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摘 要:本文通過德國“雙元制”概念,引出我國“訂單培養”模式,并對這兩種模式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總結出他們的優劣性,最后,從我國國情及“訂單培養”還存在的不足出發,提出一些個人的改進建議,以增加“訂單培養”實施的可行性。
關鍵詞:雙元制;訂單培養;行業標準;考核;實施
一、引言
德國職業教育體系歷來都為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界所熟知,其中,以其核心“雙元制”模式最為突出,被多國學習借鑒并應用于自身職業教育中。筆者根據“雙元制”的特點,結合中國職業教育及我?,F狀,認為我國校企合作的“訂單培養”模式與德國“雙元制”模式最為接近。
二、中國“訂單培養”模式與德國“雙元制”模式的比較
校企合作的“訂單培養”模式近年來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其借鑒了德國職教的秘密武器“雙元制”模式,同時在此基礎上又推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一些措施,雖然在執行過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但是只要我們不斷改進兩種職教模式的結合方式,相信“訂單培養”在中國經濟騰飛中定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1.學生入口方式的異同點
德國“雙元制”模式中,學生由用人企業派往相應職業學校進行學習,經過期中、結業兩次考試并合格,得到用人單位認可后,才能正式到該企業工作。中國“訂單培養”模式中,學生也是由用人企業委托職業學校進行培訓,所有內容完成后,進行相應考核(部分用人企業也有期中考核)并合格,才能到訂單企業工作。不同點是,“雙元制”模式中,學生進入企業,已經與企業簽訂了就業合同,而中國“訂單培養”模式中,學生完成學業后才能與企業簽訂就業合同。
2.培養方式的異同點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強調,學生是為將來的工作而學習的,因此,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必須相結合。而中國“訂單培養”模式中,也是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動手能力。不同點是,理論和實踐所占比例不同,德國“雙元制”模式中,理論和實踐所占比例為3∶7;而“訂單培養”模式中,實踐比例可能稍有下降。
3.培養師資的異同點
在德國,從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教師的標準非常嚴格,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德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主要特點。“訂單培養”模式中,也比較重視教師的師資能力,訂單班老師會不同程度到企業學習新型設備和管理辦法,對于企業的行業特點能夠及時掌握,是保證訂單學生一畢業即可參加工作的保障。不同點是,“訂單培養”模式中,對教師的限制較“雙元制”要少,只要是對企業專業知識熟悉的,具備教學資格的,都可給學生上課,而非必須“碩士”等高學歷。
4.學習考核方式的異同點
德國“雙元制”模式對學習的考核既有中間考試又有結業考試,既有書面考試,也有實操考核。這種教考分離的考核方法確保了教學質量。“訂單培養”模式也基本由期中考試和結業考試組成。不同點是,它們的考核組成員不盡一樣,“雙元制”模式中,考核組成員來自多個部門,如經濟界的自治機構及類似的單位組成的考試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由企業雇主,雇員代表以及職業學校的老師組成;而“訂單培養”中,考核組成員基本來自用人企業。
三、“訂單培養”模式的特色
1.解決了職校招生難問題
“訂單培養”模式提前為學生預訂了就業崗位,學生一進校就意味著有90%以上機會已經找到了工作,這為學生入學提供了極大的動力。筆者所在學校近年大力推進“訂單培養”,不但有就近企業如重慶地鐵、成都地鐵,甚至沿海地區如寧波、無錫、蘇州、青島等地地鐵也積極在我校設置“訂單班”。因此,我認為這種注重生源的質量,不盲目擴大招生規模的模式,值得各職校借鑒。
2.解決了學習針對性不強的問題
“訂單培養”模式,使學生學習有了目標,學習更有方向性,因此積極性大大提高。任課教師基本都去過訂單企業培訓或考察,對企業的管理要求和專業知識領悟較深刻,因此授課針對性也較強。企業需求增加,這對學校的辦學也是一個利好。
3.解決了職校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傳統職教方式中,教學計劃缺乏針對性,學生學習也沒有積極性,因此效果較差。而“訂單培養”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學生的來源就是通過企業自己選拔完成的,其次非訂單學生為了進入訂單班也有了目標和動力,再次學校通過“訂單培養”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力改造學校實訓設備,使得全校學生得益,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就業難的問題自然就越來越少了。
四、“訂單培養”與“雙元制”有機結合的建議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不管是“訂單培養”,還是“雙元制”模式,師資隊伍所占分量都很重,而中國對師資隊伍的控制不如德國那么嚴格,“雙師型”比例稍低,這就使得“訂單培養”模式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能力,以期更大程度得到企業的認可,更加促進“校企融合”的發展深度。
2.加強學生能力建設
一直以來,我國職校學生的生源質量都不盡如人意,學生要不學習不好,要不習慣不好,使得企業對職校學生又愛又恨?!坝唵闻囵B”模式,很大程度改變了學生質量狀況,企業認可度也逐漸升高。但是,對目前企業的需求來說,學生能力仍然有所欠缺。因此,提高學生能力是我國職校亟需解決的問題。
3.加強企業實習力度
德國“雙元制”模式中,學生在企業和學校即實踐和理論的比例為7∶3,而我國職校實踐和理論的比例最多能達5∶5。因此,我國職校學生增加實踐培訓力度勢在必行,特別是“訂單培養”學生,更應該到企業學習相應專業知識,增加業務技能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以便在畢業后能盡快進入角色,適應新的工作。
4.加強考核執行力度
在德國,經過“雙元制”培訓的學生,會經過考核委員會的嚴格考核。考核體系由企業所在行會制定,規范、客觀、公正,考核與培訓相分離,其職業資格證書極具權威性,在社會上能得到廣泛認可。而中國的“訂單培養”考核就要簡單得多。因此,我們需要制定更嚴格的標準。
五、結論
通過中國訂單式培養模式和德國雙元制的比較,個人認為德國雙元制對我國人才培養模式還是有比較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實際的運用中,既不能一成不變地照搬別人的模式,又不能全盤否定。今后我們還要不斷深入研究德國雙元制及支撐其發展的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并與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相結合,更好地為職業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邵宗乾.試論“雙元制”與“訂單式”職教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與啟示[J].辦學論壇.
[2]雷正光.德國雙元制模式的三個層面及其可借鑒的若干經驗[J].全球教育展望,2000,1:78-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