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由于聶樹斌案和呼格吉勒圖案等冤假錯案的曝光,刑事錯案已經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一個異常沉重的話題。刑事錯案釀成的一起起人間悲劇極大地損傷了人們對司法公正的信心。刑事錯案不僅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挑戰,更是對人權的踐踏。我國全面建設法治社會不能無視這些刑事錯案。然而自古以來在任何國家的司法系統中,刑事錯案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們要正視刑事錯案出現的必然性,爭取將其發生率下降到最低水平。
關鍵詞 刑事錯案 原因 證據制度 辯護
作者簡介:于婷婷,黑龍江大學法碩(非法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71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其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然而最近幾年新聞媒體持續曝光的一起起刑事錯案,從之前的呼格吉勒圖案、念斌案再到如今的聶樹斌案,無疑是對公正、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然挑釁。這些刑事錯案會加深人民群眾對如今法制體系的不信任感,這對于構建法治社會是非常不利的。不斷進入公眾視野的錯案體現出我國的司法透明度在逐步提高,但是更說明了刑事實踐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頑疾,我們必須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一、發生刑事錯案的原因
(一)司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法律是需要人來執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各個崗位上負責偵查、檢查和審判的公務員,他們的職務行為就代表著刑訴專門機關。所為這些司法人員對于刑事錯案的發生難辭其咎。偵查人員需要判定嫌疑人的行為是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以此來決定該案件應進入何種制裁系統,這至關重要的判定行為就決定了最后的結果。同理,檢察機關也對案件結果的形成至關重要。因此,刑訴專門機關及其人員在思想素質方面存在的不足都可能導致錯案的發生。在我國一些地區存在的是“有罪推定”,而不是本應的“無罪推定”原則。除此之外,“重實體,輕程序”、“重效率,輕公正”和“重打擊犯罪,輕權利保障”等現象在我國刑事司法體系中也有發生。其次,部分司法人員素質不高。近幾年來,由于我國公檢法系統從業人員準入制度的日益完善,我國司法人員的素質在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具體到每一個工作崗位上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大城市等沿海發達地區執法人員素質較高,鄉鎮等偏遠落后地區司法人員素質偏低。
(二)證據制度存在疏漏
證據制度方面的不足首先表現在口供至上的錯誤證據觀念。口供因其本身所特有的易獲取性和還原真相的直接性、全面性被認為是“證據之王”。因為案件的當事人作為主體直接從事了犯罪活動,所以他們更能全面而直接的還原案件過程。并且口供可以加速破案,降低破案成本,節約社會資源。因此,口供在所有證據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國司法鑒定的問題主要有:鑒定程序違法、虛假鑒定、使用不可靠的鑒定建議以及該做鑒定的證據不做鑒定等等在呼格案中,司法人員沒有將呼格吉勒圖的精斑與死者體內的精斑進行鑒定比較。另外,偵查人員通過鑒定呼指甲內的殘留物與死者血型相同,便將此作為關鍵證據認為呼有罪。不科學的司法鑒定是呼格吉勒圖錯案的元兇之一。
(三)辯護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首先,控辯雙方缺乏對抗機制,我國司法領域一直存在著控辯雙方不平等的困境。其次,在法庭上,法官更傾向于傾聽控方意見,并未完全將控方與辯方提供的證據進行斟酌、比較,選出更具說服力的一方。在實踐中控辯雙方缺乏對抗機制主要表現為:犯罪嫌疑人辯護權虛化、辯方知悉權受限和不恰當的訴訟配合義務。在這種情況下,犯罪嫌疑人無法獲得本應擁有的辯護權。其次,部分辯護律師缺乏責任心。犯罪嫌疑人由于受到自身素質和法律知識的制約,難以為自己維權,所以他們只能將希望寄托于辯護律師。換句話說犯罪嫌疑人能否得到公正的判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辯護律師是否盡職盡責。
(四)社會輿論對司法的影響
如今,隨著報紙、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司法變得更加透明和民主。民眾對于刑事案件的關注和參與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每當媒體曝光惡性的刑事案件,便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民眾的怒火便會瞬間點燃,要求嚴懲的討伐之聲不絕于耳。社會公眾會持續關注該案件,他們想要知道罪犯得到了什么樣的懲罰,是否和他們所料想的結果相符。這種情況就給公安機關帶來了很大壓力,他們必須要加速破案給社會一個交代,并且案件的處理結果會有意向公眾的普遍價值取向傾斜,會不自覺地忽視真實情況而滿足群眾的要求。這樣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司法機關迫于輿論的壓力,偏離了正確的工作軌跡。
二、防范刑事錯案的對策
(一)提高司法人員的整體素質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律本身越來越完善,逐漸與世界先進司法原則相接軌,法律正逐漸走向完備。但是再完美的規則也是需要人去執行,沒有被執行的法律只是一紙空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由于我國部分司法人員落后的觀念,致使法律在實際執行中發生偏差,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因此,必須要糾正司法人員錯誤的觀念,最主要的是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依法司法。首先必須要樹立無罪推定的思想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破案。這一原則是所有司法原則的基石,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刑事錯案的發生。其次,要嚴格按照程序辦案,樹立程序意識。要意識到即使實體結果正確,程序違法也可能造成錯案。一定要杜絕先定后審,超期羈押等違反程序法的現象出現。最后,堅決放棄效率大于公正的錯誤思想。在案件數量只增不減、考核指標嚴苛等辦案壓力下,辦案人員人員很容易出現重視破案率,輕視公平的想法,這是非常錯誤的。辦案人員一定要時刻將公平放在首位。執法人員一定要打破傳統司法觀念的制約,遵守現行法律,將現代司法觀念應用到工作實踐中去。良好的法律必須有高素質的司法人員來執行。由于近年來司法隊伍準入標準的逐步提高,我國司法人員的文化素質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對于從主體出發預防刑事錯案的角度來說,這些進步還是非常有限的。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業務培訓機制,不斷提高司法人員的業務素質,使其跟上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強司法人員的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司法工作者職業的特殊性要求其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對于是非善惡有更明確的判斷標準,時刻銘記自己維護公平正義的使命。
(二)改善證據制度
首先,正視口供,禁止“孤證定罪”與不同類型的證據相比,口供這類證據無論是在取得的便利性還是取證所少付出的成本方面都更勝一籌。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很多錯案的主要證據都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并且很多情況下僅憑口供定罪。所以,執法工作者要正視口供,不要將破案的希望僅寄于它,更要搜集到其他能夠證明口供真實性的其他證據。同時更要仔細推敲犯罪嫌疑人所供述內容的不妥之處,杜絕刻意忽視不利于案件進展的口供。我們希望每個案件的破獲都是由于一條嚴密的、環環相扣的證據鏈條。其次,提高司法鑒定的科學性。不科學司法鑒定歸根結底在于做鑒定的人,因此要增加鑒定的科學性,明確司法鑒定人的權利和義務顯得尤為重要。第一,是權利方面。一方面司法鑒定人應憑借專業知識和案件事實客觀的呈現司法鑒定,不受上級、人情等外界壓力的影響。另一方面他們享有獨立出具鑒定結果的權利。當然因打擊報復現象并不鮮見,因此對他們的人身保護才是重中之重。第二,是義務方面。鑒定人要得出鑒定結論更要出具證明鑒定結論科學性的鑒定文書。使控方能夠全面了解鑒定過程以及對結果的真偽做出甄別。
(三)完備辯護制度
第一,落實律師的調查取證權。該行為是保障人權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我們應在法律上為其開設一條綠色通道,減少不必要的制約,真正落實律師的調查取證權。同時應當明確律師無力取證時的救濟措施,我認為最主要的應是申請法院、檢察院代為取證。第二,完善審判階段的律師辯護權。目前在法庭上,律師的辯護意見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常常被法官無視。就這樣沖破了防止錯案的最后一道防線。代理律師的辯護意見難以被采納當然不乏律師隊伍參差不齊,辯護意見不合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乏健全的保護律師辯護權的制度。對此,首先應從律師本身出發,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與職業能力,努力做好調查取證工作,增加辯護意見的說服力。同時律師協會應對整個行業進行規范,對不合格的律師進行懲罰,提升行業的美譽度。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盡快建立保護律師辯護權的制度。簡言之,法官必須要對是否采納辯護意見說明理由,尤其是拒絕采納的理由,該理由必須在裁判文書中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否則,法官拒絕說明理由的行為可變成二審發回重申的法定理由。
(四)防止輿論左右訴訟
社會輿論作為外部監督的主要方式,對于促進司法公眾起著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隨著現代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這種作用更為突出。但是另一方面,社會輿論給訴訟施加的過大壓力會影響司法公正,左右訴訟結果。這種情況是非常可怕的。對此,最重要的就是規范新聞媒體對刑事案件的報道,若寄希望于新聞媒體的自律,這是不現實的。最有效的就是出臺政策對媒體報道刑事案件進行限制。首先,刑事報道的范圍應鎖定在公開審理的案件之中。其次,應把握好報道的時間,如審判之前確有需要報道,那么必須不帶任何主觀評價的如實報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對于報道的真實性,如果報道刻意夸大事實或是虛假報道,則必須視具體情況對媒體進行懲罰。
三、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司法進程不斷向前推進。特別是十八大提出的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再一次凸顯了司法公正的重要性。而近期曝光的聶樹斌案、呼格吉勒圖案影響了法律的公正。因此在當今的大環境下研究刑事錯案的原因和對策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論述刑事錯案的成因以及解決的對策,認為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素質,完善與之相關的各種制度,構建一個和諧的司法環境。相信,司法公正定能為促進社會公正貢獻更多力量,我國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目標定能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王樂龍.刑事錯案:癥結與對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2]陳瑞華.刑事訴訟前沿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郭新陽.刑事錯案評析.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4]張麗云.刑事錯案與七種證據.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5]陳光中.訴訟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6]靳學仁.刑訊逼供研究.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2012.
[7]彭東.公訴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8]熊志海.刑事證據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