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華 陳穎 張潔
在社會實踐飛速發展的驅動下,基于我國高中教育教學、評價、選拔方式的變革,“文綜聯合教學”是我校文科班“多學科聯合教學”改革模式中的一個新課程。此課程自2012年開始設計實施,力求最大程度上整合地理、歷史、政治三科的教學資源,以專題教學的方式開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此文旨在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以“中日釣魚島爭端”為內容介紹文綜聯合教學的教學實施過程,從而促進課程的進一步探索和發展。
一、文綜聯合教學的選題
在文綜聯合教學的選題上,教師要針對所述課程的實施目標和學情分析,結合當時實事話題,制定講授內容。
“中日釣魚島爭端”作為一個比較主流的話題,但很多中國民眾對它的態度僅僅停留在簡單、直接甚至粗暴的愛國表達方面,缺乏一種理性、深刻甚至是真實的認識。事實上,此問題直觀上是中日兩國關于一個小島的領土主權問題,實質上是和全球面臨的經濟危機、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美國主導的重返亞太戰略、世界對中國的和平發展(崛起)的焦慮等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釣魚島為什么重要?這是其地理因素和資源狀況決定的;釣魚島如何重要?這是政治的核心;釣魚島經歷了哪些歷史發展過程,無疑是歷史課要討論的問題。三者如能很好地結合,定會提升學生對釣魚島爭端事件認識的深刻程度。
確定好選題之后,教師要制定出本次課題的教學目標。一是希望學生通過自主收集資料、確定觀點和現場陳述等環節鍛煉信息收集、提煉歸納和演講表達的能力。二是通過具體事例的地理分析、史實厘清和政治考量,培養學生審慎求真的治學態度以及運用綜合思維方式的意識。三是通過這一極具民族性的話題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在自我引導下學會如何理性地愛國。
二、文綜聯合教學的教學分析
1.學情方面的分析
由于授課班級為社科實驗班,教師要突出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培養,讓他們關注人民,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目前學生的意識形態尚屬淺薄,史、地、政三科知識比較分散,各為體系,不能綜合運用。他們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和解讀程度,將來也許會與國內民眾的理解程度直接相關。基于此,從這個話題開始逐漸培養學生對時政的敏感意識和分析能力,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目標。
2.學科交叉知識的分析
學生在地理課上曾學過有關釣魚島的知識,主要分析其地理位置和資源狀況,但教師并未深刻地講解地理位置與其爭端間的必然聯系。從政治學科的角度說,釣魚島作為當時的一個熱點時政話題,是學生和教師關心的,期待有更清晰的認識和分析。而且,釣魚島問題在歷史學科的教材中也有相應的涉及。但這三個學科都是從各自的維度對釣魚島問題進行相應但片面的分析,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并不全面,很難形成客觀的、深刻的認識。
因此,釣魚島問題是需要將三個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進行考查。簡單來說,釣魚島爭端的核心和根本由地理位置和資源狀況決定,地理位置決定其重要性,從而引發政治爭端。不同時期政治體系、國家意識形態、經濟和科技水平、國際政治背景的差異,產生了釣魚島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反過來,不同的歷史階段、國家對釣魚島的政策也會發生變化,對不同國家的重要性也會隨著歷史發生變化。釣魚島的絕對地理位置未變,但是歷史發展、政治風云變幻,其相對位置和資源利用地位會隨之而變。學生需要把握這些核心內容,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地理位置的眼光、政治決策的眼光,來分析釣魚島的爭端問題。
3.學生指導
在正式授課之前,三科教師要分別布置給學生相應的問題。例如,地理小組要從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分析釣魚島的獨特地理位置,歷史小組從史實起點和后續發展的角度厘清釣魚島爭端的前因后果,政治小組從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分析爭端的原因和解決措施。學生從多角度查閱資料,對問題本身進行全面了解和分析,進行觀點的總結、歸納,并選舉出小組代表準備課堂展示研究成果。
三、文綜聯合教學的課堂實施
1.學生陳述,自主展示
地理小組分別由兩位學生從距離、位置和資源的角度介紹釣魚島的重要性,并結合《大陸架公約》的有關規定,從國際法的視角明確釣魚島為何屬于中國。歷史小組的兩位學生從最早的民間活動,到中央管轄最后如何失去實際管理,在厘清事實的基礎上,試圖論證釣魚島屬于中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政治小組的八名學生分別從經濟利益、外交博弈、軍事力量的角度,對比分析了爭端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措施。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教師預見到的,但在資料查閱的全面性和理解的深刻性上存在較大的欠缺,尤其是在課堂展示時,語言表達缺乏邏輯,觀點論證支離破碎,沒有做到真正的有理、有據。例如,教師預設的許多結果并沒有出現在學生的展示環節,如政治小組最基本的理性愛國觀念的提倡未出現……
2.學科引導,師生互動
三位學科教師分別從學科角度對學生的展示進行評價和觀點補充。例如,地理教師首先肯定了學生對釣魚島基本地理概況的敘述準確,思路邏輯清晰,并從兩個方面概括總結出學習內容的主題:(1)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釣魚島爭端:從地理位置方面論證釣魚島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從資源的角度論證釣魚島對中國和日本可持續發展的意義。(2)從海洋權益看釣魚島的權屬。通過分析釣魚島事件,讓學生體會地理位置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而分析區域發現,應先從地理位置分析入手,包括絕對位置、相對位置。
再如,歷史教師要給所有學生概括歷史上的釣魚島:(1)日本明治維新之前,釣魚島始終是中國的歷史疆域。1868年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在漫長的以百年甚至千年來計的時間周期內,中國和日本間沒有任何領土糾紛問題;日本是島國,中國是大陸國家,兩國被海洋分隔。今天被稱為沖繩的島嶼群,當時是中華華夏疆域秩序外圍的藩屬國琉球,最高權力為歷代中國皇朝領有,其統治被認為是因為中國皇帝的首肯方得以行使。(2)甲午戰爭前后,中國因《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地區在法律上喪失釣魚島。(3)抗戰中后期和抗戰勝利時期,通過戰爭條約和戰后國際體系、中國在法律上重建對釣魚島的領土主權。(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日背離中國制定的《舊金山對日和約》和《歸還琉球協議》,成為日本主張對釣魚島主權的根據。通過這樣的文科綜合課,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目的主要是為現實服務的。歷史資料浩如煙海,必須進行篩選、甄別(學生盡量做),學習成果最好以方便、清楚的形式展示給大家,語言講述應清楚,有邏輯性和激情。
又如,政治教師可以從:(1)從愛國說開去。分析如何在尊重歷史事實、掌握真相的基礎上理性愛國,引導學生認識到愛國離自己并不遠,以“讓我們的民族優秀起來”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愛國熱情。(2)多角度分析原因。從全球經濟危機、日本和美國的微妙關系及歐美國家的“中國威脅論”角度,分析為何釣魚島問題會成為一個顯性問題。(3)多途徑解決問題。對比分析戰爭、經濟制裁、政治外交和民間文化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從中學到孰優孰劣,自覺克服極端民族主義情緒。(4)留問題讓學生課后反思:“釣魚島爭端對中國處理周邊關系的啟發”。
在這一環節,學生認真聽取教師的評價和補充,可通過教師完整、符合邏輯的理論論證,對釣魚島問題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升華到情感層面,達到講清事實、引導情感的教學目標。
本專題的教學結束后,三科教師可共同設計課后反饋調查,具體內容包括:(1)你認為哪個小組的演講最好?原因是什么?(2)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3)你認為這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改進建議是什么?(4)你認為有哪些事件可以通過這種形式的課堂來呈現?(5)你希望這種形式的課,一學期能有幾次……
“文綜聯合教學”,旨在通過三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和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學科知識和現實生活的銜接,打破學科界限,使學科知識真正成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讓教學成為面向生活的教
和學。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