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培


摘 要:為充分了解我國跳躍運動員踝關節損傷的訓練學因素,為教練員科學地制定訓練計劃提供理論依據,采用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等對有過踝關節損傷的29名不同水平的運動員進行詳細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導致踝關節損傷的主要因素有:技術動作不正確、準備活動不足、訓練負荷過大、治療不及時及不正規的治療、放松活動不夠重視以及其他幾個原因。
關鍵詞:跳躍;踝關節損傷;訓練學研究
田徑運動是體育運動中備受關注的大項目,而其中踝關節損傷是田徑跳躍運動中最常見的。資料顯示,它占所有運動損傷的20%~40%。教練員要正確認識踝關節的生理特點,對運動員在訓練中采用正確的技術方法,合理安排運動量是減少運動損傷發生的主要途徑。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取蘇州體工隊、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昆山市五所中學、一所運動學校中有過踝關節損傷經歷的29名不同水平運動員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訪談法:對不同級別的38名教練員與受傷的29名運動員進行面對面訪談,了解他們對踝關節損傷的認識及原因。
(2)文獻資料法:作者查閱了關于踝關節損傷原因的大量文獻,為本研究奠定了基礎。
(3)數理統計法:把數據在計算機上進行統計學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1.踝關節損傷的生理結構分析
跳躍運動中幾乎所有動作都需要踝關節參與,從解剖學角度來看,踝關節屬于滑車關節,生脛腓骨的下端和距骨組成,關節囊前后壁薄而松弛,兩側副韌帶附著,以加強踝關節穩定性。由于外踝低于內踝,外側副韌帶比較弱,腳外翻時很容易受傷。特別是在一些急停急起的跳躍項目中,出現踝關節損傷的概率是很高的,比如,背越式跳高,它要在高速助跑起跳的情況下踝關節要內旋,如果用力不當,出現扭傷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2.技術動作不正確
任何一個體育項目,如果運動員不能很好地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久而久之,導致機體受傷也是必然的,因為錯誤的技術動作往往會加重機體的負荷,而當負荷超越了生理機能承受的限度時就會出現傷病。如果在訓練中不嚴格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急于求成,過早練習高難度動作和高強度訓練,不但效果不佳,反而極易因技術動作錯誤而造成機體的損傷。例如,在小腿外翻和前腳外翻的情況下就會造成過度外翻。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具有跟腱問題的運動中,前腳外翻都大于7°。
3.準備活動不充分
準備活動是一切訓練或者比賽所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準備活動不充分,運動員的各個機體沒有達到最佳狀態而進行訓練或者比賽的話,運動員會動作不協調,技術動作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很容易造成損傷。運動員往往對預防運動創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進行正式運動前,務必要認真做準備活動,避免導致損傷的發生。例如,跟腱的準備活動和營養不充足,造成跟腱不能完全適應高負荷強度和運動量。這會造成跟腱的代謝紊亂、超時工作和變性。
4.訓練負荷過大
調查發現,教練員在全年訓練中,負荷存在偏大現象,同時負荷安排不科學,恢復手段較少。大負荷訓練因乳酸的堆積使肌肉中pH下降,肌肉收縮的能量供應會發生障礙,肌細胞內收縮蛋白相互作用減弱,肌力明顯下降,肌肉就會出現疲勞。運動員在肌肉疲勞狀態下運動會產生動作失調現象,容易引起損傷。持續的負荷量,常常會在跟腱部位導致可預防的后續性損壞。在跳躍練習中,應該密切注意雙膝和雙腳的運動軸良,保持正確姿勢。
5.不科學的治療
跳躍運動員一般會出現踝關節、跟腱、足趾等部位的受傷,對于一些輕微的受傷,教練員或者運動員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繼續高強度的訓練下,很可能會讓傷勢加重;有些教練員為了盡快緩解運動員的疼痛,達到提高恢復訓練和比賽的目的,就給予運動員封閉治療,而不是一種系統的科學的恢復手段,長期封閉或激素治療的后果就是會加重跟腱的損傷及加速運動員的退役,有時候會出現跟腱斷裂等不可逆現象的發生。
6.放松活動存在問題
現場觀察發現:運動員對放松活動不夠重視,教練員很少參與,只要求運動員自己放松,運動員放松活動很隨意,只進行一般慢跑、簡單拉伸,十分鐘左右完成。筆者認為踝關節在跳躍運動后負擔較大,應進行專門拉伸并配合按摩,要細致、充分,必要配合物理療法。不然疲勞會長時間積累,導致踝關節越來越不靈活,容易引起跟腱拉傷。
三、建議
踝關節損傷的原因主要有技術動作不科學、準備活動不充分、訓練負荷過大、不科學的治療、放松活動不夠重視以及其他原因。教練員應加強自我學習,改變傳統的訓練理念,充分了解踝關節損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安排訓練內容,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王歡.田徑跳躍運動員支撐器官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19(3).
[2]叢林,朱靜華.踝關節扭傷及其功能恢復訓練[J].田徑,2009(1).
[3]胡聲字.運動解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4]蘇塞因·克羅新奇.田徑運動員跟腱問題的治療觀點與復發預防[J].國際田聯田徑運動新研究,2009(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