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珊 (浙江省溫州市溫州中學,325000)
“技術、體能、運用”視角下構建高中籃球模塊內容的思考
陳宗珊 (浙江省溫州市溫州中學,325000)
籃球是高中體育選修教材中最主要的內容,也是必開的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不可否認,學生喜歡的是籃球運動而非籃球課。《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了運用“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構建單元教學的觀點,高中階段也不例外,旨在改變體育教學中“教教材”的現象,引導教師學會“用教材教”,從而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趣味性、有效性。如何運用“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構建高中籃球模塊內容,改變“為技術而技術”的思維,構建“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下,圍繞技術主線,體現體能和運用兩個維度,適合學生需求的籃球模塊內容,是當下高中體育教師重點研究的問題。筆者就如何在“技術、體能、運用”的視角下構建高中籃球模塊內容進行探討,為高中籃球選修教學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
“‘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的確立,是從研究教材、教材內容、教學內容等課程基本概念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中得到啟發的。”余立峰在《技術、體能、運用視角下的單元構建研究》一文中指出:“技術、體能、運用”是教學內容的三個維度,即技術的學習階段、體能提升階段和學習后在比賽、生活中的運用階段。
三個維度緊緊圍繞技術主線,突出體能和運用的現實需求,從技術到技能的形成過程來實現各階段的目標。以籃球的單手肩上投籃為例,第一階段是學習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第二階段是不同距離、不同角度、不同要求、不同技術銜接的單手肩上投籃;第三階段是在各種投籃的比賽或組合中的運用,如在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接球投籃、跑動中接球投籃以及三對三等比賽中的運用。
“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的提出,不僅注重技術教學,同時又規避“為技術而技術”的弊端,引導教師從運動項目的特性、現實的需要來設計教學手段,從而豐富教學。因此,三個維度的核心是技術的教學,實現的方式是多樣性的教學手段,目的是學生能用、敢用、會用。
籃球運動是以投籃為中心的攻防轉換運動,變化無常、內容豐富、對抗激烈,且比賽過程和結果不可預見。“技術、體能、運用”視角下籃球模塊內容的構建,是基于對三個維度的理解,去設計高中籃球每一個模塊的18學時內容。從單元設計到模塊整體,緊緊圍繞技術的主線,實現“學以致用”的宗旨。
如何基于“技術、體能、運用”的視角,設計和建構高中籃球模塊內容,使其既符合學生興趣,又能夠實現學生技術的提升、體質的增強,并落實選修課開設的目的?
1.要正確理解三個維度
三個維度是以技術教學為主線的。因此,籃球教學要緊緊圍繞技術,關注技術動作的習得過程。如單手肩上投籃技術,教師在設計模塊內容時,要有足夠的課時去掌握動作方法,各課時之間要圍繞單手肩上投籃技術的學習進行設計和排序,始終以技能學習為主線。
“放羊”式的籃球教學,授課教師不僅沒有真正理解三個維度的意義,更沒有厘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忽視技術教學不符合“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所倡導的方向。簡言之,沒有教的過程,體育教師的價值就不能體現,更不符合三個維度的圍繞技術主線的宗旨。因此,在籃球模塊內容的設計中,不能過度放大“運用”,而忽略技術教學。
籃球模塊內容設計要圍繞運用,關注教學,注重練習的過程。在籃球教學中,要有教、有學、有組織,為“用”而教。因此,在籃球模塊內容的構建中,要合理安排,圍繞重點內容的學習,建立循序漸進的模塊連接,關注技術的相關性和實用性,真正基于技術主線,圍繞運用的目的,在不斷練習中發展體能,提高技術,從而形成技能。
2.要充分了解籃球教材特點
第一,要關注籃球運動中投籃的特性。籃球是以投籃為核心的運動項目。在模塊的設計中要緊緊抓住投籃這一核心,合理布局三年的模塊計劃。每一個模塊都可以以投籃為切入點。例如,在高一年級,以單手肩上投籃為中心去設計學期模塊內容,每一個技術的延伸都以投籃為終點,如此既符合籃球運動的特點,又能鞏固和提高單手肩上投籃動作,符合“技術、體能、運用”以技術為主線的視角和“學以致用”的宗旨。
第二,要關注籃球技術的表現形式。“運動技能不是獨立的,而是整個運動項目的一部分”[3]。籃球運動更是如此,籃球項目的攻防轉換速度快,技術運用復雜。以單手肩上投籃為例,比賽中,隊員需要結合不斷地跑動、接球、轉身、假動作、運球突破等來完成單手肩上投籃。因此,籃球技術在比賽中是以組合的形式展現的。模塊內容的設計要充分考慮賽場上常用的技術組合,圍繞比賽對技術組合的需求來設計。
第三,要關注籃球的無球技術。籃球運動雖然以投籃為中心,但場上的主要表現卻是無球技術。如無球跑動、掩護、隊員要位、防守移動、進攻卡位、搶斷球等都是無球的技術。簡言之,10個人打球,只有1人是持球的,其余9人在進行無球活動。因此,在籃球模塊內容的設計中,要加入無球移動技術的學習,將移動和單個有球技術銜接在一起。如,高一年級的籃球模塊內容可以設計為單手肩上投籃、跑動中接球的單手肩上投籃、反跑中接球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再拓展為有跟隨防守的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如此設計的模塊內容既符合籃球實際運用的特點,又能夠展現籃球運動的特性,并緊緊圍繞“技術、體能、運用”的視角。因此,關注籃球的無球技術,可以拓展籃球模塊內容,同時豐富籃球教學手段,提升學生體能。
第四,要關注籃球運動的比賽特質。籃球運動是以會不會打比賽來衡量的。沒有比賽,籃球運動的教學就會變的枯燥、乏味。因此,如余立峰老師在《技術、體能、運用視角下的單元構建研究》一文中所說:“技術教學與比賽實戰運用簡單分割,造成‘教教材’現象嚴重,要強調‘運用’課時量增加,回歸球類本質,即有趣的對抗性、競爭性的游戲。”也正符合溫州市提倡的“學為中心,以賽促練”的教學理念。在籃球模塊的設計中要考慮比賽的課時需求,引導學生在實戰中運用,培養比賽意識,從根本上轉變“教教材”的現狀。在籃球模塊內容中可以設計非常規的比賽形式,既有利于技能的學習,又可以貼近實戰,增進興趣。如,有條件防守的比賽、半場或全場1對1的比賽、只傳球不運球的比賽、限制運球次數的比賽等,以凸顯籃球的比賽特質。
3.要厘清高中籃球教材的主次
籃球技術包括進攻、防守,其中分為投籃、傳球、運球、突破、防守、移動、搶球、打球、斷球、搶籃板等。除了單個技術之外,還有位置技術、快攻、人盯人戰術等,內容豐富。如何選擇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高中選修籃球模塊內容是制訂模塊計劃要思考的。
如,投籃技術就是必須要學習的,但不是所有的投籃都是必學內容。單手肩上投籃技術、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跳投都屬于模塊的重點內容,而雙手胸前投籃對于男生可不學,勾手投籃可作為介紹。如,運球技術的急停急起、體前變向、胯下運球都是比賽中常用的,而背后運球技術相對較少。再如,雙手、單手的胸前傳接球,雙手頭上傳球都是比賽中常見的技術,而背后傳球、胯下反彈、體側傳球,則對使用者要求較高,可不必作為高中模塊選修的重點內容。
如上所述,在高中的模塊內容設計中要注重技術運用的實效性,將常用的籃球技術作為模塊設計的主要內容,更符合三個維度的理念。
4.要合理分配高中籃球模塊課時
三個維度要以技術為主線,通過多種練習手段來充實教學過程,提升體能,最后達成“學以致用”的目的。鑒于此,籃球模塊設計在突出技術的同時,也要關注練習手段的多樣性。在18學時的設計中,除去一些必要的體能課時之外,在課時分配上要突出籃球模塊的組合來豐富手段的多樣性。
如,學期的重點模塊內容是跳投、單手肩上傳接球、持球突破。在學期模塊其他內容的設計上,就圍繞這3個技術,再結合無球跑動、假動作衍生出突破與跳投的組合、傳接球與跳投的組合、持球突破后傳球與跳投的組合等組合技術。組合技術既滿足了單個技術學習要求,又能圍繞技術,豐富教學手段,使所學技術更接近實戰,達到“學以致用”(見下表)。

模塊內容課時分配(建議)
高中籃球選修模塊內容設計,要基于“技術、體能、運用”的視角,突出技術教學的必要性的同時,強化方法與手段的學習,在不斷的練習中鞏固技術,發展體能。在籃球選修模塊內容設計時,基于三個維度,突出籃球的投籃中心,層層推進,從單個的技術到兩個或多個技術的組合,從一個人的技術到兩人或多人的技術配合,在技能形成的過程中,緊扣籃球比賽的運動項目特點,最終拓寬教師構建籃球模塊內容的思路,構建高中籃球選修的模塊內容體系。
[1]祝芳,余立峰.辨析體育與健康課程若干基本概念及相互關系[J].中國學校體育,2013,6.
[2]余立峰.“技術、體能、運用”視角下的單元構建研究[J].體育教學,2014,6.
[3]陳宗珊.深化教材理解提高體育教學實效[J].體育教學,2013,11.
[4]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義烏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S].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