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梓涵
一刀一筆,皆蘊含著匠人的苦心;一片一瓦,都容納著匠人的汗水。也許,片刻之間,一盞瓷器觸地,便四分五裂,與之相應的,是時光流逝。可是,有這么一門手藝,不僅留住了時光,更令其綻放花朵,進步升華。
這門手藝叫——金繕。
千年煙雨染白了月光,染出無盡的惆悵,氤氳著些許凄涼,灑在桌上的瓷器上。桌前的人不禁皺了眉:這盞青花雙耳罐破損十分嚴重,可它又偏偏是清朝時期的古玩,欣賞價值十分高。主顧再三要求道:“力求還原!”
“破損的器皿就像是受傷的病人,只不過有的病情輕,有的病情嚴重,金繕匠人就是要負責治好‘這些病人。”這是金繕匠人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想起這句話,他便意識到了自己的職責。他花了一個晚上琢磨這瓷器的結構與復原圖,待確定每一片碎片的位置后,他就開始準備為瓷器進行復原“手術”了。他用筆刷蘸著膠,慢慢沿著碎片邊沿涂抹,接著拼裝。差之毫厘,便謬之千里。燈光打得極高,將匠人的汗水照得直閃金光。他的眼睛似乎不曾眨動,只隨器皿的花紋而上下轉動。他的手指皆是白的,可手中的瓷器卻在一點點地閃爍著光芒。這耗神耗力的工作整整進行了兩天,他累了便枕臂而眠,醒來繼續工作。于他而言,這不是在修繕文物,而是在創造一件藝術品。
最后一道工序:描金。帶有金物質的材料最能遮瑕。他在裂痕上描出一道道既不影響美觀又不會打擾其花紋布局的金線,而這非一日兩日的功夫。待瓷器修繕完畢,一件絕美的藝術品便問世了。要說,這不完全是以前的瓷器了,因為它早已破碎在曾經,現在,它是一件更美更有價值的器皿。
金繕匠人在昏暗的工作室度過春秋,他們手染顏料,身邊堆放著各類工具,會修東西,這是人們知道的,也是人們所看到的。但是,殊不知,瓷器的每一道裂罅都掩藏著一段被遺落的時光,散落的,破碎的,都是人們捕捉不到的美好。而金繕,使這些時光重新煥發光彩;金繕匠人,以其苦心與毅力,重拾這些美好,以一己之力,令湯湯歷史長河翻起波浪!他們在自我的世界徘徊,人們看不見的,是金繕的靈魂,而這靈魂,一絲一縷皆被金繕匠人們掩藏,塵封在每一件重塑好的器皿中,猶如淬煉,猶如涅槃,這般耀眼,這般平凡。
金繕,修補的不只是一些瓶瓶罐罐,更是一段歷史,一段光陰。
有這么一門手藝,不僅留住了時光,更令其綻放花朵,進步升華,它叫——金繕。
(指導教師:單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