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露
摘 要: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下,全球經濟出現了逐漸回升的跡象,然而由于復蘇基礎并不牢靠,很容易在投資中出現失敗的情況,這樣一來并不利于經濟發展,尤其是正處于經濟發展階段的中國,容易在金融危機中失去優勢,并受到困擾,因此,文章將從后國際金融危機對投資策略的影響入手,聯系后國際金融危機給投資帶來的新機遇,重點分析與研究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應選擇怎樣的對外投資策略。
關鍵詞:后國際金融危機;投資策略;風險防范;經濟;策略
現代全球一體化特征較為顯著,每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聯系也十分緊密,然而,由于聯系較多在給各個國家發展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危機,如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波及到全世界,使得全世界經濟發展速度下降,很多企業甚至因此次貸危機而破產,而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投資策略不合理,因此在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怎樣選擇合適的投資策略就成為現階段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1 后國際金融危機對投資策略的影響
1.1 中企對外出口額銳減
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很多國家與企業都受到了嚴重打擊,經濟一度陷入癱瘓,尤其是美國各個行業的股價大幅度下降,眾多人口失去工作與生活來源。而美國作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出口國之一,在次貸危機爆發以后,美國的購買力下降,使得中國企業對外出口額大幅度減少。直到今天,受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的對外出口貿易發展狀況依然不是很良好,其原因在與全球經濟依然處于動蕩狀態,使得中國外貿出口企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以廣東省為例,它是我國對外出口大省,掌握著全國三分之一的出口額,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大量出口企業在此地聚集,在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盡管近年來廣東省對外出口貿易有所增加,但依然比2008年次貸危機出現以前同期出口量少很多,如2008年以前東莞地區上半年至少可以銷售5.5億美元的玩具,但受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現在東莞地區同期玩具銷售量不僅不及2008年以前的銷量,甚至出現了下滑的情況,由于這一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中國企業的發展,更對投資策略的選擇造成了一定影響[1]。
1.2 外商投資額減少
受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并不景氣,即便是在時隔多年的今天,這種情況依然沒有得到本質上的改變,在國際經濟危機出現以后,很多外商向中國的投資逐漸減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在于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部分外商認為中國在奧運會以后經濟發展速度會放緩,繼續在中國投資所獲利潤將減少;第二,由于金融危機影響,很多外商都受到了沖擊,且這種沖擊并不是在短時間可以減緩的,這樣就導致外商無力向中國投資。同時,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很多外商在投資中出現了過于謹慎的情況,不敢輕易投資,多數外商企業甚至出現了暫時觀望的情況。另外,部分外商試圖將從中國撤回的資金轉移到本國,減少本國企業的損失,這些都是導致外商投資在中國減少的主要原因。
2 后國際金融危機給投資帶來的新機遇
2.1 歐美國家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減少
盡管受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使得中國對外出口額與投資額大幅度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陷入發展困境,更不代表后國際金融危機只給投資帶來了阻礙,實際上隨著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也給中國投資帶來了一些新機遇。首先,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由于中國是制造大國,所以,很多歐美國家都將需要簡單加工與生產的產品運輸到中國,而中國企業逐漸意識到這種發展方式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開始了向新興產業轉型,并引進新技術新設備等,如果中國企業轉型成功,那么歐美國家所獲利潤將大幅度減少,所以他們對中國企業的限制很多,并提出了各種條條框框視圖約束中國發展。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歐美國家自顧不暇,再加上他們也希望通過銷售技術與設備等換取一定的發展資金,且人們生活需要必要的保障,所以逐漸放寬了對中國企業的限制,中國企業在國際投資上也有了更多選擇,如美國能源部已經開放了中國企業對其石油與天然氣的投資,這就是后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投資帶來新機遇的體現。
2.2 中企資金雄厚,對外投資能力較強
雖然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多個國家受到了嚴重打擊,中國也不例外,但這種打擊并不是致命的打擊,危機出現以后,中國人民的生活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與中國人沒有超前消費意識有關,也正是由于這種消費意識的存在,使得中國企業在危機爆發后至少還有20萬億元的存款,這些存款在其他國家是無法想象的,由此可見,中國企業資金實力依然雄厚,由于這些存款的存在使得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能力明顯增強,這樣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換取了高額且豐富的利潤。此外,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各類企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明顯增多,使得國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并拉動了內需增長,這些都為中國企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得他們有更多的資金向外投資,這也是后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對外投資發展帶來的好處。
2.3 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對外投資需求增加
由于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中,中國依然掌握著較為豐厚的資金,很多受到經濟危機沖擊的國家急需中國企業向其投資,這樣一來就導致我國對外投資需求明顯增加,同時也帶動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如德國依然有很多中小企業需要國際買家的參與,而中國企業則是它們最需要的合作對象。與德國存在相同情況的國家還有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同時,相關專家分析在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發達國家針對經濟復蘇和就業推出了龐大的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計劃,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量很大。今后幾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規模將保持在1.4萬億至1.6萬億美元,其中不少投資將投向基礎設施領域,這些都為中國對外投資發展奠定了基礎。
3 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對外投資策略選擇
3.1 加強風險防范,做好周密部署endprint
要在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做好對外投資,首先應加強風險防范,在對外貿易投資中需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如果不能預見風險,很容易蒙受損失。所以,在進行投資以前一定要做好防范,做好周密部署,全面了解投資對象的人文環境與國家政策等,然后聯系實際做好盈利分析,并掌握在對該國家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風險,并聯系實際情況做好風險預測,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問題的出現。同時,為保證在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所做出的對外投資策略正確,還需要做好人才的引進,人才是現代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人才的參與可以提前預見風險,也可以在風險出現以后采取合適的應對措施將風險轉移出去,或將風險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所以,一定要加大對人才的引進,用人才的力量將問題解決。
3.2 做好市場調研,把握國際市場形勢
在對外投資中必要的市場調研是不可缺少的,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對投資對象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才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在對外投資中,最忌諱的是用國內思維與經營模式考察國外企業,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出現考察不全面的情況,一旦將重要信息遺漏,很容易出現投資失敗。所以,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按照當地的思維方式進行調研,并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式與投資策略。在對投資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也要讓具有國際化的人才參與其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投資順利完成,并從中獲取一定的利潤。同時,中國對外投資企業還需要加大對投資國家文化的學習力度,對該國國家文化有充分了解,并注意當地人才的引用與吸收,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兩國人民之間的情感距離,還能實現長久穩定發展。此外,把握國際市場形勢也是對外投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國際投資中市場形勢變化較快,這時就需要全面把握國際市場形勢,加強與現實情況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投資順利完成。
3.3 科學選擇投資對象,獲取“話語權”
在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的合作對象有很多,這時就需要做出科學判斷,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是適合投資。在選擇投資對象的過程中首先應保證自己作為投資方在進行決策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只有這樣的投資才能讓企業獲利。如果在投資中發現自己的投資占據了企業大部分資金,那么可以考慮將該企業收購,這樣不僅可以保證企業自身利益不受影響,還會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經濟效益[2]。一般來講,中國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的過程中,可以將技術領先企業作為首選投資對象,這樣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國外高端技術,還能逐漸縮短中西方國家在技術水平上的差距。此外,在選擇投資對象的過程中,中國對外貿易企業應認識到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經濟發展速度相對放緩,而中國的資金實力相對雄厚,這時就需要將有發展潛力的對象作為主要投資點,尤其是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可以多將資金投向資源,這樣可以讓國外資源源源不斷地補充國內,還能帶動國外經濟發展,這些都是現代中國在對外投資中可以采取的方式。
4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國際金融危機出現以后讓各個國家蒙受了一定損失,在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既給中國對外投資帶來了發展機遇也帶來不良影響,為保證中國對外投資順利完成,減少不良因素的影響,文章從三方面分析與研究了在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對外投資企業應采取的策略,隨著這些策略的應用,相信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將發生改變,同時與國際社會的聯系也會逐漸增多,全球經濟也會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黃榮哲,農麗娜. 資產收益率信號與保險公司投資決策——基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的分析[J]. 武漢金融,2013,02:23-25.
[2]賴流濱. 金融危機背景下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1:36-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