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彥麗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平衡膳食,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物質條件。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針對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結合多年的幼教實踐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關鍵詞:幼兒;飲食習慣;培養;教育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至關重要。飲食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
一、幼兒飲食中常見問題
通過對班級小朋友飲食習慣的長期觀察分析,本人認為幼兒在飲食上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偏食、挑食、厭食現象很嚴重。(2)吃飯速度慢。除了部分孩子是上述的偏食、挑食、厭食之外,還有就是吃飯時注意力不集中,吃著飯想著玩旁邊的玩具,或者和旁邊小朋友講話,或是飯和湯倒來倒去。(3)孩子的咀嚼功能偏弱。(4)手抓飯,不會用勺子。雖然進餐前我們都要求幼兒洗手,而且阿姨也會給桌子進行消毒,但還是不可避免,孩子們會用手去碰碰摸摸其他的東西,然后有的孩子碰了玩具之后吃飯,吃飯的時候,還會用手去抓飯、抓菜,這樣很容易將細菌吃到肚子里。
二、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內容
針對孩子們在飲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人認為,不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庭中,應當注意培養以下幾方面的飲食習慣。(1)自己動手的習慣。盡早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自主性,還有助于開發智力。(2)定時就餐的習慣。給孩子定時開飯,讓孩子每天都能按時就餐。(3)講究衛生的習慣。教會孩子做到飯前洗手,飯后漱口。(4)注意力集中的習慣。不要讓孩子邊吃邊玩,也不要邊吃邊看電視或看書。(5)細嚼慢咽的習慣。每餐吃飯的持續時間宜為20~30分鐘,不要讓孩子吃得過快。(6)平衡飲食的習慣。不能讓孩子遇到好吃的時暴飲暴食,這樣不僅會引發腸胃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心理。(7)禮貌用餐的習慣。比如,口中有食物時不要說話;不要持筷子指指點點和在菜盤里扒來扒去;打噴嚏和咳嗽時,要用餐巾或手帕掩著嘴,把頭遠離餐桌等。
三、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方法
1.多講道理,多鼓勵,多教育,少強迫
在保教實踐中我也學習探索了一些很實用的教育法。比如,每次開飯時,我帶幼兒一起說食譜,“今天某菜特別香,大家聞一聞”。讓幼兒通過視覺直觀體會進餐的樂趣,從而令其專心用餐。分餐時給飯量大的和飯量小的幼兒都盛半碗飯,這樣飯量大的幼兒很快就把飯吃完,要求再添飯,當眾表揚他們吃得又多又快,又不挑食,長大了肯定有勁,個子也長得高。這樣飯量小的幼兒進取心被調動起來,也很快吃完飯,要求添飯。這種進餐的氣氛使幼兒食欲倍增。
2.家長要負其責,不嬌慣幼兒
家庭成員必須都認識到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要互相配合。如,爸爸媽媽不讓幼兒吃零食,而爺爺奶奶經常給幼兒,這樣反而會使幼兒不聽話。另外,家庭成員要以身作則。因此先要糾正父母的不良飲食習慣,才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3.家長和保教人員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如,有的家長是三代同堂的,做母親的不喜歡吃某種菜,就無意說:這個菜怎么樣,幼兒聽在心里,久而久之,也不喜歡吃這種菜了。有的家長過分注重營養,非要幼兒按家長的意愿吃菜,結果幼兒一臉不高興。進餐是一件高興的事,完全可以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在此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引導。如介紹一下這種菜的營養價值,對幼兒生長發育的好處,并且以身作則,吃給幼兒看,這樣幼兒就會接受你的建議。
4.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
通過帶幼兒到菜園參觀,可以讓幼兒在具體的自然環境中感受不同蔬菜有著不同的生長環境、生長方式和不同的營養價值,并感受到農民伯伯種菜的辛苦,使幼兒對蔬菜有更深的認識。這樣小朋友都在活動中體驗到種菜的辛苦與不易,在進餐時把蔥、蒜扔“垃圾碗”的現象也自然減少。
5.創造和諧的餐桌氣氛
每次進餐為幼兒提供一個清潔整齊、安靜舒適的進餐環境,通過進餐時間和環境的“刺激”,使幼兒建立起固定的條件反射,為就餐做好心理準備,這樣有利于胃液的分泌,促進消化和吸收。成人的煩躁非常影響幼兒的胃口,餐桌前的放松心情能夠還食物的本來面目。因此在家中,家長在餐桌前不要總是強調“別說話,好好吃!”“快點吃!”“不要把飯粒撒到桌子上!”,因為這些話一出口,就使進食氛圍馬上變得嚴肅,也使幼兒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按大人的要求吃飯,從而導致幼兒食欲下降。
總之,良好飲食習慣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要經過持之以恒、日復一日的訓練,以及家園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李海芳.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J].教育教學論壇,2010(19).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