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雯
時間如沙漏瓶中的細沙,緩緩流逝。童年如春日里的清風,日漸遠去。但從小到大,奶奶親手包的餃子,一直都在,我很享受那段歡愉的時光,那便是奶奶給我的傳家寶。
當和煦的陽光透過明凈的窗戶,樹葉在風中搖曳,發出“沙沙”聲,空氣中混著新鮮的白菜香氣,站在家門口,我就知道,這是奶奶在包餃子。
親手捧出香氣撲鼻的餃餡,似小花貓般偷嘗一口,還是被眼尖的奶奶看到了,不禁說我是小饞貓。我望著奶奶那雙慈祥的眼睛,手上模仿著奶奶那嫻熟的手法,小心細心用心地包著餃子。奶奶的速度自然是比我快,可我偏偏想要與奶奶斗一番。雙手麻利起來,挖了一勺餡恨不得直接往里頭塞,一只手還沒拿穩,另一只手便去沾水,隨意抹上一圈,覺得可以,便立馬包起。可是,餡卻太多,怎么包也包不起來。“哎呀,怎么回事,事事不如意!”心里煩躁得如一把烈火熊熊燃燒。我放棄了這個餃子,換了一張餃皮,還是火急火燎地挖了一勺餡,一下塞進了餃皮中。這回倒好,塞是塞進去了,可偏偏如被壓扁的氣球,怎么包都無法讓它看起來飽滿。汗水從毛孔里滲出來,家中的空氣令我煩躁,脫下手套,直接拍在桌上,大叫一句“我放棄了”,便獨自一人坐到沙發上。偶爾回望還在餐桌邊勞作的奶奶,我和她的目光正好相對。奶奶用手擦了擦額頭的汗珠,和藹地說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急于求成,努力用心地慢慢做,時間會給你帶來收獲。”我觍著臉向奶奶看去,說:“讓我再試試,好嗎?”
我再次戴上手套,認真地學習奶奶的手法,不再囫圇吞棗般只趕速度不求質量。用手捧一張餃皮,輕輕挖取將近四分之三勺的餡,整齊地放在餃皮中央,再去用手沾點水,灑開鋪圍在餃皮一圈,確保無誤后,輕柔地疊上了餃皮,穩穩地捏出一道道紋路。心中的喜悅油然而生。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直到全部把這些餃子包完,我都穩穩地,慢慢地,不急不躁。
鍋中的水咕咕地燒著,餃子在水中如嬉戲的魚兒,個個精巧美觀。奶奶娓娓道來:“慢工出細活,只要有耐心,都會成功的。”這一刻,我突然明白,奶奶給我的啟示,就是她給我最珍貴的傳家寶。從小到大,奶奶經常給我包餃子吃,我吃的是餃子,可領悟的是一個個彌足珍貴的道理,那是傳家寶,是精神上的傳家寶。
雖然奶奶在一天天變老,可她給我的傳家寶將會永存,經久不衰!
點評
小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傳遞出了祖孫二人在那些閑淡歲月里一起包餃子的樸素感情,這樣看似平淡的童年趣事卻折射出了親情的可貴和“傳家寶”的精神意義,它不是價值不菲的物質財富,也不是可摸可觸可感的實物,它是“慢工出細活,只要有耐心,都會成功”的諄諄教誨。這篇文章無論在立意還是語言上都能讓讀者找到似曾相識的親情記憶。
(指導教師: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