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藝偉
摘 要:延安時期的陜甘寧邊區的經濟發展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全國先進的示范區,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陜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嚴重落后于其他地區?;诖?,對黨在延安時期的經濟方針與政策進行探討,并結合陜北地區當前發展現狀,提出陜北地區擺脫貧困的對策。
關鍵詞:陜北地區;反貧困化;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4-0073-02
延安時期的陜北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由于歷史和現實諸多因素的制約,陜北地區在改革開放后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卻遠遠落后于全國其他地區。因此,對黨在延安時期的經濟方針與政策進行研究,并結合現實提出可供借鑒的對策就顯得尤為迫切。
一、陜北地區經濟的基本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陜北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國家統籌西部大開發之后,陜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勢頭更加迅猛。但由于歷史和現實諸多因素的制約,陜北地區的貧困化問題仍然十分嚴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先天不足。陜北地區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帶,水資源貧乏,又多山地與黃土丘壑,平原區域較少,農業的發展受制于先天的自然環境而無法為社會其他方面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其次,陜北地區地處我國內陸,又多山地,區域內的交通設施建設技術難度大,耗資多而周期長,導致交通的發展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區,加之陜北地區無海運與內河航運之優勢,使其很難依靠先天的自然環境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2.行政區劃的歷史遺留問題。陜北地區現行的行政區劃大多是縣鄉村三級行政區劃,這些行政區劃的形成時間一般是在改革開放之前,“與當時落后的交通、通信等生產力狀況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無所不管的職能是相適應的?!盵1]但是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市場要求自主與活力,但原本的行政區劃的數量多,管轄范圍小,加之人員眾多,事無巨細都需經過政府部門的審查,這樣的行政區劃顯然與市場經濟的現實相背離。
3.經濟結構不合理。在自然條件的限制下,陜北地區的農業規模小,加之工業基礎薄弱,人民收入普遍偏低。但在國家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后,對陜北地區的各級政府有了一定的放權,諸如:“賦予延安兩大特殊的區域經濟優惠政策:即國家賦予延安石油的開采權(延安財政收入的90%來自石油)和延安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退耕還林試點市(延安農民從退耕還林補貼中得到的收入約占農民純收入的40%)?!盵2]所以在這樣的國家政策引導下,陜北諸多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依靠著能源礦產的開采維持的,并依靠國家財政收入重新分配對西部進行支持而呈現出的一種繁榮。但是,隨著能源礦產開采的下降以及國家對西部財政支持的逐步削減,依靠這兩種手段進行經濟發展顯然前景堪憂。
二、延安時期黨在陜甘邊區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及當前反貧困化對策
1.調整發展導向?!霸谀壳暗臈l件之下,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只有開展這樣的經濟建設工作,其他的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它是鞏固地準備過渡到下一環節的關鍵。”[3]在延安時期,黨的領導人敏銳地把握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農業規模小與激增的非生產人員之間的矛盾,及時地將工作的重心進行了轉移,并將農業提高到首位,工業次之,商業為末的總體發展方針,解決了當時社會最主要的經濟發展問題。在當下,雖然陜北地區發展的現實已與當時相去甚遠,但結合發展現實調整發展導向的思想卻可以為我們當下發展提供一些思路?!霸凇晃迤陂g乃至今后更長的一個時期,要把陜北地區經濟模式調整放在一個突出的地位上?!盵4]農業是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陜北地區地廣人稀,荒地和山地較多,今后的農業工作的重心要立足于開墾荒地和開發部分山地,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保證本區域內的人均耕地面積增多確保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另外,要調整經濟增長點,從原本的依靠石油能源等礦產以及國家的財政補貼轉移到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上來,陜北地區改革開放至今依靠能源資源以及政策優惠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發展后備基金,陜北地區各級政府可以依據本地區的現實發展狀況,對地區內新興工業采取一定的財政與稅收的扶助政策,引導轄區內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為人民提供多渠道的就業機遇。
2.政府推動行政區劃的變革。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經過戰略大轉移到達陜北之后,根據當時生產力低下以及地廣人稀和戰時的需要,將陜北大部分地區劃分為縣鄉村三級,這在戰爭環境之下是必要。但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便是市場的自主性增強和國家的控制性減弱,因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便要求改變這種“統得過死、管得過嚴”的現狀。陜北各地區政府應在中央的統籌下依據經濟發展的不同現狀,以經濟市場為導向對行政區劃的范圍進行重新界定和劃分,改變原來行政區劃過多,管轄范圍過小與冗員龐雜的弊病,推動政府由計劃經濟時代的包辦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3.爭取外部經濟投資與自力更生并舉。在抗日戰爭時期,因戰爭環境以及邊區自身經濟基礎薄弱,陜甘邊區的社會經濟條件難以支持黨進行長期的斗爭?!皳涊d,在1937—1939年期間,爭取到的外援占邊區財政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7.2%、51.69%、85.97%?!盵5]相對于沿海發達地區而言,陜北地區的經濟與技術條件相對落后,但陜北地區依舊有一個相對重要的優勢,那便是相較沿海地區來說有較為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要充分利用這一人力資源的優勢,將東部地區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投資引進來,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自身的工業,尤其注重發展創新型工業,培育自主品牌。
4.經濟發展要注重“公私兼顧”。“關于公私兼顧的原則,是邊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公營經濟和民營經濟的關系,并使兩者都得到發展以保證供給的基本原則。”[6]毛澤東在處理實際經濟問題中也曾言:“軍民兩方大家都發展生產,大家都做到豐衣足食,大家都歡喜?!盵7]在改革開放的數十年中,陜北地區經濟經過長期的發展,經濟問題的關注點已經上升到了更高層次,不再如昔日那般只求最低的生活保證,但黨在延安時期對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并未過時。在新時期的發展條件下,要堅持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帶頭示范作用,但更要注意對私有經濟進行保護,尤其制定一些優惠的財政與稅收政策鼓勵私有經濟的健康發展,在社會利益的分配原則上,政府要依據實際情況對私營企業進行適當傾斜,以避免其因資本較小而難以為繼,讓各階層的人民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5.發展教育,培育人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進行科學技術研究與創新的主體是人。在延安時期,為改變邊區落后的面貌,黨中央和毛澤東、朱德等同志十分關注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的發展。黨中央在1939年11月發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毛澤東更是公開號召:“所有共產黨員都應該學習經濟工作,其中許多人應該學習工業技術,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各種技術知識。”在如今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之下,經濟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人才的競爭,陜北地區應該注重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依據各地不同的工業發展需求,培養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人才,以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客觀需要。
6.堅持統一領導與分散管理相結合。延安時期黨在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工作堅持了統一領導與分散管理的原則,黨中央只對經濟發展制定一些大體的框架,具體細則由各級地方政府酌情實施。這一政策符合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極大地推動了陜甘邊區的經濟發展。在新時期下,我們依舊需要堅持這一原則,由政府制定大體的發展方略,而發展道路和方式的選擇應更多地下放給市場與私人,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結論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因素,陜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后已經不復延安時期的輝煌,但我們卻可以從延安時期汲取一些成功的經濟建設經驗指導陜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在這些歷史與經驗的對比總結之中找到陜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徐長玉.延安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特殊現象與延安經濟發展新思路[EB/OL].延安政協網,2012-03-02.
[2] 徐長玉.延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及對策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3] 李芳.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業開發政策及實踐的歷史反思[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4] 路光前.陜北地區經濟發展模式調整思路及內容[J].榆林學院學報,2006,(5).
[5] 林伯渠.邊區建設的新階段:在第三屆邊區參議會第一次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R].1946.
[6] 李富春.加緊生產,堅持抗戰[J].解放周刊,1939,(65).
[7] 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