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
摘 要:在服裝專業領域做好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需要懂設計會創新的人才。文章從中高職銜接發展對教學質量提高的推動作用、對服裝專業教學中高職銜接轉段的問題及建議兩方面,研究服裝專業領域如何做好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
關鍵詞:服裝專業;中高職;教學質量;考核方案;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8.3;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4-0048-01
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探索系統培養技能型人才、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起點。而只有做好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才能保證給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在服裝專業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中,教師要注重方式方法。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下的學生能否快速融合服裝領域的發展,需要教師去考察。目前已經有多地完成了中高職銜接轉段的相關政策改革。教師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研究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以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一、中高職銜接發展對教學質量提高的推動作用
(1)社會發展對中高職銜接的推動作用。現階段國民經濟增強,對物質要求不再局限于吃飽穿暖,而是更多地追求個性時尚元素的加入。以這個為前提,服裝專業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的發展尤為重要。對比一下中高職系統的就業前景,中職體系明顯趨于低層化,勞動力偏多;高職體系更多的是設計理念增強,創新性發展偏多。可見中高職的銜接給目前就業難的問題提供了一條解決途徑。教育加速發展,提高改革創新,使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教育的支持。提高產業競爭力做好教育的銜接,更能提高各行業的服務能力。同時,我國需要的是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教育的銜接會更好地增加可塑性人才。
(2)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對教學發展的促進作用。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促進了這一實施的完善。服裝專業中高職銜接轉段的發展會在課程安排上有一定的變動。中高職銜接轉段側重于在高職教育中的定位,注重中職學生理論與技能的平衡提升,避免畢業以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職業教育在我國已全面展開,中高職的銜接轉段考核對于我國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它的考核會讓學生的課程更有意義,內容也會隨著考核更加豐富和更有吸引力,能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的發展保障了學生熟悉的學習環境,改變了教學方法,實現了企業與學校的技能人才合作。
二、對服裝專業教學中高職銜接轉段的問題及建議
(1)教學中轉段考核存在的問題。教學中試點進行的服裝專業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存在的問題是:在課程設置中重復的內容過多,許多服裝基礎類知識學生在高職中會再學一遍;學生學得乏味,銜接的過渡也沒有做好(如在中職教育中,更多的學校為了滿足升學率,會將分段模式的最后一年安排為專為高職體系升學的學習模式,這不利于對升高職沒有念頭的學生的發展,這種體系下的學生們將在這一年無所事事,技能和理論的記憶都將下降);中高職轉段銜接中存在著評價標準不統一的問題,部分地區只注重理論成績的提高,并沒有讓學生全面發展,這不僅造成部分學生入學后因成績跟不上而產生自卑心理,也使很多優秀的學生因為理論成績的偏差而無緣高職。更重要的是,一味地以成績為主容易帶偏中高職銜接的正確目標。
(2)對于提高服裝專業中高職轉段教學質量的策略。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是講究策略性、目的性的。同時,轉段考核要更加注重實用性,并及時指出實施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課程改革出發,高職與中職要互相了解各自的課程內容,如服裝專業中素描等基礎的在中職階段學習,層次高的要統一課程內容,連續性和階段性要明確,并注重改革創新;在中高職銜接過渡中也要合理分配,對于不想升入高職的學生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思想,為他們合理分配課程(如可以讓學生去服裝公司實習或者跟著老師研究);考核標準應以能力為主,要統一化,要實現一體化人才的培養。
三、結束語
總之,中高職銜接轉段是職業教育的新起點,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高技能人才的關鍵。教師在轉段考核中要不斷創新,協調好政策要求,在服裝專業領域做中高職銜接轉段的佼佼者。由于各地教育資源是有區別的,因此利用好已有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所要努力的目標。同時,教師要正視服裝專業中高職銜接轉段考核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去完善體系,并向教育部門建議制定落實相關政策,讓這一舉措更有規律性,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樊明成,劉璐芹.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招生改革實踐探索[J].現代教育論叢,2013(03).
[2]閻志利,邵會婷.我國中職教育吸引力弱化趨勢的市場學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01).
[3]汪建宜.淺析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恙學生個性的培養[J].中國教育與社會科學,2009(04).
[4]余明輝.基于培養目標定位層次性的中高職教育銜接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
[5]郭盛暉.中高職銜接三二分段模式的轉段考核方案設計——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