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
“越是敏感的問題,我認為越有回答的必要。含混的回答,會使敏感的問題更加敏感,延續對方對我們疑惑的時間。”
今年6月初,筆者在上海對趙啟正同志作了一次訪談。
啟正同志是上海市的老領導。他原是一名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有20年的科研經歷,曾是上海市與航天部的勞動模范,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后被選為省級領導干部。他在上世紀80年代當過上海市委組織部長、上海市副市長兼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后來調到中央,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和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十余年。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我們最早相識于1985年,當時在上海一次作家座談會上認識了啟正同志。啟正同志歡迎上海作家到上海市委組織部做客,他親切地對我們說,市委組織部是知識分子的家,是為廣大知識分子服務的。我接受他邀請,先后寫出了《青年作家的好朋友》《我在上海市委組織部的一天》,把一個與民同樂、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領導干部介紹給廣大讀者。一眨眼,32年過去了。現已77歲的啟正同志,他坐在我對面,更顯得學識豐厚,待人和藹可親。他談起了近年讀的書,談起公眾關注的話題,直言不諱,妙語如珠。
我見他依舊思路敏捷,脫口成章,不由問起他養生秘方。啟正同志哈哈一笑,“我就是過著與大家同樣的生活:少油、少肉,每日走路數千步。”
他說這兩年從全國政協退下來后,有更多的時間讀書,他說了幾本他認可的好書,如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基辛格的《世界秩序》《論中國》,還有一本研究中國農業的《四千年農夫》(作者富蘭克林·H·金,威斯康星大學的農業物理學教授,曾任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此書在1911年撰寫,最近又出了中文版)和蔣廷黻在上世紀30年代初寫的《中國近代史》。
啟正同志談到讀書,他又補充說:“我過去在你編副刊時寫過關于讀書的文章,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還是不夠精當。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批判‘讀書無用論無疑是有必要撥亂反正的,但不能僅僅理解為‘讀書使用論,數理化的書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人文類的書籍對人生更有啟迪。讀書讓人思考,優秀的書反映了對人類自身的思考。”
我們又談起前兩個月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我拿出一組《人民的名義》經典臺詞,如“坦率地說,我們一些干部素質已經遠低于國民素質。”又如“現在這是怎么了,清正廉潔,倒成了異類?”“現在嚴重的問題,不是教育群眾,而是教育干部。”我說,有些臺詞還挺尖銳呢!啟正同志笑一笑說:“有些臺詞十分尖銳,可能警示的效果會更強烈些吧。”
我問起他現在的飲食,啟正同志說:“早餐是饅頭、牛奶、雞蛋老三樣;中餐是兩葷兩素;晚餐比中餐的量要少一些。”
我笑問:“中央首長不是一天要吃25種食物嗎?”
啟正同志笑笑說:“我沒有聽說過,吃這么多種東西多麻煩。”
關于飲食的提問,啟正同志又補充了兩條:一是每天吃些水果,蘋果、香蕉、桔子、西瓜都很好;二是每天大約喝一升水,但是不喝各種飲料。
啟正同志說,回到上海,他經常陪同夫人上菜場買菜,菜場內時常有人認出他,與他打招呼,說說話很開心的,他幽默了一句:“我現在是家庭的運輸大隊長,每天買菜的任務由夫妻共擔。”
談到身體狀況,啟正同志說,他一年進行一到兩次體檢,各項指標基本達標,血壓正常,血糖在正常邊緣,血脂稍偏高,主要是膽固醇高一點。
啟正同志又說,他現在每天走路,一天40分鐘,有時去游泳,每次蛙泳半小時。
啟正同志很有感慨地說:“年紀上去了,每天看書時間少了,多看,眼睛吃不消。我現在每天晚上聽有聲讀物,也聽聽《三國演義》《水滸傳》,袁闊成說的《三國演義》塑造人物繪聲繪色,而單田芳的《水滸傳》,馬跑風吼,生動流暢,可謂各有特色,比我演講的水平高多了!”他頓一頓,又說,“當然也要聽當代的名著,我每天晚上都要聽一會兒,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比吃安眠藥好。”
啟正同志是知識分子出身的高級干部,自始至終保持著平易近人的作風,在與他交往的32年中,他給我寫了不少好稿,他還寫了不少好書,如《向世界說明中國》《直面媒體20年》《浦東奇跡》《在同一世界——面對外國人101題》《對話:中國模式》《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對話》《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等。他的不少著作被國內外譯成英文、德文、俄文、日文、韓文與西班牙文出版。
談到這些受到廣大讀者歡迎的書籍,啟正同志很坦誠地說:“我曾是一名新聞發言人,我認為,對中國而言,我們迫切需要向世界說明一個真實的中國。基辛格曾跟我坦言,中國對外表達最大的缺點就是說得太完美,太完美以至于讓別人覺得你們真實的部分也不太可信。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如此。因此,在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時候,要避免片面夸耀成就,對我們的不足也要適當說明。假如我們在七個方面都很光輝燦爛,三個方面存在問題,七加三一起說,外國人會相信我們的七,但如果我們掩蓋這三個方面的不足,把七夸成十,那么最后別人連我們的七也不信了,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吃虧的,也是非常可惜的。”
啟正同志擔任新聞發言人時間很長,不少人都喜歡向他提問,啟正同志不是避而不談,而是以其智慧作了生動闡述,讓聽者大為信服。對此他是這么講的,“越是敏感的問題,我認為越有回答的必要。含混的回答,會使敏感的問題更加敏感,延續對方對我們疑惑的時間。”
啟正同志在擔任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兼新聞發言人時,他的新聞發言確立了“趙氏風格”:不裝腔作勢,不自以為是,不閃爍其詞,不文過飾非。啟正同志歡迎記者一針見血的問題。他以嚴肅而溫和的態度,向世界發出了中國自己的表達,他實實在在的回答,具有自己生動的語言,不多用政治概念和哲學語言;他用精彩的中國故事,讓中外記者了解中國的形象,也為中國讀者了解世界,搭起了一座橋梁。
兩個小時的訪談要結束了,我對他說,你今天的生活已與上海普通人的生活很相似,他笑一笑說,“我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不是有這首歌嗎?”說完,啟正同志爽朗地笑了。
歲月在流逝,啟正同志仍然是32年前的他。
(作者為《新民晚報》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