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財經類高等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為我國財經類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當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下,法學學科建設對于財經類院校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財經類院校中法學專業的教育模式在培養“懂法律、懂經濟、懂管理”的復合型法學人才方面具有尤為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對于如何在適應法學本科教育的規律和發展趨勢的同時,結合財經類院校的優勢和特色,構建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及各校發展情況、法學本科教育體系特色,培養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高層次法學專業人才,是當下眾多財經類院校正在積極探究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 財經類 院校 法學教育 復合型 法學人才
作者簡介:王梓宇,天津商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權與債券理論與實務。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53
在當代中國,尤其是當今處于經濟改革重要轉型期,由于法治建設的需要,法學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當今社會由于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經濟主體呈現向多樣化發展,大規模的法學人才對于現階段國情形式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過去集中在公檢法系統或律師事務所的情況將成為歷史。社會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尤其在經濟領域,急需具備綜合知識能力的復合型法律人才。財經類院校由于其財經屬性,其法學院的法學專業學習應當抓住此項天然優勢,將法學專業教育和財經類學科教育的相結合,培養出熟練掌握法學、經濟學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一、財經類法學專業教育的探索
知識的融合對法學教育帶來的啟示:
我們現有的教育理念形態對知識的融合的重視不夠。我們的大部分同學對所學過的教材上知識結構的映射,即知識體系下的層次分類結構,就像樹形結構,雖然它們分別與更上一級的樹干聯系,但是樹杈與樹杈之間不存在聯通。但日常處理的事情,往往需要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同時思考,而此時,知識融合不足就會明顯的體現出來。而我們大部分同學出現這樣問題,跟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模式有很大關系,一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同學們的思維過于拘謹,二是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過少。
然而,一個優秀的學習者常常會有意識的把不同領域的或學科的知識放在一起分析,然后嘗試比對他們之間隱性或顯性的聯系。龐加萊說:“數學創造的實質,是從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組合中找到最有價值的組合,而最富有成果的組合常常是從相距很遠的領域取出的要素形成的組合。” 教育思想家懷特海更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我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因為它扼殺了現代課程的生命力。
生物化學學家伯納德布羅迪博士,他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了血液中藥物濃度的檢測。他正是將材料學中的相關知識利用到藥理學當中。這就是把兩個原來毫不相干的知識范疇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結果 。
從上面的事例以及教育學者的看法可以看出,將知識融合,洞察知識背后的結構,我們可以找出知識隱含的聯系,從而開發出我們對知識新的見解。這對于我們平時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觸動,尤其是對于財經類院校法學教育的啟發是巨大的。財經類高校法學院借助其高校財經類高校的屬性,相比其他屬性的高等院校法學院有推行復合型教育的可行性。因此,我們要以法學專業學習為基礎,依仗財經類學科的品牌專業學習,兩者相融合,發展特色法學教育。
二、對現階段財經類院校法學教育的反思思考
(一)財經類院校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定位不匹配
不同類型高校法學院教學理念、培養目標上應有差別,要體現出教學特色。財經類院校法學院教學培養目標應該與其他類型高校法學院不同,體現教學課程安排上的擴展性,突出財經和法學融合的特色。法學專業教育應當與財經類高校特色學科專業相互融合,財經類代表性專業例如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金融等財經類專業,我們應該抓住此機會,使財經法學教育理念模式出現變革式的進步。但現實是,在傳統法學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法學專業學生,在學校里掌握了完備的法學理論知識,但是面對現實生活中眾多的財政金融等經濟法律事務時卻一頭霧水。從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來看,財經類院校法學院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為“既精通法學理論和法學基礎知識,又熟悉市場經濟法法律專業知識,還有經濟法、管理學、會計金融等專業知識背景的復合型經濟法律專門人才。
(二)對財經類院校法學院法學課程與財經類課程的安排上不均衡
現有的財經類院校在課程設置的結構和內容上存在諸多不足,從而無法體現財經法學的特色和優勢,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F在財經類法學院課程設置存在一些問題。
1.對財經類課程的安排較少
總體上,財經類課程內容安排不多,所占學分或課時的比重明顯較輕,而且財經類核心課程沒能納入到法學院教學的必修課課程之中,不利于法學專業學生建立財經類專業學習的基礎。
2.法學課程和經濟類課程融合度低
法學院教學研究安排沒有對財經類課程開設的實際操作性進行評估,致使開設的財經類課程流于形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夠高,沒有將兩個一級學科專業深度融合。學生知識的吸收主要來源于教師,基于財經類院校法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對財經類院校法學院與經濟學院和商學院的教研合作遠遠達不到要求,對師資力量的要求不夠清晰明確,財經類專業的學習與法學專業的學習各自為政,沒能突破傳統的單一制法學教育。
3.法學院財經類課程時間不夠人性化
教學時間安排應當考慮學科的性質,對邏輯計算要求較高的學科的教授,應當盡量安排在一天的黃金時間。以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財經類課程的安排為例,可以看出財經類核心課程開設時間晚,且上課時間較晚,大部分都是安排在晚上。
而我們大部分院校的選修課都是安排在晚上進行,這是綜合考量的結果,首先對學習的要求沒有專業課高;同時,學生到了晚上之后,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沒有白天強。因此,在課程設置的時間安排上,將財經類課程的安排在非黃金時間是欠妥的。
(三)財經類法學專業大學生實踐活動不具有針對性
財經類院校法學院法學教育的定位應該是職業教育,這就要求法學教學應當重視實踐課程,主要考慮市場的需求,將法學實踐教學落入實處。而現實的情況是對于實踐教學的要求比較模糊,沒有老師的制定指導和量化標準的考量。作為實踐教學的代表——實習,往往流于形式,在實習單位的選擇上沒有體現財經類院校法學專業的特色,其主要實習方在公檢法等司法系統或者是律師事務所,而沒在公司、銀行、保險、金融證券等財經行業。造成這樣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對實習單位的指定選擇,沒有給學生確定性指引和幫助,協助尋找財經行業的單位部門,同時也沒有提出實習活動的具體任務,導致學生對實習的認知不夠深入,實踐教學的完成效果不佳。
三、財經類院校法學教育改革中需處理的幾種關系
(一)學校培養目標與個人發展的關系
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大學生的個人發展有水乳交融的關系,同時由于高校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其培養目標會受到社會需求和價值觀的影響。就業危機的情況導致大部分院校過分追求學生的就業率,因此對法學專業教學的投入不足,更是缺乏教學目標的戰略眼光,使得各法學院的發展陷入困境。 而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往往受到個人經歷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于職業的選擇具有盲目性,不能將個人情況和客觀實際。因此,在協調學校培養目標與個人發展之間關系時,應該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學目標和個人目標趨于一致。抓住財經類院校具備的復合型優勢,做到既能精通法律,又通曉經濟學、管理學,可以很好地迎合市場的需求。
(二)法學課程體系及其其他學科的關系
財經類高校法學專業課程的設立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培養目標的是否可以實現。
1.法學核心課程與非核心課程的關系
法學十六門核心課程 包含了一個法律從業者在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這也是中國教育部司法部對于每一個法學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而對于非核心課程,例如犯罪學,西方法哲學等課程,可以根據學校的屬性以及當地的經濟形式,作出合理的教研安排。法學的核心課程與非核心課程是法學教學的兩大部分。在處理這兩大部分時,一是要合理安排課程教授層次,做到兼容并蓄,適當安排難度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要優化授課模式,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與實踐教學、模擬法庭教學交叉進行,提升教學的質量。
2.法學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關系
在選擇其他財經類專業時,要提前進行充分的了解,重點選擇對法學專業學習輻射面積大的學科。同時盡量符合本校屬性的特色學科;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加強對選修課的利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法學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并行;有方向的指引有“雙學位”意愿學生的選擇,對學生第二專業的選擇提供建設性的參考意見。
(三)實踐教學與就業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將法學教育定位為職業教育還是通識教育,就業都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實踐教學為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充當了很好的介質作用。以“法律診所教育”為例,通過指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法律應用過程,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教會了學生用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當前財經類高校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狀況問題突出,比如對財經類院校法學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同度不高;企業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偏低,很多企業在發生糾紛時,寧肯請律師打官司,也不愿意專門聘請一名專職的法律人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影響,有盲目的從眾心理等等。因此,應當強化實踐教育,切實提高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扭轉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狀況,學校應當主動聯系或提供與經濟相關聯的行業,如企業、銀行、證券交易所、會計事務所、保險公司等,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近現實中經濟法律活動的機會,使財經法學畢業生比一般法學院校的畢業生擁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四、結語
高等院校法學院教學體系的建構不能同質化,應該在相互吸收優點的情況下實現差異化發展,當今我國正處于歷史性的轉型期,司法改革勢在必行,高等院校應當緊隨時代發展,注重課程教學的改革,實現法學院的戰略性發展。因此,財經類院校法學院應當加大對法學專業教學的投入力度,探索并合理建構自身的特色專業、建立具有符合自身院校屬性的王牌學科,并最大化的優化法學院的師資團隊。當然,這種差異化不是要求法學學科建設走不尋常之路,而是在尊重法學教育規律的前提下突破制約自身發展的障礙,做到法學專業與財經類專業的深度融合,建構特色法學院教育體系。
注釋:
[美]埃里克·坦普爾·貝爾著.徐源譯.數學大師:從芝諾到龐加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
[英]懷特海著.王輝譯.教育的目的.文匯出版社.2012.
[美]羅伯特.卡尼格爾著.江載芬、閆鮮寧,等譯.師從天才.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
劉衡.論法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124.
張文顯.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