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悲劇總是很突然。一個到健身房鍛煉的年輕姑娘,上跑步機僅兩分鐘后猝死;據說身體不錯的中年男子為贏取優惠券,參加商家跳繩活動時突然倒下;精神病人上錯公交后失蹤,后被發現死在一座廢棄工地。這些悲劇觸動人心,隨之而來的巨額“索賠”或追責,在信息時代傳媒的放大效應下,更是成了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爭議事件。
好端端的家人沒了,遺屬在悲傷之余,弄明白死因,找到“責任者”,討個說法,依法索賠,不僅是人之常情,也是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公民愿意為權利而斗爭,本身就是現代法治得以良好運轉的必要社會條件。
但正如“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變成了謬誤”,過度的“維權”很可能演變為糾纏胡鬧,非理性的訴訟很可能變成“濫訟”,沒有根據的天價“索賠”也會引起輿論的反彈而得不償失。這不僅導致寶貴司法資源的浪費,還使得全社會因過度索賠而“過度自保”,甚至陷入人人自危。結果是,維系社會運轉的社會信任遭到傷害,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法治共識受到侵蝕,真正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轉型期本就相當敏感的社會心理受到沖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社會焦慮感更加劇烈。
我們的社會實際上已經在承受過度“維權”濫訟的惡果。由于擔心家長“維權”,有的中小學已經盡可能減少體育課、集體出游與課外活動。結果在今年征兵體檢中,體檢“不合格率”高得驚人,某地級市征兵體檢淘汰率竟然高達56.9%。為了促進突發心臟病急救工作,國家和一些企業在地鐵站、公園等公共場所配備傻瓜式“自動體外除顫儀”等心肺功能復蘇機,但卻遭到不少單位拒絕,因為哪怕用除顫儀將人救活了,也很可能因為采取了電擊方式而面臨巨額索賠。在社會轉型期,“轉型中國”也是“忙碌中國”,節奏快、壓力大,過度競爭,人世沉浮,部分群體本就存在心理焦慮。而過度“維權”濫訟顯然使得社會焦慮感百上加斤。
在法治社會,只要有合法的訴因,法院不會、也不能因索賠額度過高而拒絕受理。無論索賠額度高低,法院都應依照法律確定是否侵權,依法分配責任,裁決是否賠償以及具體數額,杜絕通過訴訟來牟利和碰瓷的可能。
但在社會轉型期,法院也不能被動地充當法律的“自動售貨機”,而應以高度的主觀能動性,嚴格依照法律的準繩,準確體察時代的脈動,以符合法治精神的高質量判決,來呼應時代需求和主流價值觀,從而在定紛止爭的同時,發揮法律對社會的引領功能。轉型國家可能給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何嘗不也蘊育著產生偉大判決和偉大法官的契機呢?▲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