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蘭
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深入分析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的培養,這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方式。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教材出發,談談信息技術課堂上從愛國主義教育、環保意識、文明上網三個方面落實德育綱要的一些策略。
一、將愛國主義教育始終貫穿于學科教學中
愛國主義教育是每個學科教學都必須進行的內容,信息技術知識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對于祖國的繁榮富強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更應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教學“美麗風景圖說話”和“小小郵箱本領大”時,給學生展示我國著名的瀑布及大量的東營風景和泰山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我們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通過課例的學習,讓學生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陶冶學生的心靈,凈化情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加深了他們對祖國燦爛文明的認識,使他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將愛國之心深植入學生的心底。
二、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當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而導致的一次又一次重大的災難,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的環境,已經成為全人類一個緊迫、重要的目標。故而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環保意識的培養。
在“規范文章看家功”教學中,重點指導使用打印預覽頁面排版,可以減少打印紙張,增強學生打印時的節約意識,同時介紹中國的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作用,提倡節約用紙,廢紙回收,為節能減排作出自己的貢獻。
“網上風光無限好”一課中,針對華北地區在冬季經常大范圍地出現霧霾,讓學生討論、交流霧霾的成因及危害,使學生感受到人類對環境和大自然的影響,讓學生意識到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讓學生在課堂中討論生活中怎樣保護我們的環境,認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體會到人類生存環境遭破壞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強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三、對學生進行網絡德育,樹立文明上網的意識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計算機已逐漸進入家庭,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日益增加,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因此,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通過引導讓學生自覺地遵守網絡法規或有關規定,文明上網、依法上網。
1.加強網絡安全教育
《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在大數據時代維護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
在教學“輕松申請QQ號”一點通中,適時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讓學生知道在網絡這個虛擬的聊天世界里應該適當保留個人隱私,而對于網絡上的陌生人,其個人資料也可能是不真實的,因此在聊天時應慎重,不要告訴他們你的個人及家人的信息,設置密碼不要告訴他人,謹慎網上交友,而且要不定期地更換密碼。
在教學中適時增加課外學習內容,如木馬傳播的途徑,其通過網頁傳播、下載文件傳播、聊天工具傳播、電子郵件的附件傳播等,培養學生的網上安全防范意識。
2.瀏覽信息要健康
《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能夠較為自如地對信息進行辨別和分析。”
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但現在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幾乎防不勝防,例如你看網頁,內容原本是健康無害的,但是有時候突然彈出個彈窗,就可能是不良信息。為此,教師應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優秀少年兒童網站,教學中把這些網站收藏到收藏夾中,避免學生無意中點出不適合的網站,同時在學生電腦上安裝“綠色上網管家”軟件,設置安全級別,對可以瀏覽的網站加以篩選控制。經常與學生交流,通過交流和認可引導他們在網絡中得到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3.網絡交流要文明
網絡交流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社會交際方式。網上活動也要遵守人際交往準則,用語文明禮貌、不講臟話。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隨便,在網絡世界也要尊重他人。“你說我說發帖子”中引導學生討論,在“壇”里,大家互不認識,是不是就可以想說啥就說啥呢?大家先聽聽信息三人組是怎么說的吧。你贊同這三個人的說法嗎?小組交流討論,通過討論交流,學生了解了論壇禮節,培養了良好的交流習慣,提高了文明上網的意識,培養了良好的網絡道德,做個彬彬有禮的“壇友”。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讓學生自覺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明確文明上網的重要性。理解自身良好的行為規范對信息社會的影響。
總之,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德育切入點比比皆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德育教學有機地融入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讓德育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達到教學與育人的雙重功效。
參考文獻:
[1]張林.信息技術課中滲透德育芻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1).
[2]李金發.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的滲透[J].才智,2016(10).
[3]何俊.生成性資源在小學信息技術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24).
編輯 任 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