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輝
摘 要:深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沃土,在國內率先實施了“文化立市”戰略,擁有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從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這一角度展開研究,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中的 BCC 模型對深圳的文化產業融資效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深圳的文化產業在融資方面處于規模收益不變,完善其金融支持體系十分必要。同時,從不同方面提出完善深圳市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文化產業;融資效率;數據包絡分析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4-0092-02
一、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在獨特的“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模式下,深圳的文化產業已連續多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占GDP的比重已達10%。2015年,增加值1 757億元,占全市GDP的10%,增長13%。而到了2016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1 949.7億元,增長11%,占全市GDP繼續保持在10%,已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1.文化產業和基地建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帶動了數碼產品、珠寶、服裝、家具等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在政府的有力引領和推動下,深圳文化創意產業采用行業集聚、區域集群、空間集中等發展策略,建立了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田面“設計之都”、F518創意園等40多個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
2.總體規模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深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沃土,在國內率先實施了“文化立市”戰略,先后出臺了《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十二五”時期,深圳提出把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成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文化產業項目,尤其是總部經濟型項目的落地生根,不斷壯大深圳文化產業的總體規模和競爭實力。
(二)深圳市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和制約因素
深圳市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表現為財政政策全面,扶持力度大。近十年來,深圳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市財政安排3億元,各區財政合計安排5.5億元。2011—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共投入 21.43億元,扶持項目2 352個。
二、模型設計與分析
為了對深圳市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融資效率進行分析,本文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中的BCC模型對深圳市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融資效率進行分析。目的在于對目前深圳市的文化產業融資效率進行綜合性的述評,揭示融資與收益的關系,為政策制定提供合理依據。
(一)模型構建與指標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方法是運用數學工具評價經濟系統生產前沿面有效性的非參數方法,它適應用于多投入多產出的多目標決策單元的績效評價。在數據包絡分析中,常用的模型是Charnes等人于1978年提出的CCR模型和Banker與Charnes及Cooper在1984年提出的BCC模型。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假設生產過程是屬于固定收益,即當投入量是以等比例增加時,產量以等比例增加,然而實際的生產過程亦可能屬于規模報酬遞增或者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態。為了分析決策單元的規模報酬變化情況,采用可變規模的BCC模型衡量真實的生產活動更為合適。
人才和資金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兩大核心影響因素,同時鑒于相關數據收集的可獲得性,因此本文選擇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數與文化產業資金規模這兩個因素來分析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本文選取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數(單位:萬人)、文化產業融資資金規模(單位:億元)作為輸入指標,文化產業總產值(單位:億元)以及文化產業增加值(單位:億元)作為輸出指標,進而建立起合理的決策單元(DMU),從而對目前深圳市的文化產業融資效率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本研究為避免模型最終的分析結果受到統計數據測量誤差的影響,對數據進行了無量綱化處理(如表1所示)。
(二)模型結果及分析
當用數據包絡分析軟件DEAP2.1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數據包絡分析時,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到,深圳、北京、上海的綜合效率為1.000,可以認為深圳、北京、上海在文化金融方面的建設相對全國其他地區是完善的并富有效率的。深圳文化產業的純技術效率為1.000,這說明深圳文化產業的純技術效率是有效的。也就是說,其對投入資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深圳文化產業的規模效率為1.000,這也說明現階段深圳的文化產業和金融的融合促進發展過程還有提升空間,構建新的或完善已有的文化金融體系仍然存在充足的必要性。深圳的文化產業表現出規模報酬不變,這表明了深圳的文化產業繼續增加一個單位的融資規模能夠帶來一個同等的邊際收益,而北京和上海目前也是處于這樣的一種狀態。因此也可以說,下一階段誰能有針對性的實施促進報酬從不變到遞增的具體措施,誰就贏得了新一輪文化產業發展的先機。
三、完善深圳市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探索財政引導機制,創新財政扶持政策。前述的數據包絡分析結果表明,深圳市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財政支持深圳文化產業發展要注重引導、以點帶面,發揮財政政策的杠桿效應。同時,要分類指導,認識到文化企業在功能屬性、資源稟賦方面的差異,實行差異化的財政扶持政策。
第二,提高財政投入比例,優化財政配置結構。加大財政中文化投入的比例,重點支持文化服務條件和文化服務設施的改善以及文化創意的涌現等,建立制度化的政府公共財政資助補償機制,注意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借助于公共財政建立規范文化產業園區的管理力量,運用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強化文化產業園區的集聚發展功能,扶持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文化產業園區。
第三,創新文化產業的投融資機制。金融機構是發展文化金融的主體,深圳可發揮引導作用構建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進一步放寬文化金融領域的市場準入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從投資主體、信貸政策方面、上市融資等方面加強扶持和引導,建立良性有序的投融資機制。
第四,構建“文化+金融”服務體系。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就深圳而言,要實現現階段的規模報酬不變到未來的規模報酬遞增,更好地實現文化產業的融資效益,要構建“文化+金融”服務體系,為金融機構介入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和一條龍配套服務。包括版權登記、資質認證、資產評估、經紀代理、保險抵押等,降低金融機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本和風險。
四、結語
我國文化資源豐富,但卻缺少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盡管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但資金問題是限制目前文化產業更好發展的主要原因。新形勢下,加強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對深化深圳乃至全國文化體制改革有著重大意義。加大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能夠極大地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來源,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強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能夠實現金融與文化產業的有效對接,通過金融手段服務文化產業的模式創新和文化產品的開發創新,更好地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大衛·海默哈夫.文化產業[M].廖佩君,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
[2] 陳能軍.“文化+金融”不是機械合作,而是新的產業動力機制[N].南方都市報,2016-12-06.
[3] 陶君道.金融支持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甘肅金融,2010,(5):12-17.
[4] 蔡尚偉,鐘勤.對我國發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討[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5):150-155.
[5] 西沐.文化金融:文化產業新的發展架構與視野[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5):50-57.
[6] 鄭棣,馮結蘭.發達國家文化金融發展路徑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4,(7):172-177.
[7] 張蘇秋,顧江.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風險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6):53-58.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