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王道福

摘 要: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語文知識涉及符號表征、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三個層面,由此構成語文教學的層次性。其中意義領域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成為深度教學的核心和關鍵。由于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和歷史背景的復雜性,同一文本的人文性可能呈現多向性。因此,開展小學語文深度教學需要審視價值取向,運用主流社會思想引領學生成長。
關鍵詞:深度教學;價值取向;文化沖突
深度教學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中,針對傳統教學過于關注知識的符號表征,忽視人的思維和情感培養的現狀提出的,其內涵為教師借助一定的活動情境帶領學生超越知識符號表征,進入知識內在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挖掘知識的豐富內涵,完整地實現知識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就小學語文而言,深度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帶領學生超越知識符號層面,進入知識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過程。在小學語文深度教學過程中,由于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和歷史背景的復雜性,同一文本的人文性可能呈現多向性,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一、小學語文深度教學常見的價值沖突
(一)思想觀念沖突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自然之道》一文描述了游客與向導面臨“嘲鶇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這一情景的不同態度。游客很焦急,“你得想想辦法?。 薄安荒芤娝啦痪取?;向導卻若無其事,“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里表現出人文與自然的思想沖突。對此,深度教學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崇尚自然的思想觀念,其切入點可以選擇在“向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危害”。
(二)情感道德沖突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誠實與信任》一文敘述了一個情節:一天深夜,我不小心撞壞了路邊小紅車的反光鏡,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主動將姓名、電話寫在字條上,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這里隱含了擔當與逃避的道德沖突。對此,深度教學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培養學生誠實擔當的道德行為,其切入點可以選擇在 “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你給我留下了誠實與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
(三)善惡人性沖突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狼牙山五壯士》描述了激烈而殘酷的戰爭場面,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表現出正義與邪惡的人性沖突。對此,深度教學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弘揚八路軍戰士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其切入點可以選擇在“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
(四)東西方文化沖突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落花生》一文講述了“父親”的人生觀。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薄八阅銈円窕ㄉ?,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文本滲透了“內省自求”的東方傳統美德與“張揚個性”的西方文化沖突。對此,深度教學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培養學生內省自求、謙虛謹慎的思想品德,其切入點可以選擇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五)真善美關系沖突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唯一的聽眾》講述了一個老教授“善意的謊言”讓“我”找回自信,不斷成長的故事。文本滲透了真與善的關系沖突。對此,深度教學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引導學生認識善為仁愛之本,其切入點可以選擇在“老人叫住我,說: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
(六)認知視野沖突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長城》一文描述了長城的雄偉壯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边@句話可能產生認知視野沖突。如果從“智慧”著眼,可以通過“世界遺產”這扇窗口,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如果從“血汗”著眼,則可以引導學生去認識統治者的殘暴,比如讓學生拓展閱讀《孟姜女哭長城》。本文深度教學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其切入點可以選擇在“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二、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產生價值沖突的主要原因
(一)語文的學科特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語文學科而言,“以文載道”是寫作的基本思想,“以文化人”是閱讀的思維方式。因此,語文教學離不開思想觀念。由于作者、編者和教者在認知視角、文化背景和自身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致使文章撰寫、教材編排和課文解讀三者之間出現價值取向的沖突在所難免。比如《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北師大版排在第九冊,滬教版排在第十冊,人教版排在第十一冊,西師大版排在第十二冊,可見編者的意圖各有不同,教學也因此各有側重。
(二)多元的價值觀念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中國社會正步入改革開放的深水區,無論是個體價值觀,還是群體價值觀,都呈現出多元化態勢。這種多元化態勢的出現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轉軌、政治運行重心由集中向民主轉移、社會整合由組織向個人變遷、文化建設從封閉向開放嬗變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處于轉型時期的主導價值觀,可能因部分內容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導致與現存的其他價值觀之間產生沖突。
三、小學語文深度教學防范價值沖突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師的思想境界
由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和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趨勢,小學語文深度教學出現價值沖突在所難免。其實,有價值沖突并非壞事,在教育活動中,“兩難選擇”歷來是品德培養最有效的方式。只是在學生做兩難選擇的時候,需要教師承擔起識別、辨析、引領的責任,才能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具有價值取向的鑒別力、判斷力和引導力。而這些能力的取得,必須以教師的思想境界為基礎。常言道:站得高,方能看得遠。因此,只有提升教師的思想境界,才能有效防范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價值沖突。
怎樣提升教師的思想境界呢?其方法:一是鼓勵教師終身學習,努力提高思想覺悟。讓教師正確認識教育職業的特性和自己肩負的責任,自覺加強政治思想、國家意識、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修養,不斷提升思想境界。二是引導教師開展深度思維訓練,養成從現象到本質至觀念的思維習慣。正如康德所言,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直觀開始,從那里進到概念,而以理念結束。比如《自然之道》一文,就可以運用以上方法啟迪教師從現象層面的嘲鶇叼幼龜,到本質層面的自然法則(強肉弱食,適者生存),至觀念層面的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以此培養教師思維的深刻性。三是開展小學語文教師主題研修,提高教師的認知水平。其研修模式如圖所示。
該模式注重“學、術、行、思”四者的有機統一,強調研修課程與主講教師的內在關聯,通過資深學者講學、教研專家講術、一線名師講行、參訓者教學反思,實現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教學行為與參訓者內心體驗的和諧共生,從而促進其思想境界的升華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比如《落花生》一文,涉及中西方文化的特點與差異,需要教師正確領會和把握??梢蚤_展主題研修,從中西方哲學思想、文化特征、行為方式等多層面設置課程,讓參訓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及演變歷程,從而提高對中西方文化的認知水平。只有當教師的思想境界和認知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在價值取向上把握住方向,運用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去影響和塑造兒童。比如對《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解讀,只有引導學生了解抗戰歷程,認識戰爭性質,才能更好地領會八路軍戰士的英勇和頑強,防止對戰場中血腥和屠殺的誤讀,克服盲目的自由思想和現代精神追求。
(二)拓展教師的文化素養
小學語文深度教學不僅受制于教師的思想境界,還受制于教師的文化素養。針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其文化素養是指教師所掌握的自然學科知識和哲學、歷史、藝術等社會學科知識的程度。教師豐富的文化素養,有利于教學過程中挖掘文本的思想內涵,找到思想根源,減少意義分歧。如果教師的科學素養不夠,其認知就會停留于現象層面。比如對《自然之道》一文的解讀,如果沒有生物進化論的思想及其相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難以理解適者生存的自然之“道”,更難以理解“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的矛盾心態。如果教師的人文素養不夠,缺乏對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就會孤立片面地看待問題。比如對《落花生》一文的解讀就需要教師了解中西方文明的差異;對《唯一的聽眾》一文的解讀就需要教師領會真善美的內涵與關聯。教師只有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三)啟迪教師的教育智慧
教師不僅是“知”者,更應是“智”者,不僅要知識淵博,更應該充滿智慧。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智慧體現在教學切入點的選擇和教育契機的把握。比如對《長城》一文的解讀,是從“智慧”入手,還是從“血汗”入手,直接影響思維拓展的方向。因此,預防和克服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價值沖突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
參考文獻:
[1]郭元樣.知識的性質、結構與深度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9(11).
[2]陳曉輝.當代中國社會多元價值觀評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2013(2).
[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4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