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先
一、提供適宜的育雛條件
1.溫度。雛鴨在孵出后的前3周,各項生理機能的發育還不完善,并且絨毛還沒有長全,體溫調節機能還不健全,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在開始育雛時要將舍溫適當升高。一般要求櫻桃谷鴨雛鴨適宜的環境溫度為30~32℃。在飼養兩天后可逐漸降低溫度,降低標準為每周下降3~5℃,直到與室外的溫度相同為止。
2.濕度。在育雛階段,育雛舍內的相對濕度要適當高一些。如果濕度過低,易導致雛鴨肢趾干癟,出現脫水的癥狀;濕度過高則不利于雛鴨體熱散失,會使雛鴨的食欲減退,影響其生長發育。另外,濕度過高還會導致病原菌滋生與繁殖,使雛鴨易患病。如果不適的濕度伴有不適的溫度則會對育雛更加不利,如低溫高濕易使雛鴨著涼得病,增加飼料的消耗。因此,在調控濕度時要與溫度結合起來。
3.通風。通風的目的是保持育雛舍空氣新鮮,以保證雛鴨的正常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隨著雛鴨的生長,其排泄量也增加,會導致舍內有害氣體的濃度升高,雛鴨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發育受阻,還易患疾病,因此要做好通風換氣的工作,但是要注意在通風的同時保持好舍溫。
4.飼養密度。適宜的飼養密度可以促進雛鴨的生長。如果密度過大,雛鴨過于擁擠,易發生擠壓、采食不均,影響個體的發育并引發惡癖;如果密度過低,不但不利于保溫,還會造成空間的浪費,因此要保持適宜的飼養密度。雛鴨的飼養量要根據飼養面積來確定,一般以7~9只/米2為宜。
5.光照。光照對雛鴨的生長發育以及性成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雛鴨出殼后的前3天要采用24小時連續光照,以促進雛鴨采食,光照強度也可適當大一些。從第4天開始,每天光照23小時。第8天以后,每天減少1小時,并且要降低光照強度,以保證雛鴨合理的采食和飲水,直到采用自然光照為止。
二、選擇適宜的育雛方式
目前櫻桃谷鴨的育雛方式主要有地面育雛和網上育雛兩種,其中地面育雛是目前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育雛方式,此法設備要求簡單,投資少,積肥好。即在育雛舍的地面上鋪上一層清潔、干燥的稻草或者木屑,將雛鴨直接放上面養殖。要注意墊草的厚度要根據雛鴨的日齡及時做出調整。雛鴨的日齡越小,要求墊草越厚,以起到保溫的作用。另外還要注意在飲水和采食的區域不設置墊料。在飼養過程中要做到勤換墊料。網上平養也是目前使用較多的一種育雛方式,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將雛鴨與糞污隔離開,使得飼養環境衛生良好,從而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另外,此法不用墊料,也可減少病菌的滋生,還可節省勞動力,雛鴨的育成率較高。此法的缺點是投資較大。
三、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
做好育雛前的準備工作。育雛前先將育雛舍進行徹底的清掃與消毒,同時也要將工具以及設備一同進行消毒。將墊料備足并曬干,提前將飼料準備好,可在入雛前3天的飼料中添加土霉素以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在雛鴨入舍前的12小時要將育雛舍預熱,溫度達到育雛標準才可將雛鴨轉入。
合理分群。雛鴨入舍前要根據大小、活力強弱、性別等進行合理的分群,同一群體內的個體雛鴨不可差別太大,否則會出現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現象,使整體的均勻度變差。對于體質太強和體質太弱的雛鴨,都要挑出來單獨飼養。一般在雛鴨的生長發育過程中也要及時對群體進行調整,通常在8日齡和15日齡進行,在分群時要根據生長發育情況,調整好飼養密度。
及時開食和開水。開食和開水的順序是先開水再開食,一般當雛鴨可以走動,并且有覓食的表現時即可開水和開食。先讓其飲用清潔的水,飲完水后將雛鴨趕到干燥的地方,讓其梳理羽毛,待飲水1小時后再開食。
合理地飼喂。初生雛鴨的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因此在飼喂時要注意少喂勤添,隨吃隨喂,一般要求10日齡以內的雛鴨每天喂5~6次,白天4次,晚上1~2次;11~20日齡,每天4~5次,白天3次,晚上1~2次;20日齡以后白天3次,晚上1次。
適時放水。因雛鴨喜水、愛干凈,因此可每天適時放水,以使其逐漸適應下水活動和放牧。對于放牧飼養,一般在5日齡時即可進行放牧。
加強環境衛生,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雛鴨舍內要保持清潔,每天都要及時清理糞便,勤換墊料,并定期對育雛舍、工具等進行徹底消毒,同時還要做好獸害和鼠害的防范工作。為了避免雛鴨群出現疾病,要做好藥物的預防工作,可在雛鴨兩周齡時每隔5天喂適量的土霉素。對鴨群進行免疫接種工作,以免發生疫病危害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