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中國傳媒大學 戲劇影視學院,北京 100024)
從《麻雀》看“反轉”對審美驚奇感的營造
李木子
(中國傳媒大學 戲劇影視學院,北京 100024)
自1981年第一部諜戰劇《敵營十八年》在中國問世后,國內影視劇創作中先后出現了多次諜戰劇創作浪潮?!堵槿浮放c傳統的諜戰劇相比,除偶像化與青春化之外,其中對“反轉”的運用尤為獨特。本文旨在分析《麻雀》中“反轉”對于本劇審美驚奇感的營造,以及對本劇存在的一些創作問題進行反思。
諜戰??;《麻雀》;反轉;審美驚奇
1940年,汪偽政府成立了特務機構——汪偽特工總部76號,大肆殺害軍統特工、中共地下黨,《麻雀》的故事由此展開。中共地下黨員陳深潛伏在敵方陣營特別行動處處長畢忠良手下,他在接受了上級“宰相”沈秋霞提供的一份日寇企圖毀滅中國的絕密情報“歸零計劃”后,與軍統特工唐山海、徐碧城亦敵亦友,共同戰斗,在生死陷阱之中斗智斗勇。
從本劇的人物關系上來看,《麻雀》分為三大陣營:第一,以李默群、畢忠良等為主的汪偽特務;第二,以唐山海、徐碧城為主的軍統特工;第三,以陳深、沈秋霞、李小男等為主的中共地下黨。
眾所周知,電視劇是由一個個的事件所構成的,根據事件在情節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分為不同的級別。電視劇情節中所體現的情境轉折的數量,也就是電視劇的情節密度。那么諜戰劇中的情節速度一般發展較快,信息容量較大,因此情節密度和強度也就越大。

表1 一級事件劃分

表2 二級事件劃分
在《麻雀》的三個一級事件中(見表1),又包含了眾多的二級事件(見表2)。如以此類推,情節事件可以被一直劃分下去,直至小到每一個鏡頭。那么如表1、表2所示可以得出,第二個一級事件所包含的二級事件數量最多,并且這一事件中第三部分(26-45集)包含的本文所要研究的“反轉”數量最為集中,可看出此段情節密度集中,是本劇的高潮段落,因此“反轉”也密集出現于此。
電視劇中包含有多重復雜的情緒,諜戰劇也不例外,有圍繞核心諜戰展開的緊張情緒、男女主角間的愛情情緒、親情情緒等。本文著重關注劇中人物為奪取“歸零計劃”而出現的反轉,為觀眾帶來的審美驚奇感所引發的緊張情緒。全劇劇情跌宕起伏,情緒變化量大,節奏處理較為得當。從第25集開始,實施計謀奪取“歸零計劃”,這也是整部劇情節最密集、反轉數量最多之處。
“反轉”給觀眾帶來了審美驚奇感?!皩徝荔@奇”是一個美學理論,亞里士多德說:“一切‘發現’中最好的是從情節本身產生的、通過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觀眾的驚奇的‘發現’?!痹陔娨晞≈校枰獎〖斜旧沓霈F的讓觀眾感到驚奇的情節事件,再通過觀眾審美主體個人的主觀而感受到的一種審美體驗。
電視劇的“反轉”來源于角色的“意圖”能否實現。劇中陳深的信仰、奪取“歸零計劃”等就是他的意圖。劇中的懸念正是來自于陳、唐與畢忠良之間沖突的意圖,這些沖突吸引著觀眾的審美期待,懸念由此產生。驚奇之感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這些驚奇都來自于角色或劇情意圖的隱藏或者誤導。觀眾具有從懸念中知曉故事結局的期望,也有享受故事過程的愿望。觀眾會根據劇中的情節細節思考、推理,當某些事件的結局或真相與自己所期望的不一致時,就會產生驚奇。這種不一致越突出,驚奇感越強烈。
審美驚奇感一般由兩種形式實現,一是一見而驚。觀劇過程中,觀眾對劇情中出現的危機及其化解過程極度激賞,在心中驀然升騰起一種獨特驚奇的美感體驗,就在觀眾與劇情相遇的瞬間,觀眾獲得審美的驚奇與快意。二是從不驚奇到驚奇。從“不驚奇”到“驚奇”的審美過程(對同一客體而言),它相對偏于認知方面的特點,觀眾對劇中的人物經過多集審美經驗的理性沉淀,對該人物在某個情節事件中的突發行為感到意外。
如在第16集中,唐山海去喬家柵為打算營救周麗的颶風隊員報信,不幸遺失了一枚紐扣,在畢忠良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觀眾發現,紐扣原封不動地出現在唐山海的衣服上,著實為唐山海捏一把冷汗。第32集中,蘇三省懷疑陳深與唐山海的計謀,故意將酒灑在陳深身上而不幸掉出與柳美娜一樣的手包,情急之中,陳深拿出包里的戒指向李小男求婚。一切都十分蹊蹺,雖無法瞞過畢忠良的眼睛,但也算勉強解決,也推動了陳深與李小男之間的感情。這些反轉都是讓觀眾在剎那間為角色的行為及劇情的走向產生了驚奇之感,這正對應“一見而驚”的實現形式。
劇中對李小男形象的塑造,分別從第6集、第45集和第47集逐漸過渡,第6集中,李小男掩護了陳深的船票;第45集中,她機智化解了徐碧城掉落的項鏈,這些做法與她性格十分對立,讓觀眾感到驚奇。但在其他劇集中,她并無身份漏洞,直到第47集她為陶大春通風報信,并展示了功夫,這一小反轉在帶給觀眾驚奇的同時,也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她的身份想必觀眾也開始懷疑。直到第58集她的“醫生”身份暴露。她坐在整潔的倉庫里,這和她平時邋遢的生活形成極大反差,身份和生活習慣的反轉帶給了觀眾剎那間的驚奇。觀眾的情緒在第58集的醞釀之中,對李小男所帶來的三個小反轉直至最后身份暴露的大反轉,正是經歷了從不驚奇到驚奇的變化。
正是這些“反轉”為觀眾帶來的審美驚奇才會使得觀眾評價劇集“好看”,“反轉”雖提升了劇情的可看性,但有為“好看”而“反轉”之嫌疑,多次“反轉”的使用,會稍顯劇情“注水”,同時也會出現諸多細節問題。
首先,該劇宏觀上不夠真實,情節設置上的“反轉”營造的審美驚奇感更多是為了吸引受眾觀看,難以升華為深層的審美意蘊及審美價值。
其次,泛偶像化也是近兩年諜戰劇的一個重要問題。歷史上,間諜工作一般挑選長相比較中庸,在人群中不太出挑的人擔任。由俊男美女扮演間諜本身就說不通,作為對演員演技要求較高的諜戰題材電視劇,偶像派的演員明顯不占優勢,諜戰劇需要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更多層次感,對演員的演技要求也更高。
最后,對比原著和電視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原著可以說短小精悍,有很多留白,而電視劇為了增添故事情節,使劇情略顯拖沓。如小說中,“宰相”只出現在開頭部分,而電視劇中將營救“宰相”這一環節擴充至六集,凸顯了陳深的魯莽和劇情的拖宕。
近年來,電視劇觀眾的審美心理不斷變化,但無論觀眾心理如何變化,對質量上乘的電視劇的期待是不會改變的?!胺崔D”作為一種藝術手法,也應避免被過度應用與消費。尋求高質量和高關注的結合,才是我國諜戰題材電視劇發展的必由之路。
[1]李勝利.論電視劇的情節強度[J].當代電影,2006(2).
[2]張晶.審美驚奇論[J].文藝理論研究,2000(3).
[3]李瀟云.論審美驚奇的實現方式[J].學術探索,2000(12).
J905
A
1007-0125(2017)15-0080-02
李木子(1994-),女,漢族,河北人,中國傳媒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電視劇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