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在上面畫的每一筆,影響著這幅畫最終的模樣。遺憾的是,有些家長還沒有學會為人父母的職責與擔當,便匆匆忙忙地將小孩帶到這個世上,這是十分草率的。在這一背景之下,制定《家長教育法》,讓父母“持證上崗”,顯得尤為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教科書,而不經規范和嚴謹編寫的教科書,很可能會演化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無奈局面。特別是在小孩少不更事的階段,其模仿力強、辨別是非能力弱的特質,碰上一些道德素質低、惡習滿滿又不懂約束的家長,那么,“熊家長”的不良行為習慣,很容易引來小孩的效仿。這恰恰也證明,每一個熊孩子背后,可能就有一個“熊家長”,與其被如何管制熊孩子這個問題愁得焦頭爛額,倒不如教育好“熊家長”們,從源頭上斬斷乖孩子變成熊孩子的根基。
從另一方面來講,在當下,當會計需要會計從業資格證,當老師也需要考取教師資格證,要求為人父母者經過培訓“持證上崗”其實并不為過。要知道,養育一個小孩,并不是懷胎十月那么簡單,它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同時,也對父母的道德品質、安全意識等有著較高的要求,稍有大意,便有可能釀成大錯,葬送兒女的未來。而提高為人父母的門檻,或許,類似的悲劇和遺憾,便有可能避免了。
必須得承認,從現實狀況來看,要求家長“持證上崗”這一提案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怎樣的人才具備成為父母的資格?又由誰來評判?這些都是橫在家長“持證上崗”中間的一座座大山。但任何新事物在成長之初,都是不夠完美的,因為革新之路太難走便放棄前行,那么,像天津幼童在商場墜亡、賣掉親生女兒去買寵物貓這樣的悲劇,還是會以各種形式繼續上演。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這種教育,不應該只局限于在校學生。對于比熊孩子還“熊”的“熊父母”,用教育來規范,用資格證來提高門檻,應當成為一項社會共識。
(選自“紅網”2017年3月10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