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照+衛文濤
摘 要:國內外生命教育開展的類型大致分為學科形式的生命教育,以活動體驗為主的生命教育、以生活內容為本位的綜合多學科的生命教育和單一主題的生命教育。多學科的生命教育主要集中在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而忽視法律這個調解人與社會關系的領域。生命教育與法律的銜接不只是課堂中講解幾個與生命教育有關的典型案例,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切身體驗各類法律案件審理過程中包含的生命教育的具體內容。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大學生走進法庭旁聽案件的實踐教學形式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挖掘生命教育教學方法的新形式、探索生命教育新領域。
關鍵詞:生命教育;人權;法律;走進法庭;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湖南工業大學研究生教改課題:全真案例實踐教學常態化運用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JC1502;湖南工業大學本科教改課題:法學本科案例教學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5B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968 年美國華特士( J.Donald Walters) 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其創辦的學校里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此后,生命教育逐漸成為一種教育思潮并在全球引起了關注。我國大陸學術界在吸收和借鑒港臺和海外生命教育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會生命教育”在內的“復雜的、完整的教育網絡和有機統一的教育體系”。[1]也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應該涵蓋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生命歷程,是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一種富于人文性的、較為完整而全面的關于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的培養和教育活動。[2]還有學者將生命教育劃分為“生存意識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等三個層次,指出這三個層次的教育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增添新的內容。[3]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命現象,既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與崇高,又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助;既了解人類生命的價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義”,從而使其能夠“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負責的態度關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4]
1 生命教育中融入法律內容的理論背景
生命教育的價值在于讓當代青少年學生應對生命成長中的沉重壓力,緩解精神焦慮,提升幸福感,重塑生活信心與目標,從而享有完整、愉悅的人生。生命教育也是我們切實糾正傳統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重知識傳授、輕品德教育,重成績提高、輕境界升華的重要途徑。然而,社會上頻繁出現青少年學生厭世、自殺,甚至違法犯罪的新聞,生命教育不能僅停留自我內在層面,需要關注外在的社會層面,在生命教育中需要滲透法律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法律是權利之學。在以人類中心論為主流的前提下,權利首先是人的權利,人的權利分為應有權利、法律權利和現實權利。應有權利對應的是人權理論。
(一)生命教育與人權
生命教育倡導認識生命、勇于生存(生命的體驗),敬畏生命、提升質量(生命的探索),尊重生命、實現價值(生命的實踐),熱愛生命、頓悟人生(生命的超越)。這些觀點與人權的基本理論有著許多相近之處。人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本質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實質內容和目標是人的生存和發展。人權提倡人要有尊嚴地生活,有尊嚴地生活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世界人權宣言》第三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六條規定,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權,這個權利應受法律保護。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生命權是人權最基本的權利。生命權不能被拋棄,也不可被轉讓。人的生命分為自然意義上的生命和社會意義上的生命,社會意義上的生命是人的生存尊嚴和意義所在,是連接全部社會關系的物質中介。人權中的生命主要指社會意義上的生命,規范設計上重視生命權在社會秩序中的地位,因此自然人當然享有的自殺權會被社會秩序觀所拋棄。人權對生命的立場與生命教育中對生命的理解有相通之處,因此,在生命教育中滲透人權理念是生命教育理論的有益補充。
(二)生命教育與法律
現實社會的法律狀況為生命教育的興起提供契機,生命教育為法律遵守提供精神保障。近年來,生命教育不斷受重視的因素之一是青少年違法犯罪逐年增加。其原因不是我國調整人的外在行為的法律不健全,而是法律背后的“理”不能深入人心。在信息發達、價值多元、生存競爭激烈、貧富差距加大的今天,大學生群體面對壓力增大,心理危機日益嚴重,大學生自殺、他殺等新聞時有發生。來自網絡上的資料顯示,近幾年來,“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提升,大學生違法犯罪人數占高校總人數的1.26%”。[5]90后大學生違法犯罪率不斷攀升的原因很復雜,表象上看是缺乏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究其根本是生命教育的缺乏。生命教育是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的根本,缺乏最基礎的生命教育,道德熏陶和法律強制都停留在表面。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人本教育的“本”。“生命教育的低層次目的是避免個體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行為。高層次目的則在于培養個體正面積極、樂觀進取的生命價值觀,并且能與他人、社會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6]正如我國主張的首要人權是“生存權”一樣,生命教育首先要保證實現低層次的目標,否則高層次的目標因缺乏物質載體而無法實現。低層次目標的底線是不要違法犯罪,如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是生命教育的目標之一。現在的法律教育多是解析法條式的教育模式,犯罪心理學等課程也不能從根本上預防犯罪,而生命教育卻能解決這一難題。
2 “走進法庭”實踐教學在生命教育中的運用
(一)在生命教育中開展實踐教學模式的機遇
生命教育是一種知識教育, 更是一種實踐和體驗式教育,后者更能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與社會實踐之間存在天然的密切關系,生命是社會實踐之源,社會實踐是生命的表現形式之一。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是“重課堂,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養成”、“重教化,輕內化”。遠遠脫離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理想與現實,學生們厭倦、抵制傳統的教學模式。所以,在高校教學中必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而且實踐性的生命教育模式與當今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相適應。90后的大學生是在新媒體滋養下長大的一代,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改變了已往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模式,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海量信息,同時也考驗學生們的判斷能力,模糊學生們的信仰。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在文化多元與價值沖突中找尋自己的位置。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大學生對課堂上單純的理論講授教學模式普遍抵觸,所以因人施教的古老教學理念呼吁在課堂之外開展實踐教學模式,尤其是像生命教育這樣需要切身體驗的課程。endprint
(二)“走進法庭”實踐教學在生命教育中的嘗試
“走進法庭”實踐教學是生命教育滲透法學內容,而且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近法庭,直面法律案件的庭審。選取與大學生自身生活相關的民事案件、褻瀆生命的刑事案件等,讓學生親歷庭審現場、領略法律的威嚴、法庭的莊重,加深對生活的感知、生命的理解。加深大學生接受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感悟與體認生活的別樣。使學生樹立起積極、健康、正確的生命觀,最終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走進法庭”實踐教學在生命教育的多元教學模式下有著先天的優勢。無論是生命教育中融入法律環節,或者法律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環節,涉及法律的部分無外乎典型案例的講解、情景展示、模擬法庭等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們對生活中熱點案例的知曉度遠超預期,且對案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大學生演繹真實案例等情景展示方式需要學生們的表演才能,而且表演者和觀眾關注更多的是演技,而忽視情景展示內容,博得大家一笑,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大于生命教育的目的。模擬法庭的形式需要學生們具有比較全面系統的法律知識儲備,這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是個挑戰。如果在模擬法庭的過程中出現法律專業知識的錯誤而誤導大家,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不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而且還會在法律上誤導眾人,最后往往是事倍功半。“走進法庭去旁聽司法審判”,聽了就讓學生們興奮。現在的本科生教學課時數多,學生們依然延續高中的上課模式,“走出學校課堂”的授課模式得到學生們的青睞。走進專業的司法審判廳,聆聽真實的案例審理及判決的過程,實現對生命的珍視、生活的感知。我國訴訟法規定,除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及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外,法院審判一律公開審理。這就意味著,旁聽公開審理的案件審判是我國公民的一項法律權利,大學生群體擁有這項法律權利。“走進法庭”實踐教學首先可以避免學生們因法律知識缺乏而導致模擬法庭中的錯誤,其次是真實案例的感官及心靈的刺激強于學生們的情景演繹,再次是走出課堂的模式在生命體認和法律傳授上效果都好于傳統的教學模式。
“走進法庭”實踐教學的生命教育模式的意義在于把課堂內外相融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生不僅是課堂的主體,更是自己生命的主導。從筆者幾年來采取此種方法的教學效果來看,課外實踐教學模式是學生們喜歡和收獲很大的教學模式,甚至取得傳統的課堂無法比擬的效果。筆者曾經帶領100名學生旁聽了發生在本校附近的一起死刑案件。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死亡”。庭審之后,學生們不僅學習了刑法方面的知識,更深刻地領悟了生命的真諦。學生自行前往法院旁聽時,自認為在法律上無助的原告,極力懇求旁聽的的學生們運用自身力量對相關案件予以關注。走進法庭,再次提醒大學生的社會擔當。走出書本,走入實實在在的社會大課堂。旁聽庭審時,學習法律知識,也知曉社會百態。“走進法庭”的實踐教學是生命教育開展的必然。
3 “走進法庭”實踐教學在生命教育中的開展
筆者進行的教學探索是在法律基礎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走進法庭”的實踐教學模式也是在這門公共基礎課中開展的。具體的操作環節分為三部分:
第一,準備階段。第一次課即布置好這學期“走進法庭”實踐教學的任務。課堂中老師引導學生瀏覽幾個法院的網站,了解近期的開庭信息,也提起學生們的興趣。實踐教學分為兩種,一種是老師帶領全體同學去法院旁聽庭審,每學期進行一次。另一種是同學以小組的形式自行前往。把全班同學(一般每個自然班45人,合班90人)分為10組。要求每組全體成員在這學期內至少自行去法院旁聽一次庭審。原則上各個組之間不重復旁聽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案例。旁聽的時間根據法院的開庭時間和學生們的課外時間自由調解,從作業布置到這學期結束前每組陸續進行。選擇旁聽的法院一般集中在基層和中級人民法院。選擇的案例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等。
第二,實施階段。每組同學旁聽庭審后把本組的心得體會以文字的形式提前24小時發給老師。老師課下充分準備,課堂適當引導會使課堂討論達到更好的效果。每組同學都要在下次課堂中展示本組“走進法庭”實踐學習的收獲,包括提前的準備工作、案情介紹、法律知識的分析、生命的啟迪、社會的萬象等的體會。展示的形式多樣化,可以PPT的形式、口頭表達、文字等形式。本組成員課堂展示后,其他同學就此次“走進法庭”實踐活動提問和討論。最后老師總結,包括此次案件涉及的法律內容和生命教育的內容,生命教育的內容是討論和總結的重點。因為不同的庭審得來的法律知識對非法律專業學生來說都是細小和碎片式的,甚至是非法律人無法發現的。而案件到法院層面通常也非日常法律常識能夠解決,復雜疑難的案件需要懂法理懂生活的人去解析。而我們學生“走進法庭”實踐教學收獲更多的是生命教育。老師帶領全體同學旁聽庭審的案件會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社會影響大的案件,以課堂討論和課后網絡討論的形式結束。
第三,考核階段。法律基礎課程的期末總分一般包括期中、期末考試和平時分,在百分制中期末40分、期中20分、平時40分。“走進法庭”實踐環節占平時40分的一部分。得分的標準分為每組同學對這次作業的課前準備程度、旁聽庭審的狀況、課堂展示的理論深度、身心體驗程度等。其他參與討論的非本組成員都有鼓勵性加分。參與老師帶隊旁聽庭審討論的同學以加分的形式獲得分數。每組的分數由老師給出,每位同學“走進法庭”作業的最后分數為老師給的分數加上討論得的鼓勵分的總和。筆者教學實踐幾年下來,學生們在“走進法庭”這個學習環節上分數差別不大,重要的不是分數的拉大,而是學生此行的收獲。
在生命教育中開展“走進法庭”實踐教學需要面對一定的困難。首先,走出課堂的實踐教學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盡管法律規定旁聽公開審理的案件是每個公民的一項權利,但是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去旁聽還是要事先與法院協商,如有采訪拍照等還需經法院的宣傳部門同意。前去法院的交通費用也需要學校相應的經費自助。其次,旁聽的權利有時被惡意剝奪。自行前往旁聽的學生們有時還被有的法院以非法律理由拒之門外,需要師生們共同去爭取才能進入法院旁聽。再次,學生們的上課次數多,在工作日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的時間較少。盡管需要面對的困難重重,但為了大學生能夠真切地尊重生命、理解生活的意義,“走進法庭”實踐教學需要克服困難順利開展下去。
4 結語
近年來,媒體接接連播報各地女大學生失聯的新聞,一方面是為了取得類似“漂亮白人女性失蹤案”的社會關注度,另一方面也說明女大學生群體缺乏安全意識,社會對犯罪高危人群缺少監督機制。“走進法庭”實踐教學在生命教育中的運用,首先讓大學生群體預防犯罪、珍視生命,繼而在親臨庭審中受到心靈的感化,形成一種深刻的生命情感,增加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從而實現生命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44-245.
[2]劉劑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8-9.
[3]盛天和,港臺地區中小學生命教育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05,(9).
[4]湯麗芳,近20年中國大陸生命教育研究述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
[5]邴立峰,高校法律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探討[J],法治博覽,2013(10).
[6]李瓊瑤,生命教育:大學生法律教育的新視域[J],當代教育論壇,2009(11).
作者簡介
蘭照(1983-),男,河南鄭州人,湖南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法理學、司法學。
衛文濤(1995-),男,湖北黃石人,湖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