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凱
摘要:我國地大物博,由于各個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導致我國文化遺產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對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模式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中國文化遺傳;保護;開發;模式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雖然不斷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區域之間的發展嚴重的不平衡,單質文化遺產之間存在嚴重的差異性,我國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開發過程中,雖然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遺傳,制定了不同種類形式的保護和開發模式,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問題。我國文化遺傳的保護與開發包括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和開發以及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和開發,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過程中,包括一些大遺址保護開發、民俗博物館保護開發模式等等。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已經逐漸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理論和科學技術不斷大力發展的形勢下,為了保證我國文化遺產切實有效的保護和開發,構建與文化遺產實際情況相符和的模式,需要從根本上提高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重視度。
一、博物館式保護與開發模式
1、公共博物館開發模式。在當前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現代公共博物館在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市場實際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輔助的狀態。比如上海博物館從1996年開始,一直到現今為止,已經成功開發出1600多種文化商品,年銷售額一直在保持持續增長的狀態等等。各個地區由于其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態不同,地區自身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性同樣體現在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上。有的公共博物館在開發過程中,將一些餐飲設施、娛樂設施、旅游產品等等,都融為一體,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給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公共博物館的開發過程中,主要是將文化遺產以及文化資源作為基礎部分,結合當前媒體技術、科學技術等,大力發展文化紀念品、會展展覽等等,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來將文化遺產自身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在文化不斷傳承和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雙贏的局面[1]。
2、數字博物館的開發模式。在當前科學技術、網絡技術不斷大力發展形勢下,在針對我國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的過程中,也需要與時俱進,與現代技術進行有效結合,這樣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現代人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當中,而且能夠實現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數字博物館主要是利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來實現對一些文物的保管、研究和教育等,主要呈現方式是以音頻、視頻以及圖像、文本為主。數字博物館當中所有的圖書、文獻以及資料都是以數字化的方式來運作和管理,這樣不僅能夠有利于人們的觀看和搜索,而且對于一些年紀比較小的學生來說,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意義。現如今,我國的數字博物館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中醫藥數字博物館、中國航空數字博物館等等,不僅如此,很多大學也已經相繼開通了數字博物館[2]。這樣一來,對于社會各界人士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人們可以隨時獲取到最新的資料內容,能夠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有更加深刻的意識,促使全民都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
二、大遺址保護與開發模式
大遺址保護和開發模式的應用,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過程中,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大遺址主要是從歷史、審美以及人類學的角度出發,對一些能夠凸顯出人類價值、或者是自然與人類之間聯合形成的工程等,這部分的文化遺產看作是大遺址。我國現存的大遺址數量非常多,而且規模也非常大,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色,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大遺址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模式主要分為四種。其一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域逐漸構建成公園的形式,比如西安的大明宮遺址公園,讓其自身的價值充分的展示出來。其二就是將大遺址與現存的景觀區域進行有效結合,打造成旅游景區。其三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域構建成森林公園的形式,最后一種方式就是將遺址與一些現代農業園區進行有效結合,從根本上促使大遺址保護與開發模式的有效結合[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大遺址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和開發,促使我國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
三、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
我國文化遺產可以說是我國歷史文化與我國文明的綜合,是我國民族文化特色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文化遺產固然要給予保護,但是也可以適當的對其進行開發,讓其能夠成為可以利用的旅游資源。比如我國武當山、峨嵋山、泰山等等,這些都是我國文化遺產當中的代表性,同時也是享譽中外聞名的旅游名勝地。因此,針對這種現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文化遺產作為旅游開發的模式主要是在開發過程中,將文化遺產作為中心主體,利用自然景觀、文化景觀以及一些民俗景觀等等作為輔助性推動條件,逐漸形成一個旅游產品群,能夠相互支撐、相互作用、相互發展[4]。在這種形勢下,地方政府主要是作為外部的推動力來進行輔助,政府要盡可能為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的實施提供切實有效的政策環境支持,引導和支持一些企業投入旅游資源的開發當中。在這個基礎上,要建立相對應的約束機制,對企業、以及旅游資源的開發形成良好的制約,最大限度的保證文化遺產其自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利用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相對應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分類主要是根據投資方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同時也要拿出一部分資金為了保證日后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維護以及維修等工作的展開。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當前我國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形勢下,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在日后的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過程中,傳統的保護和開發模式仍然會作為基礎部分,結合一些現代化的技術和理念,將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模式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提高我國文化遺產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關芳芳.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評價及旅游開發活化研究[J].山東大學.2010(03).
[2] 周武忠.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共贏-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藝術百家.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