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少數群體的存在,少數群體是指那些少數人在人口、民族、人種、宗教上有某些特征的群體,保護少數人的權利是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趨勢。語言權利是一種普遍性權利,不論是多數民族的成員或少數民族的成員都應享有,通常情況下,少數民族(少數群體)或其成員的語言權利為語言權利的指涉對象。少數人語言權利是圍繞選擇使用母語(本語言群體的語言)或其他語言形成的一系列權利的總稱,其目的在于保障權利主體在語言選擇上的自由,防范國家公權力。
關鍵詞 少數人 語言權利 法理內涵
作者簡介:高潔,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74
一、 什么是少數人
(一) 少數人是一個特指的概念
少數人指在一國中數量居于少數,但是在民族或族裔、語言、宗教、文化上有自己的特征,能夠區別于其他群體,并且有努力保護其特征的意識的群體。少數人完全不指代政治活動中的少數人,例如在政治投票、行政決策中的少數人。也不完全指代德沃金羅爾斯所說的社會弱勢群體。例如少數族群、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等等。同時也不完全指代“土著民”或“原著民”。“土著民”或“原著民”人數很有可能在一個國家中居于人口的多數,例如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南非的祖魯人等等。
少數人的主體有種族少數人、族裔少數人、族群少數人、宗教少數人和語言少數人。種族少數人例如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等;族裔少數人如亞裔、非裔人等;族群少數人如我國的少數民族,云南苦聰人、貴州穿青人等等;宗教少數人如印度信仰伊斯蘭教的公民等;語言少數人如加拿大講法語的公民等等。
(二) 少數人的特性
少數人有以下特征:一是居住在該國境內并為該國公民;二是與該國保持長期、穩定和持久的聯系;三是顯示出不同的種族、文化、宗教和語言特征;四是雖然數量上居于少數,少于該國或該國所在地區的人口的其他部分,但是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五是共同關注并力圖保存所有構成其共同特征的文化、傳統、宗教和語言,并因而激發出這樣的意識。
《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中的少數人是主要指少數群體中的個體成員,強調個人人權,但是該宣言第3條第一項也規定,屬于少數群體的人可單獨以及與其群體的其他成員共同形式這些權利,不受任何歧視。
(三)少數人的權利內容體系
少數群體者的權利主要體現在《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第2條規定中,如享有自己的文化,使用自己的語言,宗教和信仰自由,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成立自己的社團等權利。除此之外,少數群體還有一些特殊權利,比如生存權、教育權等。
二、語言權利
(一)語言權利的概念
早期的語言權利主要是指使用母語的權利,而今的語言權利指每個人或群體使用語言的權利。廣義的語言權利包括所有與語言有關的權利和權力,其法理意義比語言本身大得多。狹義的語言權指法定的純粹的使用語言的權利,通常應用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中的語言權利,即語言權利是公民、族群、國家及各種組織表達思想時選擇和使用語言文字作為物質手段的權利。權利主體是公民、族群、國家及各種組織,權利客體是使用的語言文字,權利主體可以選擇權利客體作為物質手段。
(二)語言權利的分類
1.基本語言權和普通語言權
從重要程度看,語言權分為基本語言權和普通語言權。基本語言權就是坎加斯等西方社會語言學家提出的語言人權,是學習、使用母語和至少一門國家通用語言或官方語言的標準語體并以母語接受教育和服務的權利。坎加斯等人還將之亦稱為必需的語言權。其對象是母語、通用語言或官方語言。
普通語言權也即非基本語言權,指基本語言權之外的其他語言權利。坎加斯等亦稱之為充實取向的語言權。如學習和使用外語的權利,并非生活所必需,但是掌握了外語,在當今全球化時代無疑會帶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利益。非基本語言權對基本語言權起充實作用。
2.個人語言權和群體語言權
可以將權利分為兩類:個人的和群體的。根據權利之客體可分還是不可分,可以將一個特定權利分為個體權利和群體權利。如果權利客體可分,那么該權利就是個人權利,否則就是群體權利。
個人語言權,是指個人作為權利主體享有的語言權利。個人語言權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每一個人不論其語言群體歸屬而享有的語言權利,如每一個人都有學習和使用母語的權利,這一類權利體現的是平等原則。另一類個人語言權是個人作為某一語言群體的成員,尤其是作為少數語言群體的成員享有的語言權利。群體語言權,是指某種語言群體就本群體之語言的地位、使用、發展、前途和命運等享有的權利。如語言生存或語言安全的權利,如果存在這樣的權利,它們必然是群體權利。
個人語言權和群體語言權的區別在于,個人語言權的權利主體是個人,語言權的利益歸屬于個人。群體語言權的利益歸屬于整個語言群體,惠及整個語言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個人語言權和群體語言權的又互相聯系,就同一個語言群體來說,二者互為條件,互相補充。
3.消極的語言權利和積極的語言權利
法學家卡雷爾·瓦薩克提出的三代人權,分別以自由權、社會權、發展權為核心。他將第一代人權稱之為“消極權利”,主要用于對抗公權力的干涉。第二代人權稱之為“積極權利”,要求國家采取積極行動,保障公民權利。
“消極權利”和“積極權利”這對概念在研究語言權利時可運用分析,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對丁國家不得否認少數群體的文化。其表述方式是“國家不得”,因此這一條中包含的語言權利是消極權利。《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第4條第3款規定國家采取措施保護少數人受教育。這里的權利就是積極權利。判斷一種權利是積極權利還是消極權利,就看是要求國家積極作為還是消極不作為。由于語言權利具有群體權利的屬性,單靠國家的消極不作為難以真正保障語言公平,語言權利應更多地具有積極權利的成分。
三、少數人的現存語言權利
(一)公開或私下使用
禁止家庭成員之間使用某種語言既侵犯了人們擁有私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權利,也侵犯了人們擁有表達自由的權利,如果一個政府通過立法或其他的手段試圖去禁止語言少數人的個體使用自己的語言,這將違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的規定。
(二)交流和溝通的權利
一個國家不能禁止個人在私下交談和溝通是使用某種少數族群語言(包括用電話等手段進行的私人溝通或商業洽談)。禁止使用某種語言的行為顯然侵犯了國際法中規定的一系列權利,包括擁有表達自由的權利和擁有私人生活的權利,也很可能侵犯人們不受歧視的權利,以及語言少數族群個體有使用本族群語言和本族群成員交談的權利。
(三)文化和音樂自由
無論是禁止在私下的還是公開的場合播放某種特定語言的歌曲,或者禁止組織上演某種語言的戲劇、歌曲等,均違反了國際法中對于權利的規定,比如表達自由的權利和語言上不受歧視的權利。
(四)個人的名字或姓氏
個人擁有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在國際法中被明確認定為個人或家庭生活權利的一項內容,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有規定。在隨后越來越多的國際和區域條約中,以及處理其他民族、種族或語言上屬于少數人的相關文件中都有類似的規定。國家不能禁止個人使用非官方語言的或不屬于規范列表中的名字或姓氏。
(五)地區和地域的命名
國家不能禁止任何一種語言的地名在私下使用,這種禁止行為會侵犯表達自由的權利。政府雖然不能禁止人們在私法使用或非官方使用地名,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官方認可或使用這些地名。
(六)私人海報、商業廣告等的公共展示
國際法規定,表達自由包括使用語言表達的權利。和所有其他個體一樣,在涉及言論的私人活動中,語言少數族群成員有權自己選擇語言。這包括戶外商業告示和海報,也使用于私人張貼的告示、海報和其他具有商業、文化,甚至是政治性質的通告中的語言使用。國際法規定政府當局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要求使用一種非官方語言之外的官方語言。
(七)創建和運行私人教育設施的權利
少數群體享有創建自己的教育設施和進行教育活動的權利。這項權利包括使用少數族群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權利。雖然國家必須承認這些教育機構在達到教育質量標準的前提下所提供的教育具有合法性(畢業文憑等),但卻沒有為這些機構提供財政和其他方面支持的普遍義務。
四、結論
少數群體普遍存在,約占世界人口比例20%左右,但是由于歷史的發展以及各國的政策,使得少數群體一直居于弱勢地位,近些年來保護少數群體的理論研究和政策愈來愈多。由于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國家,而在這些國家由于主體民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占有優勢地位,國家可能對少數民族實行語言同化政策。因此,少數民族迫切需要語言權利,所以一些國際文件中,保護語言權利的規范大多市針對少數群體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語言權利是少數人才有的,而恰恰表明少數人的語言權利更容易更頻繁的遭受到侵害。
總之,保護少數人權利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一種趨勢,語言權利是少數人權利的一項內容,國家或政府應采取相應措施來保護。但是應該注意這些特殊政策應適度避免引起反歧視。在保障少數群體者平等享有自身權利的同時,包容、尊重他們,比單純的權利保護更為重要,這是少數群體者與其他群體和睦友好、國家穩定與安全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秦柏梅.少數群體者的權利保護研究——基于《在種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的分析.西南政法大學.2014.
[2]郭友旭.語言權利和少數民族語言權利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9.
[3]王彬、褚曉琳.論人權的國際保護——以米爾恩人權哲學視野下的人權保護.桂海論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