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平
摘 要:校企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盡管已提出多年,但在黔南地區的職業院校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層次較低、流于形式、地方特色不夠鮮明、發展不夠均衡等現象。對此,需要結合黔南地區現代產業發展滯后、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企業背景等現狀,在圍繞地方產業布局,加強與園區企業合作、結合對口幫扶,推進資源共享及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建設等方式上做出相應的選擇。
關鍵詞: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選擇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4-0071-03
一、校企合作及其模式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育人質量、采取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工學交替、校企互動、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等等模式,引進企業的設備、技術師資,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參與有關實踐課程的教學,學校參與企業的員工培訓,參與企業的產品研發,為企業解決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難題等等。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實現共同發展。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靈活多樣,檢驗的標準是是否促進了雙方共同發展,是否雙方滿意。常見的校企合作通常有以下幾種合作模式,即 “訂單”合作模式、“工學交替模式”教學見習模式、頂崗實習模式、共建實訓基地模式、產學研合作的校企互動式模式、職教集團模式及現代學徒制模式。在這些校企合作模式中,前五種模式屬于較淺層次的校企合作,而后三種模式則屬于較為深層次的深度校企合作,本文所探討的主要是較深層次的深度校企合作。
二、當前黔南地區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及分析
黔南地區現各級各類職業院校20余所,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各職業院校相繼推進和實施了一定模式的校企合作。這些校合作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一是“訂單”合作模式;二是工學交替模式;三是教學見習模式;四是頂崗實習模式;五是共建實訓基地模式。但是,這些校企合作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下列現象
(一)校企合作零星分散,層次較低
在黔南地區由于企業組織發展相對滯后,企業組織不同程度地存在零星分散、缺乏相應規劃的狀態,校企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必要的行業、企業背景的現象。以都勻市為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該市地域范圍內曾經建立了一批機械、電子、化工、輕紡等中央及地方國有企業,并建立了相應的行業組織,但隨著歷史的遷移,這些中央及地方國有企業相繼退出了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的舞臺,相應的行業組織也隨之名存實亡。與此同時,現代產業的相關企業并未隨之建立?,F有的社會組織中,除一些現有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及一些壟斷性企業,如供水、供電、通信、金融和一些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外,規模以上企業可謂是屈指可數或基本空白。作為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尤其是深度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學校周邊一定范圍內必須有相應的行業和企業,而且這些企業必須是進行了國內工商注冊的法人單位,屬于國家和地方的支柱產業企業或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的高科技企業,具有持續提供同類產業先進技術信息的能力,提供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教學、科研平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較好業績,具有較高的合作誠信度。否則,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就只能是一句口號。
在黔南民族地區現有的職業院校中,校企合作雖然提出多年,各職業院校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推進和實施了一定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如羅甸職業學校的冠名訂單人才培養、企業資助專業建設、共建校內生產實踐基地等等,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行業、企業背景,這些校企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零星、分散、層次較低的情況。一是遠離學校所在地域。不少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都是與東部沿海地區企業開展的校企合作。如羅甸職業學校的深圳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五洲佳豪酒店投資有限公司、甕安職業學校的上海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寧波技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振華通訊設備有限公司、重慶三友機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二是零星。雖然不少職業院校也與學校周邊的社會組織開展了一定范圍的校企合作,如甕安職業學校的甕安金正大科技有限公司、甕安縣各大幼兒園、甕安汽車協會、甕安雍江大酒店等,但由于這些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校企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零星的現象。三是層次較低。這些校企合作基本仍停留于一些較低層次的模式,如“訂單人才”合作模式、派遣學生前住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模式或企業向學校相關專業提供資助,共建校內生產實踐基地模式等等。更深層次的校企互動合作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尚未等到有效的推進和實施。
(二)校企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
為切實培訓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各職業院校相繼與相關的行業、企業、社會組織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如荔波縣職業學校先后與荔波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瞬宇集團、北京神墨教育機構、福建柒牌男裝、深圳比亞迪等60余家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協議。
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卻面臨著“學校積極,企業冷淡”的尷尬局面!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基于運營成本、運營風險等因素的考量,參與積極性不高,基本處于被動參與的狀態。校企合作基本呈現校方“一頭熱”的現象,即不少企業礙于各種社會關系的情面,僅從形式上與一些職業院校進行了形式上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一是停留于書面合作。一些職業院校為應對教學評估或年終考核,雖與一些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但這些合作大都停留于書面文件的簽署,事后并未開展實質意義上的合作,純屬是應付差事。以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在發展過程中,雖然與一些企業和社會組織簽訂為數不少的校企合作協議,但真正落實的可謂寥寥無幾,校企合作幾乎一紙空文。二是合作十分松散。不少職業院校在與相關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后,雖然也組織相應的實施,但這種實施不同程度地存在松散的狀態,即偶爾邀請對方到校為學生做些講座,或偶爾選派部分學生到對方進行崗位調查、教學見習、頂崗實習等,長期互派人員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制定及崗位相互交流等緊密的深度合作尚未起步。即便是一些訂單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協議,也常常是協議簽訂后,企方不聞不問,任由校方自行開展教育教學。三是合作形式單一,多為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教學見習或頂崗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