,同時有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在內蒙古農業大學原副校長王林和看來,“庫布其模式”的核心內涵是科技帶動企業發展、產業帶動規模治沙、生態帶動民生改善。也就是說,企業以自己的研發機構、示范基地為支撐平臺,通過開展與科研機構、高校和其他企業的廣泛合作,推進自身健康發展。同時通過規模化投入、舉措和行動,形成“以產業帶動治沙,以治沙促進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機制。
其中,“甘草治沙改土扶貧”是庫布其生態改善和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典型范例。據《杭錦旗志》記載,大漠深處生長著甘草、大白檸條、半日花、蒙古黃芪、沙冬青等160多種旱生植物和中藥材。
庫布其出產的梁外甘草一向以“皮色紅、質骨重、含酸高”聞名。甘草對鹽堿地有明顯的改良作用,同時甘草根瘤大量的共生固氮菌能夠增加土壤氮肥含量,培育土壤肥力。歷史上就是治沙治堿的優選植物,也是沙區群眾接濟生活的“救命草”。
億利資源集團利用自主研發的平移栽培法,在當地開展甘草套種。簡單說,一棵甘草就是一個“固氮工廠”。原來甘草豎著長,一棵甘草能夠綠化0.1平方米沙漠;采用平移法后,甘草能夠橫著生長,一棵甘草就能夠綠化一平方米沙漠,其效力擴大了十倍左右。
王林和表示,“甘草治沙改土扶貧”模式實現了一舉四得:綠化了沙漠,促進了甘草產業,修復了土地,帶動了貧困戶脫貧。
此外,億利資源集團還采取“公司 基地(合作社) 農戶”的合作模式,即公司負責種苗供應、技術服務、訂單收購“三到戶”,農牧民負責提供土地和種植管護。
這種產業帶動、共享合作模式大大提高了農牧民的積極性。
據資料顯示:在過去30年,億利資源集團投入生態修復資金30多億元,生態產業性資金380多億元,發展了千億級規模的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綠化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帶動10.2萬沙區農牧民脫貧致富。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吳雙戰認為,庫布其模式和庫布其論壇是對中國的貢獻,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吳雙戰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發展沙漠經濟是沙區精準扶貧的根本所在,要與市場相銜接。像任何經濟一樣,沙漠經濟也要發揮好兩個作用,一是政府的政策性引導作用,二是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好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才可持續。
“‘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正遭受到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危害的情況下,這一次論壇既符合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愿景,又契合沿線各國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出席“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時說。
在當前,荒漠化、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環境的重要問題,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長久以來,國際社會為解決荒漠化問題一直在尋找各種解決辦法,“庫布其模式”無疑給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路徑。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聯合國里約+20峰會秘書長沙祖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庫布其治沙是個奇跡,不僅是對中國的貢獻,也是對世界的貢獻;不僅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
早在1994年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了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正式通過了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提出到2030年要努力建立一個不再出現土地退化的世界。據悉,今年9月份,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將在中國召開第13次締約方大會。
中國是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的治理工作。近年來,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轉變,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樹立了成功的典型。
作為此次論壇的參會代表,波蘭前總統科莫羅夫斯基希望,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同中國有關機構進行合作。“中國在綠色經濟方面付出巨大努力,2011年到2015年中國在環保和低碳經濟領域投入高達8000億美元,2016-2020年這一數字將繼續增長至1300億,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戰略不僅會讓中國人民實現青山綠水和藍天的夢想,也將有利于消除貧困,促進社會的繁榮。
一位參會的聯合國環境署人士認為,中國的荒漠化治理成效效果明顯,近些年中國在環保方面所做的貢獻以及在推動全球氣變所做的努力,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環保話語權在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