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然然
摘 要:精準扶貧是目前政府脫貧攻堅的首要舉措,其核心是實現扶貧工作的“精準”,然而各地貧困性質具有多樣化和差異化特征。因此,深入了解各地貧困現狀是實現“精準”扶貧的必要前提。大別山區被列為國家重點貧困地區,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影響當地貧困狀況的主要因素,揭示目前扶貧工作進展中的困境,并針對現實困境,結合以往經驗提出創新的精準扶貧模式。這對于大別山區盡快實現全面脫貧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其他相似貧困地區扶貧方式的創新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精準扶貧;大別山區;現實困境;突破模式;實地調研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4-0035-02
一、大別山區貧困狀況分析
大別山區,地處中國安徽省、湖北省和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地理位置顯著,同時也是我國紅色革命老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貧困人口集中地區,貧困人口規模占總人口比例超過30%,總數接近2 000萬人,扶貧攻堅任務艱巨。在實地調研中,我們共發放問卷共108份,回收問卷共103份,其中有效問卷100份,問卷調查分為個人基本信息調查和貧困狀況調查。
在問卷調查中,個人基本情況分為性別、年齡、從業狀況、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健康狀況和宗教信仰狀況等七個方面。經問卷結果統計,調查人群中,性別男性偏多,年齡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以務農和務工為主;受教育水平偏低,教育程度以小學、初中為主,存在一些未婚和喪偶情況,健康狀況偏低,健康水平較低,宗教信仰較普遍,且以基督教為主。
在問卷調查中貧困狀況根據一定標準劃分為三個等級:絕對貧困人口、相對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在調查的貧困人口中,相對貧困和低收入人口所占比重較大,而絕對貧苦人口比重較小。劃分標準主要是人均年收入,根據國家扶貧政策文件規定,貧困戶的界定有其嚴格的劃分標準:絕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低于627元),相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純收入866~1 205元)。
根據統計后的調研指標,我們決定將個人基本信息作為解釋變量,個人貧困狀況作為被解釋變量,對大別山區貧困狀況的形成原因進行探究。首先,對變量進行預處理,即對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賦值,在變量賦值后,借助Eviews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回歸系數t檢驗,由此檢驗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貧困狀況是否具有顯著性影響。
假設被解釋變量y與解釋變量x1、x2、x3、x4、x5、x6、x7具有線性回歸關系,回歸方程為
y=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
對各個解釋變量進行回歸系數t檢驗,根據輸出結果不難發現,x1、x4、x5、x6對被解釋變量具有顯著性影響,其經濟意義是性別、教育狀況、婚姻狀況、健康狀況等因素對貧困狀況就有顯著影響,即就大別山區貧困狀況而言,性別、教育狀況、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這說明,要改變大別山區貧困狀況,應從源頭出發,在教育方面、婚姻方面、醫療保健方面、生育觀念制定相關扶貧措施。而無論就教育周期、觀念改變還是基本的醫療設施建設考慮,脫貧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實現真正的脫貧不僅需要較長的周期,還應集中事業單位和私營企業的力量,耗費大量的建設資金,這些都給大別山區扶貧工作帶來困難。
二、大別山精準扶貧的突破模式
要實現貧困人口的持續、高效脫貧,必須堅持內源式、外源式、內外源結合三輪驅動力共同作用的扶貧方針,明確短期發展重點和中長期發展重點,以增強當地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對現有的扶貧機制進行創新和優化。
(一)外源式扶貧
外源式扶貧可以迅速地彌補貧困地區在物質和技術層面的匱乏,是解決一些貧困問題最為便捷和高效的方法,其中以基礎設施扶貧、教育扶貧等作為主要代表。
1.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保證其他扶貧模式實施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大別山區具有洪澇災害頻發、地勢復雜等特殊的自然條件,這使得大別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大別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應當集中在交通設施建設、水利設施建設、通信設施建設、能源設施建設等,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由于大別山區地勢較高,交通較平原地區有劣勢,因此應加強盤山公路建設的規劃,保障交通通暢,同時加強公路的養護及管理,增加公路覆蓋范圍與運營年限;在水利方面,大別山是全國最易發生洪澇干旱等災害的地區之一,因此必須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如修建水庫等,適當提高洪水攔蓄能力,同時合理利用水利資源進行農用灌溉、水力發電等;同時應當加快現代通訊網絡的建設,實現山區互聯網全覆蓋;大別山區的能源建設應當重點集中在電力和新能源開發,應保障山區電力全覆蓋,適度開發新能源,例如水利能源、光伏能源(光伏扶貧)、農村沼氣等。
2.教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方面,鞏固義務教育成果,實現教育資源的均等化和平等性;同時,發展職業教育,培訓就業技能,提供就業人員競爭力。另一方面,完善高等教育,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機遇,增加山區居民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程度。另外,是增加師資力量,壯大教師隊伍,優化辦學條件,開展“引鳳還巢”工程等,盡可能地提高教師素質。
(二)內源式扶貧
內源式發展是指以區域內的科技文化和生態環境等為基礎,以區域內自主創新為動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質量為最終目標,最大化區域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內源性發展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強調發展的內生性,二是強調以人為中心,三是強調本地居民參與。通過充分發揮地方社會成員本身建設的潛能來提升其自我意識和積極性,是抵制返貧現象、保證脫貧效果可持續的扶貧方式。
1.科技與文化扶貧??萍嘉幕瘜Ψ鲐毠ぷ鞯挠绊懯菨撘颇?。農業科技是科技扶貧的重要部分,應當廣泛號召農技員入村培訓,有效增加農產品產量,同時加快農機研發,改變傳統耕作方式,提高耕種效率。文化扶貧應當集中在文化資源的綜合利用,對于大別山區而言,紅色革命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充分發掘這些文化并保證其傳承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2.生態扶貧。由于大別山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山區生態脆弱;另一方面,大別山區是長江三角洲和華中地區的生態屏障。生態扶貧應當關注山區的水土保持,這要求加大森林覆蓋率,同時保持生物多樣化和地貌多樣化,建立生物和地貌保護區,嚴格相關規定。不僅如此,由于大別山區自然災害頻發,應當建立健全災害預防預警機制,保障居民人身安全。
(三)內外源結合扶貧
這里的內外源結合扶貧,并不是在同一時間維度上既發展內源式又接受內源式,因為兩者在概念上是對立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內外源結合是指在前期內,由于當地的貧困現狀不管是產業資金等都要先依靠外來,而在中后期具備相應條件后要以內生發展創新為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不易流失的產業布局。
其中,產業扶貧路徑過程較為復雜,需要制定較為合理的發展步驟和程序,因此應該根據當地實際狀況分別劃分產業規劃的短期重點和中長期重點。本文根據大別山具體狀況制定了發展程序:
短期重點應當放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由于大別山特色的區位優勢,可以積極承接來自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周邊發達城市的產業轉移,特別是在初期以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承接重點,積極建設產業園區,擴大產業集聚效應。
中長期重點應當放在創新產業形式,培育特色產業。大別山區野生資源豐富,可以作為特色產業的發展重點。首先確定山區重點產業、先導產業、主導產業、衰退產業等,堅持資源高效合理利用,適當突出特色。生產方式由分散化向集約化、多元化、規?;⒔M織化等方向轉移。
參考文獻:
[1] 鄧玲,吳永超.論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新變化及其路徑創新[J].理論探討,2014,(6):81-84.
[2] 孫文中.創新中國農村扶貧模式的路徑選擇[J].廣東社會科學,2013,(6):207-213.
[3] 晏雄.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路徑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3,(4):92-96.
[4] 彭清華.攻堅五年 圓夢小康舉全區之力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N].廣西日報,2015-10-13.
[5] 黃承偉,蘇海,向德平.溝通理性與貧困農村參與式扶貧的完善路徑——基于武陵五縣參與式扶貧的案例分析[J].中共福建省 委黨校學報,2015,(3):29-37.
[6] 趙武,王姣.新常態下“精準扶貧”的包容性創新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S2):13-25.
[7] 陳秋華,紀金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實現路徑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17-19.
[8] 李裕瑞,曹智,鄭小玉,劉彥隨.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的區域模式與可持續途徑[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21-22.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