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幸雅妮
【摘 要】長久以來,「空間」的意象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活動,在現象界如此,在藝術創作領域亦如此。線性透視是眾多空間表達方式的其中一項,透過人類自主意識所感知的空間現象與形態,非線性透視法所能完全掌握的。本文由對變形圖像表現方式的思維,進而探討其所展現出來,有別于傳統現性透視的空間意識,并試圖探詢在平面中的多元空間表達方式。
【關鍵詞】變形;線性透視;知覺
0 前言
知覺是個體內在的心理經驗與外在物理世界交接所產生的現象人類透過視覺辨識器官對個體以外的世界種種具體物象之觀察與注視,從而由此視覺知覺的接觸過程中,迫使個體采取適當的行為反應來因應外在的刺激,這樣的一種刺激、察覺與反應的循環模式,是人類知覺外在世界的必然歷程。空間知覺的察覺與判斷的正確度,對人類的生活而言,其意義事關重大。
1 空間意識的思維
1.1 空間知覺的出現與演化
從山海經的記載得知,遠古初民生活在廣闊的土地上,他們對空間概念的感知與領悟并非只停滯在平坦土地的二維空間表象上。
至此可知,人類空間的觀念可能肇始于線性的東與西,或上與下的二維線性方位思維,進而向東西南北四方過渡,爾后再加入了其他的平面方位,最終結合而成就整體的空間意識。
1.2 空間意義
關于空間的定義,在相關文獻中有下列的看法
(1)指造型藝術所占有的物理空間。
(2)指繪畫上的幻影空間,亦即在平面上表現的空間深度。
(3)指繪畫上表現稚拙的遠近感覺。
(4)指繪畫上超現實的拼湊。
(5)指繪畫上抽象形色的互相關系,其中不同的型態、色彩均可有其互異的遠近、強弱、張縮的感覺等。
1.3 視覺深度知覺的產生
深度空間的辨識是眼睛在視認作用中最重要的機能,視空間知覺指的是深度知覺,即立體知覺或遠近知覺。深度知覺的產生是觀察者以環境中刺激物之間的對應關系作為現實信息,再加上觀察者本已具有的經驗,對整體情境所做的判斷或了解。人類視覺深度與空間知覺的建立端賴于視覺的單眼線索及雙眼線索的觀察方式的使用。
1.3.1 單眼線索
指刺激物本身具有某種特征,觀察者使用一眼去看,照樣可以獲的足以判斷遠近的深度知覺。刺激物所具有的此類特征,稱為之覺的單眼線索。單眼線索的類型有直線透視線索、紋路梯度線索、重迭線索、明暗線索、移動線索與平面高度線索。
(1)直線透視線索
指平面上刺激物本身,在面積的大小,線條的長短與線條間距離的遠近等特征上,所顯示出能引起深度知覺的單眼線索。
(2)紋路梯度線索
又稱組織密度。許多屬于同樣或類似的物體,集成一大片的平面景觀時,因距離遠近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組織密度,因此當物體距離愈遠時,則其構成分子愈細密。
(3)重迭
某一物體的外圍輪廓分割另一物體的外圍,以致阻礙了我們的視線,即形成重迭現象。由重迭現象所構成的畫面,會使人產生深度知覺,被遮蓋的部分,有較遠的意象。
(4)明暗
在平面上調配顏色的亮度,使之形成亮暗的明度差異,即能構成明確的深度知覺。
(5)移動
移動的單眼線索模式有兩種:
A.觀者不動,物體移動:類似之物體同方向移動,移動快者距離較近。
B.觀者移動,物體不動:例:由窗口望出,見到相距甚近的電桿,此時移動視點,其中看似向反方向移動的電桿,其距離較近。
(6)平面高度
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位于平面上方位置之圖像或物體其有較深遠的空間知覺。
1.3.2 雙眼線索
指觀察物體時,由雙眼同時協調運作,從而對刺激物產生深度知覺的線索。由雙眼彼此協調獲得深度知覺線索時,在運作上有輻輳作用與雙眼像差兩種情形。
所謂輻輳作用,是當我們注視遠方物體時,兩眼的視線是近于平行的,此時兩眼球的位置自然也就平行于正前方,不需左右移動。但在注視近物時,雙眼就必須向中聚合,以便將視線焦點投注于物體上。
雙眼像差,指注視同一物體時,因雙眼視線的角度不完全相同,所以,在雙眼的網膜上形成兩個彼此稍有差別的影像稱之,亦稱網膜像差。然而,對被注視之物體仍覺得其完整,此現象稱為雙眼視像融合原理。
2 透視學的精神與特質
2.1 透視學的意義
透視學-Perspective,又稱遠近法、透視術、透視圖法或透視法。我們可以清晰的理解,在有限的平面方寸范圍上,以巧妙的圖像表達技術,讓二次元的平面產生區域增殖現象,使原本不存在空間深度的平面圖像,被轉化成具備立體型態的視覺思維,而透視學即是在研究、實驗、探討這樣的平面視覺空間膨脹的表現思維與技巧。
2.2 透視的空間特質
從透視學的空間思維而論,物體與畫面間存在著三種位置的對應關系,而此三種關系也形成了三種線性透視法則,即平行透視、成角透視以及斜透視,其概念分述如下。
2.2.1 平行透視
意指一立方體,其中的一個平面與畫面平行,且其相對的另一平面亦與畫面平行;底面與頂面與地面平行,側面則與畫面垂直,而其垂直于畫面的線條皆集中于一點,所以,又稱為一點透視.
2.2.2 成角透視
指一立方體,其底面及頂面與地面平行,而垂直于地面的四個平面與畫面形成某種角度,與地面平行的線條亦與畫面形成某種角度,并分別集中于線中心線左右的地平線兩點上,所以,又稱為兩點透視。
2.2.3 斜透視
指一立方體,底面和頂面與地面皆呈傾斜,其余的四個平面也和畫面形成傾斜,因此,所有邊線均與畫面產生某種角度;所以,在地平線的兩端以及地平線的上方或下方,各有一個線條集中點,故又稱為透視稱三點。
3 變形圖像的文本
3.1 錯視-變形圖像的本質
人類視覺錯覺的發生,主要肇始于三種原因,其一為經由知覺中樞所引起的心理錯視;其次是經由感覺器官所引起的生理錯視;最后是經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物理錯視。
變形圖像的空間深度知覺所產生,亦肇因于人類視覺的錯視現象。變形一詞有變質、變貌諸義,只在「外觀」的完全改變,或兼有「質」的轉變,同時在其背后則又隱藏著出人意表的傾向。
4 結論
先于人類而存在自然界中的一株小草、一片草原、與一座山巒;從地表的天邊到海角、日出到日落處、天空到地面,這些出現在人類生活環境里的體積以及位置,都具有一種真有、實體的空間,它們不需依賴任何人的自主性來確認自我的存有,它們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來傳達自身的「空間」價值,因此說,真有的空間是以沙特存在理論的「自在的存在」方式存在著。
事實上,在以「意識」為主導的變形圖像下所產生的空間知覺,與「自在存在」的真實空間之間有著一段相當程度的空間影像知覺差異。本文除探討變形圖像所擁有的空間意識特質外,更要強調變形圖像這塊領域,尚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急待開發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志堅,李哲,石磊.一種基于圖像特征塊匹配的電子穩像算法.科學技術與工程,2007,7(11):2512–2515.
[2]宋曉闖.基于灰度和幾何特征的圖像匹配算法研究[學位論文].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08.
[3]王晶,游志勝,鐘靈.基于ROI 塊匹配的全景圖像拼接魯棒性 方法.計算機應用研究,2005,11(1):229–231.
[4]祁云平,馬慧芳,佟雨兵,等.基于 PSNR 與 SSIM 聯合的圖像質 量評價模型.計算機應用,2007,27(2):503–506.
[5]田偉剛,郭雷,黃磊.一種應用于圖像配準中的點特征匹配 算法.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08,25(3):172–174.
[責任編輯:張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