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帆+黃文倩+余招紅
摘 要:通過對近代以來福州地區溫泉行業經營變化的研究,著重解決近代福州溫泉行業中“中西合璧”的問題,展示了福州溫泉行業外來經營模式的引進、股份制的確立以及其內部組織的新發展——溫泉工會的出現,從而清晰展示近代福州溫泉經營模式的轉變歷程。體現了福州豐富的歷史文化,也許可以為當代福州溫泉發展乃至福建省經濟轉型提供借鑒。
關鍵詞:溫泉;經營;制度;工會
1 引言
既往學界對近代福州溫泉經營模式的嬗變關注絕少,僅有少數志書順便提及,至今未見專題研究出現。緣此,通過對近代福州溫泉經營模式轉變的考察,試圖探究其前因后果乃至背后的人事因素,或許可以推動相關研究的進展。研究中注重解決近代以來福州溫泉行業經營中的中西新舊問題,探討近代福州溫泉行業如何在外來生活方式的刺激下,從原有家庭制經營轉向按人頭分股——這一股份制的雛形,再到股份制的確立,并將其與福州社會傳統相結合,推動溫泉行業發展演變,從而展現近代福州歷史民俗與社會風氣,為當代福州溫泉業、行業經營乃至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同時對研究近代以來福州社會風氣的轉變提供有力的旁證。
2 引入外來經營方式
得益于優越的地理條件,福州的溫泉資源十分豐富,且便于開發利用。據《東門史話》記載,晉太康二年(281)晉安太守嚴高建子城發現溫泉后,溫泉資源一直被官府壟斷,供官員和上層士族使用,被稱為“官湯”。最早的大眾浴室出現于宋代,至明朝官湯逐漸廢弛,民間浴所多達10余處。清代經營性的湯房店出現,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
古代中國社會以家庭為核心,溫泉行業也是以家庭經營的模式為主導。始創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福龍泉,“由陳家祖上流傳下來,各個房頭都有份,是按人頭分股的,按股輪流管理。澡堂還兼辦菜館,輪到誰管,誰就到菜館大吃,這個頭一起,其他房頭見你去吃,我也去吃。”[2]這種經營方式,適用近代以前農業占主導社會環境,慢節奏的生活習慣,悠閑的湯泡生活,豐富的飲食文化是當時民眾生活習慣的體現,展現了其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光緒年間“福州七城內外屋宇下,出湯而未經鑿井穿池者,尚有二三十處”[3],計有溫泉點30余處。利用天然的溫泉,浴室發展至30余家,全盛時期多達40余處,可見此時福州城內溫泉浴室數量之多。時人鄭孝胥在日記中寫到,福州“浴堂十數區,萬安泉最涼爽,盆湯尤潔。”浴罷,“呼酒至河廳對飲”,倍感“不知有日,亦不知有暑也。”[4]通過鄭孝胥的所聞所感,可知其時泡溫泉不僅是極佳的消暑活動,還可以享受溫泉從業者提供的可口美食。豐富的溫泉資源,眾多的泡湯場所,人性化的服務,使泡溫泉在這個時期成為福州三坊七巷達官顯貴的生活時尚。
海通以來,西人東侵,外來的生活方式、生產模式隨之進入中國,經濟部門與社會風俗因沒有政治變革的敏感性,率先接受西風,開始出現新的變化。福州作為中國最早被辟為通商口岸的五口之一洋商、洋行匯聚,其使用先進的技術、新的經營方式獲得豐厚的利潤,引起中國商人的效仿。福州新店人林木發早年曾到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討生活,學習到臺灣溫泉的新式鑿井技術。1914年,他從臺灣回榕,使用這一技術鑿井,開設了沂春亭澡堂,“湯源是在王莊鑿井后,埋設管道輸送來的”,“是福州第一家由城區埋管引地下熱水往臺江開設的澡堂”[5]。埋設管道,機器引水技術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福州溫泉業的發展。
溫泉業引入西式的經營模式,如福龍泉在1918年采用股份制,“按人頭分股,按股輪流管理”,并“開始實行定人管理,統一分紅”,使營業狀況迅速好轉,老字號煥發出新生氣。這是福州的溫泉經營模式由傳統的家庭經營開始轉向具有股份制為這一特征的現代經營。
在商人以獲利為目的自發學習溫泉的經營方式和開發技術外,政府也大力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從而大大推動了溫泉業的發展。同時從1914年開始,北洋政府頒布了眾多的相關法規,主要有《公司條例》、《證券交易所法》、《商業注冊規則》,[6]1921年又制訂了《商標法》、《物品交易所法》等,這些法律法規與新的生活方式的推廣,為福州溫泉業的變革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與法律保障,并為其后股份制經營模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3 股份制經營模式的確立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振興政策,以保障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順利開展,1929年起,修訂和新訂的一批經濟法律規范相繼公之于眾,中國進入近代經濟立法高潮期,政府力圖通過不斷完善的經濟法律體系來支持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中,重要的有《公司法》、《票據法》、《交易所法》、《營業稅法》、《印花稅法》、等。同時,在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和民眾急于求變心理的作用下,社會風氣出現革命性的轉變。此時,福州溫泉行業在國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申報周刊》刊載《福州的溫泉》稱“我國溫泉資源當然不少,福建尤多,如福州、漳州、廈門、各地都有,不過或則未被利用,或則用之不廣,內中以福州的溫泉最為有名。”[7]同時,股份制經營在福州溫泉行業內也普遍推廣起來并最終確立,最具有代表性的溫泉就是百合明園。
百合明園溫泉是由施泰楨、郭泳榮(福州警察局局長)、莊原豪(又名元豪、公輔,福州警察局秘書)3人發起,后又有林木發(林禎甫)加入,1929年秋開始動工建設。建設過程中,施泰楨看中了永嘉玻璃店老板洪兆祥和水流灣德記木器店老板張宜康所經營的玻璃、水泥、木材等建材,但由于無現款可付,遂勸說洪、張兩家將貨款折股,于是洪兆祥、張宜康也成為百合明園的董事。百合明園采用公司制,董事會為最高決策機構,“以郭永榮、莊原豪、施泰楨、林楨甫、洪兆祥、張宜康6人為董事,董事會下設經理、襄理、協理等”,眾人權責分明,按月領薪,“推郭泳榮為常務董事”,“每月支領公費40元”。
為避免個別董事權力過大,損害股東利益,“刻大印‘明園百合公司印分六小塊,由各董事各執一塊,用印時合攏成一個大方塊。”在股票的定價和發行中也表現的相當靈活,“明園百合澡堂的股份,原定100股10萬元”,后因各家資金不足,決定“擴大為每個董事集資60多股,共發行股票336張,每張票面大洋600元(實收500元),每月股息4厘,按票面計算股息,名義上仍用‘百合股份有限公司”[8]。行業經營模式有了根本的轉變。endprint
1933年,明園百合溫泉正式開業。其運動人脈,邀請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徐顯時撰寫公司說明,立在樓梯口顯眼之處,為澡堂進行宣傳。明園百合溫泉的股東非富即貴,在福州地方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為百合明園帶來優質的客源。在時局動蕩不休,治安較為混亂的時代,因有地方實力人物的強力保護,百合明園得以持續發展。
百合明園在采用西式經營的的同時,承繼中式經營的精華中西結合,建筑方面,百合明園“由西式洋樓、雙層洋屋、全紅磚樓房上蓋屋頂花園、單層洋屋等多種形式的數十間西式建筑組成”,建筑造型新穎,豪華壯觀,且澡堂設有停車場,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中式建筑則主要集中在澡堂后面的大花園—明園,其中有“中式杭州西湖,雷峰塔等人造景觀”。中式園林建筑與西式紅磚小樓交相輝映,在當時頗為時尚。其次,為了保證采光和溫度,建造者“用玻璃棚搭蓋著屋頂,冬天提供暖氣,夏日亭臺樓閣,花圃假山,使園內空氣流通,冬暖夏涼”[9]。在溫泉設施上,考慮周到,經營者使用機器抽湯保證了溫泉的水質與水量,為了防止顧客滑到,浴池的地上鋪上了瓷磚。最后,在室內裝潢上,經營者在公共廳堂內使用豪華的紅木家具,提供“仕女名畫,西洋哈哈鏡”等中西消遣,供顧客玩味。此外,百合明園還“兼辦中西菜館、彈子球房、理發廳、照相部、小汽車出租部等業務”[10]。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百合明園是近代福州歷史上第一座溫泉度假村。閩籍華僑、新加坡著名作家連士升在自傳中盛贊福州溫泉,在中國“首屈一指”。他寫道:“福州的溫泉,永遠使我留戀。將來有一天我能籌足旅費,讓我回到福州去觀光,我一登岸后,什么事情都不干,先要跑到湯門外的百合溫泉去盤桓幾天。”[11]可見福州溫泉享譽之高。
百合明園的經營者還借用福州民俗吸引顧客,如排鰲山是榕城獨具特色的民俗,“為了擴大澡堂的知名度,經理莊元豪在澡堂開業不久,就開始籌備。”1934年中秋,百合明園鰲山展覽會在明園大禮堂展出,場面宏大,氣勢恢宏,“鰲山高2米多,飛禽走獸栩栩如生,車船建筑形象逼真”,猶如微縮的福州城市景觀。使用了大量的電燈“鰲山上布滿黃豆大小的電燈,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動靜聲色結合,令觀者目不暇接,據說當時“百合澡堂熱鬧異常,觀者如云,個個贊不絕口”。此次排鰲山歷時半個月,福州民眾反應熱烈,近郊的民眾也聞訊趕來一開眼界,號稱“觀眾近兩萬人,轟動了福州城,成為市民的熱門話題。” [12]這種中西合璧的經營模式,得到大眾廣泛認可和接受,為百合明園帶來充足的客源與可觀的盈利,其他經營者紛紛仿效,一時蔚為潮流。
其他溫泉企業,如南星澡堂,醒春居等,也紛紛使用股份制經營并紛紛刊登廣告以宣傳自身經營的特色來吸引顧客,這一時期,福州溫泉行業已發生了深刻的嬗變,股份制經營已在全行業確立起來。
4 溫泉經營內部組織的新變化
民國時期,隨著福州溫泉行業的發展,股份制經營的確立,使企業的規模擴大,工人人數劇增,這使得建立群眾性團體成為可能。
另外,在制度層面上,1912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六條第四款規定:“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這是我國立法中首次承認人民結社自由。1922年2月23日,廣州政府召開國務會議,通過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工會條例全文共二十條。該《暫行工會條例》初步構建了工會法律制度的框架,[13]1924年廣州政府修正《工會條例》。南京國民政府則與1929年制定《工會法》,1944 年頒布《工會章程準則》,有關工會的法律體系初步建立。
溫泉行業股份制經營模式的確立,加之工會法律的出臺,工人權利意識的覺醒,使得在溫泉行業中建立了以民主形式運作的工會,出現了工會與資方的斗爭,在這種斗爭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府在承認工會組織的同時,又在法律上被賦予其一定的權利,但是專制政府時刻監視著工會的行為,也對工會組織進行監督與管理,給它們套上了管制的枷鎖。1946年1月17日,《福建省社會處關于嚴飭澡堂資方按照總裁決定辦理給福州市府的代電、批》謂“竊查本會①因抽收福利金及改善勞資關系條件與本市澡堂業同業公會發生爭議一案,經福州市政處于三十四年八月廿四日第二度召開勞資仲裁會決定仲裁辦法,六項錄案分蝕雙方遵守各在案”。政府雖通過勞資仲裁會決定了仲裁辦法,但工會卻無法按照政府訓令執行,只能表示“此種資方違抗勞資仲裁會決定及政府一再之訓令本會并無執行之權力”,無奈之下只好“懇請均長鑒核迅即轉令福州市政府對違抗仲裁辦法之澡堂商迅即接受原有仲裁辦法否,則予以有效之制裁以,利工運而維政府威信實為公便”[14]。這表明福州溫泉業,在工人組織的工會與經營者同業工會之間發生矛盾,產生爭議時政府對勞資關系具有仲裁權,但無法保證其執行。工會僅憑借自身的力量不能很好的維護工人利益,而其期望依靠政府強力維護自身權利,又每每以失望告終。
考察近代福州溫泉行業工會的檔案,工人組織工會之初就把爭取各項經濟利益擺在首位,為爭取工人的權利提供了渠道,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工人權利。1948年7月,《福建省社會處關于龍溪縣旅館澡堂工會組織分開合并問題的代電》稱“又查本會②自成立至今內部并未有何種發生,并舉各種福利事業替工友謀種種福利”,證明工會在為工人謀求福利中發揮了有效作用。龍溪縣旅館澡堂工會還就”分開現有工會,恢復到原先澡堂工會和旅館并立”的問題展開討論,為解決這一問題,工會內部進行表決,結果“現接到各會員簽,蓋贊成仍合為組織者達百分之六十以上,分開不過數人而已”[15]。據此,工會向政府表示“為此理合,將情呈請均府準予,將情轉請省社會,免處予分開組織以鞏會務健全等情,據此理合具電轉請察核示遵龍溪縣政府社”[16]。
其時,溫泉行業的工會紛紛行使權利決定其人員構成與組織形態,對是否與其他組織合并表明態度,可知工會工友的意愿得到尊重,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在法律層面上,民國時期頒布的各種法律條例基本也都對工會如何提高工人工資待遇、改善勞動條件做出規定,[17]其建立與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工人的權益,促進了民國時期溫泉行業的繁榮發展。國民政府在法律上給予工人一定權力的同時,又制定條文限制工人權利,避免其威脅自身的專制統治。緣此,這一時期的工會頁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代表工人利益,為工人爭取權利;另一方面與政府合作限制工人權利,成為政府維護政權穩定砝碼。endprint
五、結語
福州的溫泉湯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早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經營模式。近代以來隨著西人東來,西方的技術、生產經營模式以及生活方式被引入中國,并逐漸為國人了解與接受,進而仿而行之。民國建立后,國會與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與規范,以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并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塑造有利于建設經濟的社會環境。在外來技術引進、政府政策引導與國民主動求變的三種力量共同作用之下,福州溫泉的創辦模式、開發技術、經營服務的種類發生重大變革,中西合璧的經營模式成為行業趨勢。隨著福州溫泉行業的繁榮,溫泉從業人數不斷增加,工人團體組織出現并不斷壯大,與資方及政府展開激烈的博弈,從而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一葉而知秋,見微而知著,通過考察近代福州溫泉經營模式的轉變,探究促使其演變的內外因素,從而加深對近代福州社會經濟轉型的認識。
注釋
①福州市澡堂業職業工會,檔案:致子真澡會,福州市澡堂業職業工會呈.
②龍溪縣旅館澡堂工會,檔案:電據本縣旅館澡堂業工會呈請仍予合并組織等情轉請核示由.
參考文獻
[1] 林炳釗.閩海夜譚[M].福州:福州倉山騰飛印刷廠,1994,218.
[4][5][8][10][12] 福州溫泉志編委會.福州溫泉志[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4、67、71、72、72-73.
[2] 林楓,郭柏蒼.榕城考古略[M].郭白陽輯撰,福州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整理.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64.
[3] 鄭孝胥.鄭孝胥日記[M].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3,12.
[6] 石柏林.民國時期經濟法律體系及其作用初探[J].求索,1996,2:126-128.
[7] 浴蕉.福州的溫泉[N].申報.1937,2(2).
[9] 斅民 .福州的溫泉[J].人言周刊,1936,2(46):919.
[11] 連士升.連士升文集[M].福吉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60.
[13][17] 朱本霞.民國時期工會法律制度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法律史,2011,14、15.
[14] 福建省檔案館館藏:民國檔案.0011-010-006833.福建省社會處關于嚴飭澡堂資方按照總裁決定辦理給福州市府的代電、批.
[15][16] 福建省檔案館館藏:民國檔案.0011-010-007492.福建省社會處關于龍溪縣旅館澡堂工會組織分開合并問題的代電.
作者簡介
程一帆(1996-),女,河北邯鄲人,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2014級本科生。
黃文倩(1995-),女,福建寧德人,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2014級本科生。
余招紅(1994-),女,福建泉州人,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2014級本科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