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瑤
【摘 要】隨著中央政府正式提出在農村地區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各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實踐。然而,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如產品單一化,金融機構混亂等。針對這些問題,政府應當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通過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及相關制度來推動普惠金融的開展,為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而努力。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借貸
一、引言
普惠金融是指能夠全方位的為社會各個階層人口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尤其是針對低收入等弱勢人群制定合適的金融服務方案。普惠金融具有三個基本特點:服務范圍涵蓋社會所有階級人口;健全的管理體系以及科學的金融服務機構支持;多樣化的提供者。
2013年,中央正式提出在農村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鼓勵農村的金融機構進行自主創新,從而豐富農村居民可購買的金融產品種類。這也是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意味著農村普惠金融將正式開始實踐,國家相關機構將會不斷完善普惠金融相關制度條例,建立更加完全的普惠金融管理體系。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發展面臨重大的經濟問題,農民生產面臨貸款難,貸款利息高,貸款渠道少等諸多問題,在農村地區推行普惠金融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解決農民生產資金問題,走出“三農”問題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二、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問題
(一)普惠金融供給水平較低
目前,針對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政策制度還比較單一。根據我國農村發展銀行數據顯示,目前銀行為農村居民提供的信用貸款還僅限于糧油方面,貸款的局限性較強,難以滿足大多數農村人民借貸需求。近年來,隨著農業銀行等諸多國有銀行逐漸走向商業化道路,對安全性與盈利性的要求提高,這與傳統農業生產種植的高風險、強波動等特性相違背,為了自身的發展需求,銀行更愿意將業務重點放在城市中,進一步縮減了農村居民借貸的渠道來源。隨著農村普惠金融概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村銀行,農村貸款機構出現,但是與傳統的農村金融公司相比,這些新興的渠道缺少農村金融的管理經營經驗,資產端與資金端都存在難以匹配的現象,業務規模不能在短期取得有效突破。此外,大部分的農村貸款采取抵押擔保形式,對于經濟水平較低的農民而言,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這種抵押借貸的形式并不能夠與目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緊密結合,難以滿足農村普惠金融的要求。
(二)民間金融機構混亂
隨著農村人口貸款,融資等需求的增加,市場上出現了諸多針對農村的民間金融機構,與傳統的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相比,這些民間金融機構的靈活性更高,資金變現速度較快,但是借貸成本也相應較高,據統計,在我國陜西,寧夏等西部地區,有超過一半的農村人口曾通過各種關系與民間金融機構有過借款合作。然而,由于目前我國缺少針對農村民間金融機構的管理方針,許多小型機構的業務發展較為混亂,跑路、資金池現象層出不窮,同時,民間機構采取的地下交易形式也為農民借貸帶來了較大的風險。由于民間借貸的門檻低,借款利率高,對市場波動的敏感性很強,因此,農村民間金融機構中訓在較大的風險。
(三)普惠金融政策不夠完善
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效,許多地方政府在構建“普惠金融”的過程中,將重點關注地區放在城市,而忽略了農村金融的發展,造成了當地金融服務供給的嚴重失調,由于缺少有效的農村普惠金融指導執行方針戰略,因此相關企業與機構在踐行普惠金融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難以達成一致性。此外,政府將大多數的金融監管資源放在了正規的金融機構上,缺少針對民間小型金融機構的管理方案,導致許多民營金融機構經營混亂,政府很少將政策制定與農村實際發展水平結合起來,如針對金融機構的準入標準,“一刀切”的準入標準使得許多資質優良的金融服務機構難以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三、提高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對策
(一)提供多樣化農村普惠金融產品
首先,政府應當設定合適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積極邀請各方面的機構公司入駐,通過進一步的落實各種貸款利息、稅收補貼政策保證農民的基本利益。針對參與農村金融服務的大型機構提供不同層次的獎勵金額,同時提高對中小型機構參與農村金融服務的補貼,通過正向激勵措施積極引入小額民間貸款公司、資金互助合作社等小型民間機構,為村民借貸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渠道。此外,政府應當充分結合當地農民的實際需求,開發更多的金融服務產品,針對信用良好的村民,提供一定比例的無抵押貸款服務,降低村民經濟負擔。最后,有實力的地方可以由政府以及社會機構出資,為農民借貸提供擔保服務,提高農民貸款成功幾率[1]。
(二)建立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只有在農村地區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才能夠維護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促進各個機構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一方面,當地政府需要積極引入各種銀行以及貸款公司等金融服務機構,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保險公司,擔保機構等非金融機構的引導,通過稅收減免、租金優惠等一系列措施進行經濟扶持,從而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政府也應當逐步擴大農村金融的服務范圍,逐漸取消借貸范圍的限制,支持農民各種合理形式的自主創業,通過良好的風險排查以及機構篩選制度,建立合適的農村金融準入標準,并對參與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的所有機構提供政策條例的指導監督,引導農村金融市場走向規范化[2]。
(三)完善農村普惠金融相關制度
政府是農村普惠金融推行的主導力量,同時也是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以及監督者。政府應當提高對當地農村普惠金融實踐的重視程度,并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而國家相關部門也可以將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實時情況以及發展趨勢作為當地政府年度績效考核標準之一,督促政府工作。首先,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電力,通信等基礎設備的建設投入,為普惠金融機構的入駐以及后期服務的推廣提供有效的基礎保證,同時,也可以采取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到前期的基礎建設中來;其次,不同業務的農村貸款以及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管理與監督上不能夠一概而論,應當建立差異化的管理監督制度,在鼓勵金融服務產品創新的同時,注重各方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最后,也可以適當借鑒國外農村普惠金融的推廣經驗,逐步改變我國城鄉經濟二元化結構,促進各種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分配[3]。
四、結論
隨著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踐行,許多地區的農村金融服務現狀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在部分地區仍然面臨不同的問題。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引入各種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逐步完善當地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體系,為村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從而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吐魯番市中心支行課題組, 雷加林, 王琳潔,等. 推進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問題研究——以吐魯番市為例[J]. 金融發展評論, 2016(8):70-78.
[2] 陳光遠, 鄭曉栩. 我國西部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 甘肅金融, 2016(9):59-63.
[3] 張濤. 普惠金融在麒麟區農村地區發展現狀及模式研究[D]. 云南師范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