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南蘇
“強化新南向,蔡拍板撒千億銀彈。”1日,島內的《中國時報》以此為題評論此前一天蔡英文召開的“對外經貿戰略會談”。在當天的會議上,蔡英文下令“行政院”仿效日本、韓國等,建立策略性融資機制,初期將編列35億美元(約合新臺幣1063億元)項目融資資金,和“邦交國”及“新南向”國家進行公共工程合作,以培養臺灣業者開拓海外工程能力。島內資深分析人士羅勝乾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蔡英文2016年5月上臺后一直鼓吹“新南向”,她認為民進黨主政的臺灣不需要積極發展兩岸經濟交流,把向東南亞國家挺進作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新天地”。而一年多以來,“新南向”政策在蔡政府內部幾乎成了“棄兒”,臺灣企業更是不挺。在這種尷尬情況下蔡英文宣布投入巨資,引起島內激烈反彈。
8月31日傍晚舉行的這次會議,臺灣《上報》稱之為“政府全體總動員”,18名島內政壇大佬出席。會上,臺“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提交《新南向政策旗艦計劃與潛力領域》報告,“國安會”也提交《強化對外援助整體計劃》以及《特朗普新政之發展與因應》等報告。對于蔡英文的決定,藍營“立委”楊鎮浯認為,這是打腫臉充胖子,蔡英文的“前瞻”特別預算靠舉債,現在又要融資援助“新南向”國家,對臺灣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綠營“立委”許智杰則稱,不必害怕花錢,只要方向正確就會是倍增的效果。
“蔡政府拋35億美元拼外交,國民黨:比得上大陸嗎?”臺灣《聯合報》1日以此為題引述國民黨團總召林德福的話稱,蔡政府現在該做的是認真務實地看待兩岸關系,應該是要跟中國大陸做好好的互動,但蔡政府現在卻反向與對岸拼“金援外交”。林德福質問,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非常大,臺灣再怎么援助,只要中國大陸動一下,臺灣能比得過嗎?臺灣花再多的錢,恐怕最后都形同投到大海里。雖然“邦交國”很重要,但東南亞國家跟臺灣都沒有“邦交”,那么多錢送給人家,人民看得下去嗎?
島內網民的留言中,無論藍綠,多數都在批評蔡英文當局是“散財童子”“一廂情愿”。甚至“獨派”媒體網站上都是如此,比如:“奇怪了耶呀你,不是沒錢才在加稅,怎又有錢可以借給人家投資?”“請問蔡總統你上臺后,為國家賺進多少錢?花了國庫多少錢?一定要在任內榨干國家才開心嗎?”“敗家女,怎不拿你家海霸王(產業)去援外?”
蔡英文上任后就力推“新南向”政策,但效果不彰。臺“審計部”在2016年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中稱,為促進臺灣與東盟各國的經貿關系,臺當局責成相關駐外機構積極接洽簽署經濟合作協議與投資促進暨保障協議,結果簽經濟伙伴協定的只有新加坡一個,其他國家都還停留在可行性研究,甚至是尋求對話渠道上。“臺灣新南向注定泡沫化。”香港《亞洲周刊》今年5月就判定了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的結局。文章寫道,從上世紀40年代末到80年代,臺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大陸改革開放還在初步階段,東南亞國家與臺灣往來密切。90年代中后期,臺灣對東南亞投資高達400億美元,那是臺灣在東南亞的黃金時期。21世紀以來,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經濟的高增長,都不能不說是大陸的貢獻,如今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以及亞投行等,都將使東盟國家受惠良多。此外,蔡當局鼓勵臺商到東南亞而不是大陸投資,但做生意哪能隨意搬家,大陸早已是臺商的第二故鄉,臺商對“新南向”沒什么興趣,“新南向”注定只是一句口號。▲
環球時報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