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驊
摘要:情境教育教學與所蘊涵的現代教育思想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而且對兒童教育的各個領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結合實際,針對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語文;應用
隨著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新的教學法層出不窮,展示出小學語文教學百花齊放的燦爛前景。手段總是服從于目的的,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法,關鍵是有利于學生“學”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動力,為學生發展創造最佳的外部條件。情境教學法,既要創設得當的情境,又要讓學生進行情境體驗和討論,然后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與情境聯系起來,教師是要作很多努力的。
一、情境教學法及其作用
所謂情境,是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等手段,創設生動真實的環境,激發積極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實踐已證明,情境教育教學所蘊涵的現代教育思想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而且對兒童教育的各個領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通過情境創設,提高學生欣賞能力。在一切藝術種類中,音樂的審美特『生表現得最充分,它借助具有情感性的音樂符號,形象地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類心靈。這一特點決定了音樂最能觸發人的自由體驗,凈化人的靈魂。正因為如此,在低年級教學中,建立兒童超越性、情感性(而非功德、認識性)的審美態度,使他們保持與日常生活適當的心理距離就顯得十分重要。
無限的自然界的音響不僅具有音樂性,而且富有自然美。選擇學生熟悉的音響,如“小鳥的鳴叫”“小溪的流水”“蜜蜂嗡嗡叫”“馬蹄噠噠響”等音樂片段并將它們組合起來,配上相應的森林畫面,引導學生到美麗的大森林去“旅游”,在一段帶有大自然的音樂奏完后,讓兒童說出“你們聽到了什么?又仿佛看見了什么?”再讓學生快把它寫下來,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聽力、想象力,又鍛煉了寫作能力,使原本單調,無味的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習的興趣也就來了。
將學生熟悉的內容組合起來創設情境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如孩子們在情境中游覽“動物園”,度過“快樂的一天”,與小鳥、小魚一起嬉戲,讓他們感到音樂的語言并不神秘,是可以聽得懂的,并且還能給自己帶來無窮的樂趣,并通過展開想象的翅膀把感受理解的內容展示出來,即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能力和理解力,也是孩子們最想要的。
2、通過創設情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精神。高爾基說過“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在游戲中,兒童的運動器官,感知記憶能力都能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游戲情境。(1)在詩詞教學中,通過對詩詞的感悟,讓他們自動分成小組,根據自己編排的動作和歌詞盡情的表演起來,有問有答、合情合理,那眼神、那動作充滿了天真與童趣。學生們都深深地投入和陶醉在那鮮花的海洋里。學生們通過學習、表演、創作,達到了對古詩詞的體驗與詮釋,并對古人當時寫詩詞時的心態得以感受,同時增進了彼此間的交流合作,使孩子們天真、活潑的天性得到了發揮,這都來源于情境創設所帶來的成果。(2)將自己置身其中的情境創設學習。采用游戲等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通過身體的動作和姿態,促進了大腦與身體之間,時間特性和空間特性之間的協調合作和情感交流,感受自身的價值及自己學習的愿望,是其他學習方法無法相比的。
二、情境教學法的教學步驟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促進兒童發展的探索過程中,先后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閱讀教學的語言訓練中運用,即通過創設情境,把“言”和“形”結合起來,進行句子或片斷訓練;第二階段是作文教學中的運用,創設一個“恰當”的場合、景象或境地。讓學生置身其中,觀察、思考、想象,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誘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從而提高作文訓練的效果;第三階段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通過“生活、實物、音樂圖畫、扮演、語言”等不同途徑,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在情境中,使學生由感受美而入境,到愛美而動情,至理解美而曉理;第四階段是在前三個階段的基礎上,運用“形式上的新異性,內容上的實踐性,方法上的啟發性”情境教學三原則,進一步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是“激起學生的情緒”,把語文教學中的字詞句篇的知識、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統一在情境中,并憑借學生進入情境的內心感受和情緒,使其受到道德品質、審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從而保證語文教學所肩負的“文”與“道”兩方面教學任務的完成,促使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所謂“帶入情境”即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這種教學法,學生學語文就會感到“易”“趣”“活”。因為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情境教學法的應用
1、進入情境激發情感,進入情感體驗的境界。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文質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觀烙印,凝聚著作者鮮明的愛憎,這就為情境教學的進行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文章中包含的情境無一不在學生心中激起長久的情感的回蕩,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異彩紛呈的情感誘發學生心中之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引導學生走入作品的藝術境界,融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
2、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拉近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審美距離。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首先要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設計一個巧妙的導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展示的境界,與作者心靈相溝通,與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創設恰當的情境,把美的種子播進學生的心田。
3、憑借情境進行思考,進入理性分析階段。創設情境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識。當學生進入某一情境中去,達到情感體驗的境界,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在這一情境中進行理性思考,將感性的知識,對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與評價。
4、再創情境留問題,激發探究欲望。一堂好的語文課,當下課鈴聲響起時,并不意味著內容也隨之結束,也許是已習得的知識的延續,也許是新的學習的開始。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再創情境,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繼續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從而將語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讓語文真正成為生活中的語文。
參考文獻
[1] 秦華.淺談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5(7).
[2] 劉惠平.淺談創設情境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