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杰
8月9日半夜,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的同事載著我去九寨溝的路上時,我仍然感覺不真實。
前一晚手機彈出九寨溝地震新聞,我還叮囑要奔赴震區的同行注意安全。第二天早上,我接到通知要去往現場。
第一反應不是害怕,而是興奮,去一線是記者天生的使命,但更令我忐忑的是第一次地震報道如何能順利完成。曲折訂票、收拾行李、匆忙間還把書中看到的經典報道撕下來揣兜里。
災難報道爭分奪秒,我希望能盡早到達現場,但沒料到北京到九寨溝的距離這么遙遠:飛機延誤、交通管制、夜路不安全,以至于10號早上,我們還在路上。當時的新聞是,九寨溝被困的游客當日會被全部轉移。
到得晚,但在轉移游客的主要路段我們和救援大巴迎面遇到了。那種感覺夾雜欣慰和遺憾,他們安全了,但記者到震區就缺少了主要的新聞當事人。經過編輯提醒,索性從逆行者角度觀察九寨溝的情況。
此時我才稍微釋然,盡力從快速擦肩而過的大巴上抓住乘客的表情,觀察沿路的變化。
這次地震救助快速且有條不紊。當時的報道絕大部分在關注受災群眾的故事,悲情的、感動的、不幸的。我們除了聚焦這里的人,也將關注點回歸到這個地方特殊的身份——旅游景區。
大自然鬼斧神工贈與這方人民美麗的景觀發展旅游業,同時又任性處置。除了在景區內看到被破壞的海子,相信所有人都看到了當地人沮喪的表情。一方面他們經歷地震驚魂未定,另一方面是心懷對未來生活的未知。房子倒了、景區破壞、游客不來、生意斷了。
交通不便,農業工業不發達,他們只好把生計放在旅游業。牽扯的不僅是當地,還有周邊公路旁散落的村莊。對支柱產業造成影響,這點也是九寨溝地震特別的地方。
景區外幾十公里是空無一人的飯店和賓館,黝黑的當地人訴說著苦惱,但又不全是絕望。各地趕來的救助者達成完美默契,快速救助和幫助別人。當地人對前路迷茫,但依然有人奉獻自己的力量,而把未來交給時間。
@靜水深流:租購同權需要的是政策落實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并且不斷地調整和完善。此外,相關部門對租購同權政策落實的全過程加強監管,出重拳打擊不法行為的舉措是必要的。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吳京:小人物、愛國者
與“超級英雄”》
突如其來的贊美很可能就此毀掉一個理想主義者,幸好,吳京是清醒的。(Anna)
《喪:這個時代的精神吐槽》
生活壓力大,利用喪文化來自嘲,有時也可以使自己解脫出來。
(逯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