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成
【摘 要】隨著城市化發展的不斷深入,城市群逐漸形成,城市群是城市區域化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一個地區經濟力量的重要支柱。但盲目地發展城市群而忽視生態環境的建設會使城市群的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從而降低城市群在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研究生態環境與城市群協調發展,可以說是制定城市群建設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城市群生態環境的含義特點出發研究城市群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系。
【關鍵詞】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城市群;生態環境
一、引言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由若干個城市組成的具有密切的人地關系的城市群體,城市群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區域,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地域的高級空間組織形式。城市群一般以一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以至少三個以上大城市為基礎,同時依托區域內各種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所逐漸形成的地域空間緊湊、經濟關系緊密、文化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一體化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的城市群體。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分工更加精細化,這促使區域經濟逐漸走向一體化,作為區域一體化典型代表的城市群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國家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柱和國際經濟分工的重要空間單元。
城市群是城市化過程中的特殊存在形式,是城市化建設中必然的產物,城市化是城市群向高級階段發展,提高競爭力的必經過程。在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進行我國工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城市群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群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同時是我國推進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經濟形態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重要載體之一。
城市群的建設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因素,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關系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群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及帶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自然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城市群與生態環境失調的產生嚴重削弱了城市群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和城市群的整體發展水平,不利于區域或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降低了國家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二、城市群生態環境協調的內涵
生態環境一詞是生態和環境這兩個概念的組合,就是指人類所需的生存環境,包括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和其他生物體的生存環境,以及兩種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人類發展和城市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城市與生態環境的結合體,即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生態環境是由特定城市及周圍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口、其他生物體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通過各種相生相克的復雜關系逐漸形成的人類集聚地的生態環境,它是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經濟社會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城市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主體是城市居民,城市生態環境通過居民主體與周圍環境互相影響作用而緊密聯系。從空間角度研究,城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生產和經濟文化等各項活動的空間載體;從功能來看,它是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對立統一體;從結構角度來看,它又是一個具有產生、發展、成熟、衰老完整生命過程和生命結構特點的有機體。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城市生態系統出現了新的特點,也就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高級階段---城市群生態環境。城市群生態環境也呈現一些新的特點:范圍和空間變得更大,更強的相互作用關系,更加復雜的環境承載力。
城市群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本質含義就是城市群內部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與生態環境相互促進的關系,各地域在治理與保護方面采取協調一致的措施,從而保證城市群經濟、社會、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群的不斷發展以及一定的歷史原因,城市群生態環境面臨著更復雜的城市群與環境協調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的各項生產生活行為對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使得包括人類自身的幾乎所有生物體生存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這一問題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和自然即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基本呈現三種狀態:一是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都處于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二是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相互矛盾,二者難以協調,互成反作用,處于惡性循環狀態;三是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處于對立狀態,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平衡關系處于逐漸被破壞或者正在建立的狀態。城市群作為社會經濟和人類活動高度集中的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更加復雜,出現問題的概率往往更大,傷害程度更為嚴重,解決的難度更大卻更加迫切,可以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城市群的意義更加重大。當前我國的城市群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基本處于對立狀態,城市群與生態系統并不能很好的協調發展。
三、城市群生態環境的特點
城市群生態環境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區域性、整體性、資源性、復合性和外部性。把握城市群生態環境的主要特征是制定城市群生態環境協調措施的基本依據。各特征的具體含義如下。
(一)區域性
區域性是指城市群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地域限制。城市群作為特定區域的人類社會經濟結構,城市群生態環境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是一定地域內城市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城市群生態環境中,城市作為區域的中心,是該地域內的經濟文化等人類活動的聚集體。城市和區域內生態環境相互依存,彼此影響。城市的作用可以概括為若干“中心”,如商品流通中心、交通運輸中心、金融服務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等,城市群通過各種中心作用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帶動作用,同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生態環境,也受到區域生態環境的限制。城市群在發展經濟時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當破壞程度超過上限之后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反過來生態環境會對城市群的發展帶來限制,無論城市群與生態環境二者的相互關系如何,都是在一定區域內發生的,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
(二)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城市群經濟功能和生態環境基礎作用是通過構成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彼此密切聯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城市群中個別城市地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往往會影響到整個城市群的生態環境功能,導致一損俱損,這是因為城市群中各城市的生態環境之間是相互開放的。例如某城市的水污染會經過河流或者通過地下水將污染物輸送到其他區域,大氣污染會經過大氣的流動將污染物擴散到周圍城市區域,使其他城市的水資源和大氣質量下降。由于城市群生態環境整體性的特點,所以對城市群生態環境的建設需要統籌兼顧,從整體出發。城市群生態環境失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將城市與生態環境、各局部生態環境之間人為的割裂,各個行政主體甚至為了保護各自的利益,將污染排放轉移到相鄰地區,偏離了城市群生態環境整體性特征,從而加劇城市群環境污染問題。城市群生態系統作為一個具有完整功能和結構的系統,各部分之間密切聯系、相互影響,建立協調的城市群生態環境就必須重視其整體性特征。endprint
(三)資源性
資源性是指生態環境本身包含了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成分,如大氣環境中包含了空氣資源,水環境中包含了水資源,土地環境中包含了糧食資源,地質環境中包含了礦藏資源,生物環境中包含了生物資源等。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最基礎的支持系統,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為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和生產提供物質基礎,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資源庫。城市群的輻射發展對環境的依賴很大,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大,城市群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提供的各種資源,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城市群資源性的重視程度不足,使得我們一直將生態環境當作一種可以無限索取的無償資源,造成了生態環境與城市群之間的失調。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提高居民生態環境的資源性意識,制定有利于節約資源的法律政策可以促進城市群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四)復合性
“復合”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復”與“合”兩個方面,“復”反映了不同屬性的空間在形態上的交疊過程;“合”則是在這一過程中進行的空間功能的系統性整合,使不同功能的空間同構共生為一個功能統一體。城市群生態環境的復合性是將城市功能如交通、文化、生活等與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進行高度交疊,從而形成一種復合的模式,最終達到城市群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城市群應該將其內部功能體系與生態環境系統復合起來,形成多層次、多功能、共發展的巨型復合體系。同時城市群中,不同城市之間在生態環境方面不但密切聯系,而且相互作用也在不斷加強。城市群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結合各個城市生態環境的特點,以復合性構建思維為指導,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城市群經濟、社會、文化等服務功能,才能構建協調發展的城市群生態環境。
(五)外部性
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生態環境外部性體現為主體在破壞環境之后,其并不承擔全部責任,使得其他主體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不良影響,或者主體保護生態環境承擔一定的成本后,并不能獨享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利益,其他主體無需通過市場交換就能獲得該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利益。生態環境的外部性使得不同經濟主體都試圖通過“搭便車”策略來降低自身成本,最終導致對生態環境資源的過度利用和無效配置。城市群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過程中需要保持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避免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但是保護生態環境經濟活動主體都需要付出巨額的交易成本,這導致一些經濟主體逃避交易成本,因此生態環境的保護者、管理者、成本承擔者基本是政府。
四、城市群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模式
(一)適度城市群模式
適度城市群模式是指城市群的發展速度、發展規模、人口和產業密度必須保持適度性,城市群的發展速度不能過慢或者過快,發展規模不能太小或者太大,人口密度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城市群超過了適度范圍則會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就會限制城市群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引發不可持續問題。適度城市群模式是城市群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之一,是解決城市群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
首先是適度的城市群發展速度。城市群發展速度應同該區域特定的自然環境狀況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結合,保證城市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資源協調發展、共同發展。城市群適度發展應當符合經濟發展和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合理的城市發展速度對于資源的消耗會保持一定的速度,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平穩持續發展。
其次是適度的城市群發展規模。城市規模指城市建成區面積大小,或者指產業聚集程度。發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一直是我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但某個城市規模以及城市群規模并非越大越好,過大的城市規??赡軙錾鷳B環境承載能力,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降低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為了避免“大城市病”的加重,城市規模應“適度”,在擴張城市群規模時必須考慮環境適宜度、資源承載力、要素稟賦、交通狀況性等因素。城市群規模一定要根據本區域資源和環境基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潛力等進行合理的設計,因地制宜地推進適度規模的城市群發展模式。
最后是適度的城市群人口和產業密度。由于每個城市群所處地理位置不同、資源環境特點各異、歷史文化存在差別等導致城市群發展方式及功能作用不同,從而導致其人口容量與人口需求數量存在差別,過度的人口密度會加大環境承載強度,甚至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所以城市群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需要保持適度人口規模,避免人口過多或過分稀少。所以為了避免出現不健康的城市群發展狀況,避免城市群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要保持適度的城市群產業密度,這樣才能走城市群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
(二)生態與環保城市群模式
生態與環保城市群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新的發展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態與環保城市群模式是一種城市規模與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同時兼顧環保的城市群發展模式。生態與環保城市群模式,它要求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合理配置自然資源,促進城市與自然充分融合,保護周圍環境資源,確保城市群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為了建設生態與環保城市群,城市群要采取低碳型的發展模式,改變現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環的運行方式。通過節約用地、節約資源,合理調整城市群的空間和產業結構布局等,使城市群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水平。要促進廢棄物循環再生系統的完善,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更多地使用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保持生態的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和生命支持系統,建設清潔型城市群和減排型城市群,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和城市群的協調發展程度。
五、構建城市群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的途徑
城市群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的目標是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我們要堅持從城市群的生態環境基礎和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出發,以發展城市群循環經濟為驅動,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為支撐,合理規劃城市群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不斷促進城市群與生態系統的協調關系,維護與發展生態整體功能,使城市群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持續處于一種協調發展的優化組合狀態,把城市群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與生態體系。
生態環境的外部性決定了政府仍然是解決城市群與生態環境協調問題的主要實施者,政府的主導作用無可替代。市場本身不具備保護環境的能力,反而經常是環境破壞的動因,政府必須承擔起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即使是利用市場手段來保護環境,也需要在政府的監督下實施。政府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法律政策制定、發展規劃、環保投資等方面,營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法治環境,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進行必要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資,從而促進城市群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還需要依靠市場與公眾的力量,使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決策,對各種破壞與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這樣有利于克服政府在保護與治理中信息不完全的問題,減少公共決策中的不對稱利益與成本問題,從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績效。
【參考文獻】
[1]陸大道.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協同發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5,(03):265-270.
[2]萬慶,吳傳清,曾菊新.中國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02):66-74.
[3]柴攀峰,黃中偉.基于協同發展的長三角城市群空間格局研究[J]. 經濟地理,2014,(06):75-79.
[4]王麗,鄧羽,牛文元.城市群的界定與識別研究[J]. 地理學報,2013,(08):1059-1070.
[5]孫東琪,張京祥,胡毅,周亮,于正松. 基于產業空間聯系的“大都市陰影區”形成機制解析——長三角城市群與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較研究[J]. 地理科學,2013,(09):1043-10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