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瓊
摘 要:通渭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雖發展較快,但仍有諸多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縣、鄉級相關體制機制不健全,服務力量不足,服務意識不強,現有的服務主要集中于產前等。分析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政策、有效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對該服務體系建設的影響,最后提出一些對策建議,以期促進該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關鍵詞:農村三產融合;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問題;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4-0026-03
產業融合的概念早期主要應用于通信行業,僅少部分與農業相關。至1996年,日本教授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產業”的概念推動日本農工商業融合發展。我國于2015年首次提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當前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首先對于何為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何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作以簡要的概念界定(見下表)。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國家政策,這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高,有益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放眼全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與其相配套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也越高。例如,日本“農協”、德國“農機環”,以及韓國、美國、法國都有非常完善的服務體系。因此,該體系的構建對于當前通渭縣農業發展意義深遠。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該縣農業發展水平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動力不足,其中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無法滿足該縣當前農業發展的需求。甘肅省是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試點省份,努力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對促進全縣全省以至全國農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一、通渭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通渭縣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無法滿足當地農業發展的需求,對農業生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礙滯后作用。縣、鄉級相關的體制機制不健全,有待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服務力量不足;政府以及農民對該服務的認識不夠,意識不強;同時,該縣現有的服務主要集中于生產之前,生產過程中和產后不足。
(一)縣、鄉級社會化服務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通渭縣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不健全。第一,機構管理混亂,責任分工不明確。目前,該縣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分屬于不同部門,機構設置混亂,機構冗雜。同時責任模糊,缺乏統一部門進行有效的管理,沒有專門機構對服務工作進行規劃,對工作推進進程及其成果實行評估監管。此外,各部門之間疏于溝通,協調不暢,導致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下。農業生產的相關服務對于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的作用甚微。第二,服務人員不足,知識老化。該縣的農業服務體系中,由于工作環境差且工資待遇低,微薄的收入無法滿足家庭的正常生活需求,使得人才嚴重流失。同時,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服務人員普遍年齡較大,專業知識老化,無法滿足現階段的農業發展的需求,新生代的人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相比相差懸殊、交通不便、工作環境條件艱苦、收入低等原因不愿到農村就業,導致人才斷層現象嚴重。科技推廣服務隊伍穩定性差,工作缺乏連續性,影響農業社會化服務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的效果。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力量不足
除政府所設置的相關機構以外,民間服務機構數量較少且不具備專業化水平,大多以農機具銷售商的形式存在,在銷售機械之余為農民或購買者提供農機具相關信息和維修服務,未曾接受專業培訓,不具備關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系統化專業化知識。目前,通渭縣沒有需付費的專門農業服務機構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中所需信息和技術的專業化指導。此外,村級的經濟組織在整個農業服務體系中的作用較為薄弱,缺乏具有長遠發展戰略和目標的服務規劃,以細碎化零散的服務為主。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意識不強
在過去長時間內以及現階段,該地區各相關主體對于農業服務的意識薄弱。從服務的提供者即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來看,政府部門對該服務的作用及其必要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使得其發展缺少必要的政策條件。由于農業服務具有較高的風險性,民間組織在無政府支持的情況下抗風險能力極弱,這些組織多為私人性質且僅為經營者的謀生手段,其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的,而非提供農業生產服務,故效果得不到保障。從服務的主要對象即服務的接受者農民來看,由于該地區的農業勞動仍沿襲了已有的方式,現代化的機械使用仍然較少,故而農民缺乏利用農業服務促進農業生產,增加產出,提高其經濟效益的理念,致使該縣缺乏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社會環境。
(四)現有的社會化服務只側重于產前
該縣當前的服務主要集中于生產過程開始之前,為農業生產提供肥料,種子和播種機械等簡單的生產資料。農業生產的相關信息包括市場狀況、技術指導等缺乏傳播渠道,農民仍然依靠自身積累的傳統經驗決定種植何種作物及數量。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致使供求不一致,農民的生產收入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就產中而言,該縣現有的服務以除草劑、殺蟲劑等農藥的供給為主。缺乏基層的技術推廣與服務的組織給予農民專業的信息與指導。就產后而言,通渭縣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主要表現為”自產自銷“,以玉米雙壟溝播技術為例,該技術確實促進了玉米產量的增加,但是,由于信息決策中忽視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導致“賣難”,大面積的推廣使得市場上玉米供給大幅增加,價格普遍較低,農民難以獲利。該項技術的推廣方式仍以由上而下的行政式推廣為主,注重“政績”而非實效致使該項技術推廣最后無疾而終。
二、通渭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低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部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用地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地塊小且交通不便,針對自然條件優渥的地區研發農業機械,并不適用于通渭縣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平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仍然較低,與周邊諸省相比落差仍然較大,生產方式落后,對農業社會化服務在該地區的發展造成阻礙,缺乏必要的經濟條件。
(二)政府政策
該地區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故歷屆政府都會將資金等有限的資源優先配置在能取得顯著政績的部門和項目上。同時,在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相關農業機構工作主要偏向于黨政工作,同時兼顧公益性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力量渙散,職責不明,缺乏明確的責任機制。在鄉鎮改革中,農業服務相關機構被裁撤,致使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此外,相關部門對此重視程度不夠,缺少政府政策支持。農村信用社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人力財力不足。綜上,政府政策在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中未明顯發揮其導向作用。
(三)有效需求不足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因素外,該縣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是需考慮的重要影響因素。通渭縣當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集中于產前,以提供簡單的生產資料為主。就產中而言,該地區原始的生產方式對技術等相關服務的需求有限,由于經濟環境、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收割方式還保留傳統的人工鐮刀進行收割,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勞動效率低下,收割機等農機具使用較少。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農民借助科技促進發展的意識薄弱,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有關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
三、促進通渭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服務體系不健全對通渭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礙。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農業機構體制機制的改革,第一,設立專門的組織進行統一管理。減少現有制度下各農業機構缺乏交流和協調不暢的問題,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涉農機構的工作效率,保障農業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問責及監督機制。明確職責,合理分工,各司其職,保障技術推廣和市場信息等服務職責履行到位,提高涉農機構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滿足農業生產者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形成執行機制與監督機制并存的全方位、多樣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
(二)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除構建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之外,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整個農村經濟體中的引領帶動作用。以企業為紐帶,以農村三產融合為契機,形成一條貫穿農業生產整個生產過程的一條龍服務鏈。以農產品為基點,由企業所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向前可追溯至農業生產環節,中間連接農產品加工環節,向后擴展至農產品的市場流通,戰略營銷和貿易。在三產融合的基礎上促進了農業服務的創新和優化升級,形成了縱向一體化的服務體系,以服務的優化促進通渭縣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帶動農產品產量和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也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在農村綜合改革等改革的一系列國家農業
農村發展政策下,通渭縣也應適時進行改革和調整,為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甘肅省是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試點省份,政府部門應強化意識,制定相關政策以推動其發展。第一,提高農業推廣等人員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以高薪聘請高素質人才,改善其生活條件,使得從事技術推廣等服務工作可以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第二,加大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支持力度。從農村三產融合實現資源的跨界集約化配置原則出發,充分發揮基層金融力量,解決財力不足的問題。
(四)培養多元化的服務供給主體
通渭縣現有的農業服務供給體系主要以政府涉農機構為主,輔之以民間非專業組織。通過培育多元化、專業化的供給主體,建立專業化的市場,增加供給者之間的競爭力,以達到降低專業服務費用的目的。同時,此舉可以更好地滿足農民不同層次的需求,接收到前沿的農業信息和市場信號,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機械,使整個生產過程更加科學化、規范化、集約化、高效化、綠色化。以現代化的信息和先進的科技,促進該地區農業向可持續農業轉變。此外,還可以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推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三產融合。
參考資料:
[1] 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當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江漢論壇,2009,(5):13-18.
[2] 李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3] 高志敏,彭夢春.發達國家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及中國新行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思路[J].世界農業,2012,(12):50-57.
[4] 殷秀萍,王洋,郭翔宇.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影響因素及解決對策[J].學術交流,2013,(5):146-149.
[5] 孔祥智,樓棟,何安華.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必要性、模式選擇和對策建議[J].教學與研究,2012,(1):39-46.
[6] 郝中華,拓萬府,顧家寶.淺談創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問題及對策——以中衛市沙坡頭區興拓農業綜合服務站為例[J]. 寧夏農林科技,2016,(8):55-57.
Abstract:Tongwei County,althoug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system,there are still many aspects of the problem.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re not perfect between the county-level and township-level; lacking of service strength; service awareness is not strong; the existing servic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prenatal and so on .These problem are highlighted. Mainl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government policy and effective demand brought some influences on th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system in the county.
Key words:rural three industries integration;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system;problems;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