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林
我是1988年2月5日離開北京,坐火車來到芬蘭,走了5天5夜。2月份的芬蘭,想象中應該是冰天雪地,但在大西洋暖流作用下,赫爾辛基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寒冷,而我也在這座北歐城市慢慢開始扎根。
我當時是去赫爾辛基大學物理系做訪問學者。初到芬蘭,給我最大的震撼不是中國和芬蘭兩國生活水平的差距,而是芬蘭圖書館的便捷性。只需要在芬蘭任何一家圖書館辦一個證件,你就可以訂閱芬蘭全國所有圖書館的書,而且是免費的。在芬蘭,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便捷容易,當時一份常見的《赫爾辛基日報》就能像書一樣厚,而上世紀80年代的國內報紙普遍就只有4頁。
但我并沒有在學術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包括諾基亞在內的芬蘭企業十分熱衷去中國發展。而芬蘭那個時候非常缺乏了解中西方商業文化的人才。我熟悉中芬兩國的語言、社會,愿意下海從商,試一試、闖一闖。
芬蘭的高科技、創新產業比較著名,一直以來,我做得比較多的也是幫助芬蘭企業把技術和服務搬到中國。從最初諾基亞手機到中國落地,慢慢到現在中企來芬蘭投資建廠,科技貿易、技術轉讓一直是中芬貿易的重要領域。以我多年的經驗,中資對芬蘭三個科技領域的投資感興趣:第一個是環保領域,芬蘭水處理、土壤治理凈化、節能減排等技術非常領先。由于芬蘭的冬天比較長和冷,煤炭、石油、天然氣主要依靠進口,因此芬蘭對能源的能效要求很高。這些年,芬蘭還準備建設新的核能發電廠;第二個是高端制造業領域,芬蘭的機器人、無人機等都擁有一流的技術;第三個是IT和信息技術領域,諾基亞帶動芬蘭科技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發展到現在,通信電信、軟件服務開發方面都是全球首屈一指。
整體來看,中資在芬蘭的科技貿易非常積極,成功率也非常高。但芬蘭畢竟屬于歐盟國家,對于涉及軍事科技項目的收購,也受歐盟影響,不敢賣給中國。對于想收購芬蘭科技企業的中國企業,我建議,如果不是資金雄厚,輕易不要收購。因為在收購并利用芬蘭技術的初期,在芬蘭當地生產的產品成本很高,導致產品價格也比較高,必須保證產品有銷售市場才行。隨著時間遷移,企業對技術消化后,把技術帶回國內,生產成本才會慢慢降低。
當然,在芬蘭生產也有很多好處。芬蘭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其產品技術和服務容易得到西方市場的認證。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往往遇到技術壁壘,有時候在國內提升產品質量和標準,確實比較難,利用芬蘭的研發資源以及生產水平,容易開拓更大的市場。
現在,芬蘭還有一個熱門投資領域,就是旅游地產行業。最近一段時間,去芬蘭的中國游客人數爆棚,導致中文導游不足。國內現在喜歡搞小鎮概念,實際上芬蘭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做起小鎮旅游。如圣誕老人村,經過20多年發展,當地基本上把芬蘭打造成圣誕老人故鄉,吸引全世界游客。芬蘭十分擅長搞文化旅游概念,中國可以學習芬蘭怎么打造旅游品牌。如果想投資芬蘭旅游,我建議根據芬蘭的三大地貌——森林王國,千湖之國、千島之國,投資當地的酒店、娛樂設施。坦率地說,我不贊成來芬蘭搞shoppingmall,或者簡單投資房地產。投資芬蘭旅游有幾個亮點可以關注,如投資養生、保健的度假村,養老院等,可以滿足一下中國人到芬蘭做保健、養老的需求。
芬蘭還有“一老一小”兩大市場資源十分豐富,即青少年、老年市場。青少年方面,芬蘭現有的包括幼兒園經營、幼兒教育等,經驗十分豐富,是國內這些年追逐學習的模范;老年市場,除了養老院,還可以關注醫療,中國人現在更喜歡到歐洲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而芬蘭的心臟搭橋、關節等手術水平全球一流。
中國企業去年收購了芬蘭手游企業Supercell,交易價格是86億美元。很多人認為這個價格太高。實際上,以我多年在中芬企業間溝通的經驗,我發現“價格”問題通常是兩國企業談判的難點。芬蘭企業對自己的估值通常非常高,因為他們的研發、人力成本很高,周期很長。中國人對此很難接受,在談判中如果不會技巧性妥協,生意就容易談崩。從性格上講,芬蘭人比較“直”,不太愛開玩笑,基本上他的表達就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另外,芬蘭不管企業還是個人,都比較講究“穩”。而在我所經歷的中芬科技貿易談判中,中國人一來喜歡用迂回、委婉的戰略戰術,二來貪圖“快”,技術購買快、對技術消化要快、賺錢要快等等。這和芬蘭的節奏很不一樣,雙方在文化上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
(文章由芬蘭華商總會會長口述,本報記者楊沙沙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