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陳尚文 本報記者 倪浩 李炫旻
飽受業績不佳之苦的韓國現代汽車因在華停產的消息引發關注,30日北京現代新聞發言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否認停產消息。因中國市場萎縮,韓國現代第二季度利潤暴跌近50%,韓媒稱現代雖然復工但青黃不接的日子不知會持續到何時。分析人士表示,韓國現代品牌力下降,產品不適應中國市場。
北京現代:沒停工
據美聯社29日報道,因未能如期向供應商付款導致零配件斷供,北京現代的四大工廠全部停產。北京現代是由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和韓國現代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立的汽車制造公司,成立于2002年,雙方各占股50%。30日北京現代新聞發言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北京現代近期沒有停產,未來也沒有停產計劃。”“我現在就在工廠的生產車間里,已經和車間負責人確認過了。”
位于北京順義區南環路的北京現代第二工廠的一位員工對停產消息也予以否認。《環球時報》記者以參加該廠參觀活動為由提出工廠停工是否會影響參觀時,該工作人員表示工廠并未停工,屆時可以參觀生產現場。“我就在這個工廠上班,可以確認工廠并沒有停產。”
據北京現代官方網站介紹,該公司目前在北京擁有三座生產工廠,2015年又在河北和重慶各建一座新工廠,其中重慶工廠尚未投產。截至2016年底,北京現代累計銷量達到800萬輛,累計銷售收入為8416億元。北京現代并非第一次陷入“停產”傳聞,媒體報道,北京現代四大工廠7月31日至8月4日曾停產一周,對此北京現代在回應中承認當時的停工確為事實,原因并非由于拖欠上游廠家款項造成零部件短缺,而是因為“高溫和夏季調休”。30日,《環球時報》記者通過采訪北京現代車間工人了解到,北京現代四個工廠的生產并未完全恢復正常,上游廠家的供貨也未完全恢復常態,生產處于不穩定狀態之中。
韓國補貼在華韓企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薩德”事件的影響下,北京現代今年上半年遭遇了嚴峻的市場考驗,銷量逐月下降。根據全國乘聯會最新發布的產銷數據,今年1月至7月,北京現代累計銷量為41.5萬輛,同比下降29.1%,僅完成全年125萬輛目標的33.2%。中國市場的不斷萎縮,也造成韓國現代汽車二季度凈利潤暴跌近50%。
銷量的下降導致了北京現代現金流出現問題,上游供應商以款項拖欠為由,停止向北京現代供貨。8月21日,北京現代塑料燃油箱的供應商發布公函表示,因北京現代欠款停止向北京現代供貨。后續機加工即裝即用部件供應商德西福格也早在數月前就收到北京現代方面訂單銳減的通知。
北京現代副總經理吳周濤28日對媒體稱,2017年確實是北京現代遭受最嚴峻挑戰的一年。北京現代本身并沒有出現大問題,三個月時間內在一系列措施下,北京現代已經走出低谷。
韓國《亞洲經濟》稱,韓國產業銀行30日表示,為受到“薩德”影響的韓國企業緊急補貼5500億韓元(1000韓元約合6元人民幣)。其中,5000億韓元將用于產業重組和增強產業競爭力,補貼范圍包括韓企將在中國的營業場所搬遷至別國,在華韓企間的并購,以及企業轉型等。另外500億韓元用于維持企業經營穩定,主要對象為暫時資金周轉不靈的現代起亞汽車合作企業等直接受到中國“反薩”影響的韓企。
品牌力弱加韓國罷工
韓國現代總部與北京現代“口徑不一”,美聯社29日稱韓國現代汽車透露北京現代四大工廠停產,韓聯社30日援引韓國現代汽車的消息稱,中國工廠已復工。韓國媒體Moneytoday稱,雖然中國工廠重啟恢復運轉,但現代汽車的青黃不接日子將持續到何時仍是未知數。除了“薩德”事態,現代汽車在韓國國內被勞資糾紛問題絆住腳跟,特別是同屬一個集團的起亞汽車公司基本工資訴訟判決臨近,將對現代汽車股價產生最大的影響。
30日,在韓國上市的現代汽車收盤價為14.3萬韓元,當天股價比前一個交易日下跌0.69%。開盤初期曾下跌4個百分點,下午隨著“中國工廠恢復運營”報道出現,跌幅減少。但較今年5月年中最高價的17.3萬韓元仍下跌17.4%。接連的不利因素讓現代汽車股價連日來下跌,有分析認為,出現轉機尚需一定的時間。
韓國《首爾經濟》報道稱,韓國市場專家指出,解決現代車在華銷量低甚至出現工廠停擺問題的根本在于恢復因政治問題而惡化的消費者心理。此外,除在美國、中國兩大主要市場銷量業績不振外,韓國國內的“工會罷工”問題持續,讓下半年現代汽車業績恢復前景不透明。
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向《環球時報》分析說,北京現代今年的不景氣還是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是品牌力不足,跟大眾、豐田等有著明顯的差距;另外品牌力不足以質優價廉彌補的策略又遭遇了國產品牌崛起的強烈沖擊,造成市場流失。
鐘師認為,北京現代的遭遇也給韓國現代汽車敲響了警鐘:一定要重視中國市場,要立足于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進行研發和設計。“韓國現代應該反思,及時糾正,以期迎來市場的反彈。”但鐘師認為,現代汽車底蘊深厚,目前暴露出來的并非致命問題,而是“打法”不適應中國市場。▲
環球時報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