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衛林+趙建森+康明洪
【摘 要】本文對江西省發展核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江西省核能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困難,最后從統籌規劃和布局,形成集約化資源格局、改革體制,盤活礦權,探索市場化經營模式等方面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江西省;新能源;核能
目前,世界正處在各種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但這些新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一樣可以離開能源,它們的發展必須以能源為基礎,而且能源對人類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是位居首位的。正因為如此,能源被確定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被放在了優先的位置上面。對于江西省而言,處在這種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環境下,如何找準本省能源發展的定位和方向,探索出一條符合江西實際情況的能源發展之路就格外的迫切和重要。核能是一種綠色能源,核電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每千瓦時電能的成本比火電站要低20%以上。核電站還可以大大減少燃料的運輸量。核電的另一個優勢是干凈、無污染,幾乎是零排放,對于發展迅速環境壓力較大的江西來說,再合適不過。江西作為我國鈾礦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其發展核能有著天然的優勢,積極發展核能是解決江西當前能源困境的有效辦法。
1 江西省發展核能的必要性
1.1 經濟可持續發展難以支撐
當前,江西省的經濟依然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第三產業所占的比例低。201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3.6%,超過我國平均水平7.8%,第三產業比重36.8%,低于我國平均水平11.4%。并且工業的發展有很大的能源依賴性,工業能源耗費超過能源耗費總量的七成,工業單位產出耗用的能源是第三產業的3倍多。從工業組成結構來看,工業內部重化工傾向明顯。產業層次較低,資源加工占了很高的比重,高新科技產業比例低。被江西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不足,大約只有800家,比例不足全部規上工業企業的10%。重化工業是帶動江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重化工業對能源的依賴性非常大。說明,江西省經濟發展還沒有完全改變“投入大、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小、效益低”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投入大和消耗高是江西省經濟較快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新的條件下,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高能源消費,特別是以煤炭消耗為主體的能源耗用模式已難以支撐江西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能源供應保障壓力加大
煤炭、石油、天然氣是主要的常規能源。迄今為止在江西省境內還沒有勘探到石油及天然氣,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水能、風能,故在江西起絕對支撐作用的基礎能源是煤,但是江西煤炭的儲量并不多,伴隨著江西省經濟的發展,對煤炭需求必定會持續加大,然而江西省煤炭生產量高度不足,必須依賴外地的市場,因此一定會造成兩難的局面,一方面看江西屬于內陸,處于我國“北煤南運”的末端,煤炭調出地西移后,運輸距離、運輸成本都會加大,;從另一面看,煤炭是不能再生資源,山西、內蒙等煤炭富集省份的輸出正在逐步減少,這就加大了能源保障的不確定性,并且伴隨著需求量的加大能源風險也會加大。
1.3 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江西省當前以煤炭消費為主,但煤炭的碳排放系數是最大的,這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煤炭燃燒生成的有毒有害氣體、煙塵遠高于其他能源,煤炭燃燒產生的排放物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煤炭對生態的危害主要出現在開采環節、運輸環節、利用環節上面,這當中煤炭利用環節對環境的污染最大。江西省煤炭的消費方式是直接燃燒,煤炭燃燒過程中,既會產生大量煙塵,又會產生co、co2等有害物質。數據顯示,2014年江西省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53.44萬噸,這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51.74萬噸,比例達到96.8%。廢氣中煙(粉)塵排放量46.23萬噸,這當中,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為42.88萬噸,比重高達92.7%。每年煤炭燃燒還要排放大量的廢渣、重金屬等,這不僅會污染環境,而且危害人體健康。2014年,江西省城市酸雨的頻率為65.8%,光江西省省會南昌的污染天數就達到了71天。煤炭燃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威脅著人體健康。
1.4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難度加大
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模式既造成了許多的生態問題,又大大的影響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從能源品種方面來看,利用效率最低的就是煤炭,煤炭中的灰分和硫分是造成煤炭利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煤炭的熱值比天然氣和石油低很多。以1公斤煤炭和1立方米的天然氣相比,天然氣的熱值為9300至10000大卡,但是煤炭的熱值大約只有天然氣的50%,天然氣的熱效率達到了75%以上,石油的熱效率也達到了65%,但是煤炭的熱效率卻只有40%左右。除此之外,江西省的用能裝備水平低,燃煤鍋爐是工業鍋爐的主導。當前江西省城市建成區共有9964臺燃煤鍋爐,平均蒸噸數為2.7蒸噸/小時,這當中有9528臺10蒸噸/小時及以下的燃煤鍋爐,比例超過95%。落后的用能裝備,導致了江西省效率非常低下的能源利用效率,部分單位產品能耗超過我國的平均值。2014年,重點監測了61種產品的單耗,有接近40%的產品單耗高于我國的平均水平,這當中:煤炭、紡織、造紙、化工等行業單位產品生產綜合能耗較高。
2 江西省核能發展的可行性
2.1 江西省有全中國最豐富的鈾礦資源
對于發展核能最重要的鈾礦資源儲量江西省位居全國第一。目前為止全亞洲最大的鈾礦石開采基地就坐落在江西的樂安縣,有著鈾都的美譽。該礦的礦石開采量占到的比重超過了全國的75%。除此之外,江西省還有地質資料目前屬于保密狀態的寧都縣桃山鈾礦田,雖然由于桃山鈾礦田的地質資料目前都還是屬保密狀態,該礦田準確的地質儲量我們目前還不能得知。但是從桃山鈾礦田各種類型的礦床數量來看,根據《礦產工業要求參考手冊》對大型、中型、小型鈾礦床規模的推算,該礦田保有鈾礦資源為鈾金屬量高大10000噸以上,有著約為3500億元的潛在經濟價值,數額非常大。endprint
2.2 江西省有比較完備的核地礦產業體系
江西省地質局(前身為核工業華東地質局)組建于1959年,半個世紀以來,該局先后為國家探明提交各類鈾礦床100多個,提交的鈾資源儲量約占全國探明鈾資源儲量的25%;取得科研成果千余項,其中11項獲國家科技成果獎,為我國國防建設和核電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此外,江西礦冶局屬國家特許專營,是中核工業集團公司駐贛正廳級行政管理機關,受江西省委、省政府和中核工業集團公司雙重領導,負責管理華東地區鈾礦山企業——中核撫州金安、贛州金瑞、浙江衢州3大鈾業有限責任公司及江西核工業建設公司、核工業270研究所和南方硬巖鈾礦冶試驗中心等,其中三家鈾業公司屬全國八大鈾業軍工單位,均具有采、選、冶綜合生產能力,先后建設開采了幾十個礦井,其中原721礦素有“中國鈾都”之稱,率先采用和試驗了滲濾浸出、細菌浸出、原地爆破和原地破碎浸出等采礦新方法,獲得多項國家技術進步一等獎,并探索出南方硬巖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之路,向國家提供了大量的鈾產品,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原料。2013年12月,江西礦冶局與江西銅業集團公司簽訂了《鈾資源開發利用及核電建設戰略合作協議》。
2.3 江西具有鈾礦大基地建設的良好開局
近幾年來,江西地質礦冶系統統籌部署,精心運作,江西鈾礦大基地建設取得了富有成效的進展:2011年2月,相山鈾礦研討會在鷹潭市召開;同年11月,120多位專家學者聚集贛州,為鈾礦大基地建設建言獻策;2012年4月,相山鈾礦勘查開發研討會在金安鈾業舉行;2012年5月,江西省鈾礦大基地建設指揮部揭牌成立;同年6月指揮部第二次會議對建設方案進行修改完善;8月在江西九江召開鈾礦大基地建設推進會;2013年4月,相山基地建設實施方案通過評審,該基地列入中核集團“龍騰2020科技創新工程”之“龍燦示范工程項目”;同年5月中國鈾礦第一科學深孔鉆探在江西鈾礦順利終孔,填補了我國鈾礦深度找礦的空白;6月金安鈾業有限公司入選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8月討論修訂組建天然鈾區域公司建議方案;2014年11月,省科協聯合相關部門舉辦“華東區核地礦同舟論壇”,260多位核專家和業內人士圍繞“協同推進鈾礦大基地建設”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基于上述縝密的理性思考和卓有成效的實踐,江西建設鈾礦大基地切實可行、勢在必行。
3 江西省核能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
3.1 鈾礦的勘探和開采權的歸屬問題
鈾礦的勘探和開采冶煉是上、下游的兩個環節,分別歸屬于江西省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這兩個不同的單位,之前的工作中沒有統籌規劃,經常造成地質與礦冶雙方資源掌握不明確、工作難以對接,這造成了探礦和采礦權不能及時落實的情況。
3.2 生產與科研的結合問題
無論是鈾礦勘查還是開采,生產與科研應當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用科研來指導生產,生產反過來也為科研助力。以往生產和科研結合不夠,生產與科研往往出現脫節現象,違背了自然規律和地質開采規律這就不可避免造成嚴重損失。
3.3 相關技術與外部條件的問題
大型、特大型鈾礦的開發對相關的技術和外部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比如說礦山機械化裝備、數字化及信息化技術條件,采礦區的供水條件,礦區公路和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以及采礦后礦區的環境和生態修復問題,必須預先制定合理的規劃,做好相關預案。
3.4 民眾的意見
目前,社會上對核的認識不夠,甚至達到了談核色變的程度,江西彭澤核電站的停工就是一個教訓,彭澤核電站的修建遭到了彭澤當地民眾和鄰省安徽望江民眾的強烈反對,到現在為止都還處于停工狀態,浪費了前期30多億元的投入。因此,如果在江西發展核能,修建核電站的話,如何得到江西民眾的支持也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4 江西省核能發展思路的建議
4.1 統籌規劃和布局,形成集約化資源格局
要加強對外協作,強化學習交流,跟國內外相關部門合作,打造江西省核工業大隊良好品牌形象。除此之外還要推進資源整合,以建立“新布局、新項目、新機制”作為工作重心,做到既要統籌兼顧、又要出重點,加快推進鈾礦的大基礎建設。
4.2 改革體制,盤活礦權,探索市場化經營模式
首先要明確核安全、核環保責任的主體,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探索多元化股份制的鈾礦勘查開發合作機制以及商業模式,以“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為指導,以中核集團控股為前提,以資本運作作為聯結戰略合作各方的基本方式,通過資源作價入股、資源干股加資金入股、資金入股及探索混合所有制等多種市場途徑,實現各方利益的深度契合。除此之外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大協調力度,形成“有權讓權,但不白讓權”的利益機制,既要盤活礦權,又要考慮到相關方的利益。
4.3 激化活力,加強產研結合
鈾礦大基地生產單位與科研設計院所要應進一步密切合作比如東華理工大學等在核工業技術方面具有深厚實力的單位,圍繞鈾礦地質理論創新、鈾礦勘查技術提升和創新、鈾礦大基地資源儲量擴大落實、鈾成礦區帶資源潛力評價、大型特大型鈾礦床開發、鈾礦冶常規技術升級及設施改造、鈾礦山安全環保技術提升等方面問題,組織精兵強將,加大投入力度,協同開展合作攻關,力爭在上述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有新的突破。
4.4 協同創新,構建先進化配套設施
鈾礦大基地建設涉及勘查與采冶交織、上游與下游銜接、開發與治理同步諸多方面的復雜關系,因此設計與建設單位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統籌謀劃,為解決共性問題做好頂層設計。特別是對大型、特大型鈾礦床的開發對配套的技術及外部環境有更嚴格的要求,比如說礦山機械化及其裝備、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等問題,缺水礦區的供水水源問題,礦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問題等,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直接影響著工程項目的質量和以后的運行管理。因此,設計單位要按照中核集團建設“世界一流”基地的要求,瞄準國際先進技術,做好頂層設計,力求實現配套設施先進化。裝備配套單位要按照設計要求,分項目、分階段組織實施,協同構建先進化配套設施。建議江西鈾礦大基地建設指揮部加強領導和協調,組織專家對頂層設計進行嚴格審查把關,在實施過程中進行監控管理。
4.5 重視安全,維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化鈾礦基地
鈾礦業是一個特殊行業,安全生產是第一要義。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從企業發展效益、企業文化、社會責任等多維角度,高度重視安全防護工作。要按照核安全的有關規定,健全安全標準化管理體系,建立嚴格的防范措施,加強全程安全監管工作。根據我國國土資源部的《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和“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有關要求,努力修復生態和治理環境,建設綠色化鈾礦基地。
4.6 政府協調,確保合理化拆遷補償
鈾礦基地建設單位和當地政府要加強聯系和溝通,共同宣傳核能發展的重大意義和開發規劃及征地、拆遷等相關政策,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對贛州金瑞鈾業公司大布項目等涉及村民搬遷問題,要認真協商落實扶持對象,按拆遷補償相關規定和市場價格,妥善處理搬遷補償問題,做好安置工作,解除村民后顧之憂,協同推進項目竣工驗收。建議當地政府和基地要進一步加大協調幫扶力度,幫助礦區周邊的村莊改善道路、飲水、環境綠化,實現基地和村落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夫榮.彭澤核電站疑云[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2(5).
[2]席細平,范敏,謝運生,熊繼海.江西省能源消費現狀及能源安全的對策研究[J].江西科學,2013(10).
[3]江西省統計局,2015年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及用電量.年的統計數據,2016(11).
[4]江西省統計局,2015年能源生產量.年度統計數據,2016(11).
[5]江西省統計局,基于能源革命背景下的江西能源發展思路.統計分析,2016(11).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