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的重要文化戰略,也是重要的教育決策,更是近年來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做好傳統文化教育是教育人的重要使命,需要教育智慧。但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始終是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難題,對傳統文化課程進行準確定位,是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前提。
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正確定位
是否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首先是一個政治性問題,其次才是一個教育問題。自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律廢除讀經科開始,要不要開展以及如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要想拯救民族,不學習西學是不可能的;但要學習西學,如何面對傳統文化?社會大致存在兩大觀點。
一是“廢除派”,其中包括激進的“廢除派”和溫和的“廢除派”。激進的“廢除派”主張徹底廢除讀經,因為經是沒有用的,如新文化派。這里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注重徹底廢除。還有“全盤西化”派,如陳序經,在他們看來,傳統文化本身是落后的,需要全盤否定。溫和的“廢除派”,不主張徹底廢除傳統文化,而是將經典分散在各個學科中,盡量減少傳統文化知識內容,代表人物是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蔡元培等。蔡元培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又完全吸收了西學精神。與激進派不同的是,蔡元培雖然總體上認為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思想與“共和精神不符”,但并沒有徹底、全盤否定傳統經典的價值,而是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知識體系,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現代課程體系以“保全舊學”。這種做法的主要思想,可以稱為“納中入西、西體中用”。這種思路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長期以來占有主流地位。后來普遍盛行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大體上可以作為這種類型或其變種。
二是“讀經派”,其中也有較為溫和者和較為激進者。“讀經派”首先一致地主張傳統文化經典的價值,主張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反對廢除讀經和限制讀經等簡單做法,但在如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問題上有分歧。激進的“讀經派”,主張用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統攝現代文化,強調經典在挽救人心和社會危機中的絕對價值,主張原汁原味地讀經,他們有的甚至走向復古主義,自不可取。當然,大多數屬于溫和的“讀經派”,既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永恒價值,也看到了傳統文化中存在的不適合時代發展和人性發展的一面,主張將傳統文化納入現代知識體系,將經典教育納入現代教育體系,倡導“有限地讀經”。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都明確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建設文化強國、樹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工程,明確提出要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大力加強教材體系建設。這些文件已經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據,而擺在教育學者面前的急迫問題是,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二、傳統文化課程的基本樣態是“1+X”
實事求是地說,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有兩種路徑:一是將傳統文化融入現有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加大語文、歷史、思品類、活動等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加大中高考等選拔和評價體系的力度。二是在中小學單獨設置傳統文化課程,與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學科課程并列開設。
對于第一種方式,優勢明顯,無須另起爐灶,難度不大,但問題也是很明顯的。因為在原有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課程內容,自然會打亂已有的學科設置和學科目的。比如,在歷史學科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不僅會打破原有內容間的平衡,更存在與歷史學科屬性兼容的問題。而且,歷史學科在小學階段并未設置,只是在中學才開始設置。更重要的是,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看,歷史的學科目的和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這與傳統文化課程的價值追求和任務并不太一致,在表述上也有很大不同。
同樣,在語文學科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自然也會產生與原有的文言文課程如何對接等問題,打破已有的學科平衡。更重要的是,雖然語文學科中比較注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但其文化傳承與理解著重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語文學科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和“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等素養相互作用得以實現,這不是傳統文化課程所具備的。此外,傳統文化學習在內容上盡管與語文有交叉,但許多內容不是語文所能涵蓋的,因為傳統文化中不僅有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經典,還包括制度、生活方式、禮儀、習俗、藝術、文化遺產等。
當然,每個學科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有其獨特的功能,這不容忽視。但無論現有學科做出怎樣的改造,都無法改變現有學科自身的屬性,無法改變它們自身的功能以適應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在現實教育實踐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有些語文教師在講授傳統文化經典時,會將其自然而然地上成語文知識課、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課;有的歷史教師在講傳統文化內容時,會“情不自禁”地上成史料分析課,在解讀時讓學生任意發揮。
與其他學科一樣,傳統文化課程設置有其明確的目的,是要通過優秀經典、文化知識等的學習,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體系,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傳承優秀文化,做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盡管語文、歷史、音樂、體育、美術,甚至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含有傳統文化內容,會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一定的作用,但無論將傳統文化融入哪門學科,都只能服務于那個學科的功能,無法保障傳統文化教育完整而獨特的功能。
綜合起來進行考量,現有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形態可以用“1+X”來概括,或者說廣義上的傳統文化課程形態就是“1+X”結構。其中,“1”是指一門獨立的傳統文化課程,或者稱為狹義的傳統文化課程,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X”是融入課程,是通過改造現有學科實現傳統文化教育功能的課程,主要是語文、歷史、思品類、音體美等課程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部分。狹義的傳統文化課程應注重傳統文化的系統性、體系化建設,注重內在的邏輯關系和結構化的呈現。但無論是“1”還是“X”,二者都有服務于傳統文化教育的使命。在課程內容設置和教材編寫的過程中,它們應該相互照應。凡是以學科主干內容出現的,在“1”中不應過多地呈現;凡是屬于“1”中的主干部分,“X”中都應做相應的弱化。
三、傳統文化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這里重點談談狹義上的傳統文化課程的建設問題,即“1+X”中的“1”。它是指傳統文化主干課程,是顯性、統一、獨立、必修、系統設置的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實施方式,核心內容包括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經典、作為中國人應該具備的常識性文化知識以及具有生命力的傳統技能技藝。開發傳統文化課程,應該注重以下基本編制的定位。
一是堅持正確的方向。文化包括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其中精神層面最重要,其核心是價值觀問題。任何一項事業的發展,都需要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注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大力培育當代民族精神;樹立開放與包容的意識,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注重東西方文化的互視與對話,能夠批判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化。
二是牢牢把握核心功能。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應堅持傳統文化在立德樹人中的核心功能定位,堅持育人為本,重點發展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在編制傳統文化課程時,注重研究和發現傳統文化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獨特作用,通過學習必要的傳統文化知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作為中國人必備的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能,培育家國情懷,培養能夠適應終身發展需要與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全面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和對待傳統文化的親和力、理解力、創造力。
三是保持“敬意”的基本態度。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堅持尊重經典、禮敬先賢的基本態度,不能以古非今,更不能以今非古。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在偉大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基本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為核心,注重原典,精挑細選;要禮敬先賢,尊重經典本義,根據現實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闡釋、解讀;讓學生盡可能地打好國學根底,樹立文化自信,做好傳承基礎上的
創新。
四是堅持科學的編制原則。堅持循序漸進的課程開設原則,注重學習基本規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妥善處理好內容安排和學習要求的關系。內容上,先易后難,小學以蒙學為主,初中以諸子和“四書”為主,到了高中以“五經”選讀為主,適度選取其他內容。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采取多種方式親近經典,逐步理解經典中孕育的價值,學會用經典中孕育的知識解決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編制過程中,堅持方便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原則,堅持從使用者出發,為實踐服務的指導思想;堅持古今結合的教學原則,尊重中國傳統教學思想和方法,符合現代教學思想原則。注重正確的評價導向,凝練傳統文化課程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與覺悟。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