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銀霞
摘 要:活動類習作指導得當能讓學生以此為支點喜歡上習作。文章從調動感官、加強體驗,細致到位、有所側重,同材異構、發散思維三方面對活動類習作有效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讓學生把活動的情緒帶到習作中,培養習作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活動類習作;教學策略;習作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3-0045-02
活動類習作教學是指教師根據習作的目標,設計合適的易于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體驗、感受,從而獲得習作的素材,進而進行習作的教學過程。習作前的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情緒高漲地投入到游戲活動中,在活動中觀察、體驗、感受,掌握大量第一手的素材。這樣的習作教學解決了學生“無米之炊”的難題,學生自然能“言之有物”,正所謂“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調動感官,加強體驗
在活動類習作指導中,應該讓學生多觀察、多體驗。觀察是學生獲取寫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接受外來信息和知識主要是通過人體的各個感覺器官實現的,如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等。多種器官參與觀察活動,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往往是隨意的,不能做到細致地觀察,這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并教給他們有效的觀察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讓學生“以身試之,以心驗之,以行達之”,從而有所感悟、有所體驗,避免了習作時“無病呻吟”。例如,教學習作《有趣的水果拼盤》時,學生在做拼盤前,教師為每名學生發一份習作觀察表并讓學生熟悉習作觀察表。然后,在做拼盤的過程既有觀察,又有動手,還有交流,多種感官一齊作用,加強了學生的體驗,學生們寫出了較出色的作文。這算是比較成功的一次體驗活動式作文。陶行知認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來源于生活的體驗會有更鮮活的生命力,也會有更強的震撼力。例如,指導《水的調查》主題作文時,教師在學生夏天上完體育課后,讓他們談談自己此時的體驗,并讓學生進行分組調查。有的調查一家人一天的用水情況;有的到學校采訪廚房阿姨,了解學校一天、一個月的用水情況;有的同學父母在瓷磚廠工作,就調查瓷磚廠的用水量及污水排放等情況。學生通過調查、采訪,做了較詳細的筆記。還可以布置學生采訪身邊的老人,讓他們講講家鄉以前的溝渠和現在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有了真實豐富的素材,教師只要在選材上做指導,學生就能寫出有自己感受的文章。在活動類習作指導中,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可以觀察同學的表現,也可以體會活動帶給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觀察和體驗是習作的來源,來源真實,學生在習作中就不會說空話、假話。這不僅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有幫助,而且對他們真善品格的形成有幫助。
二、細致到位,有所側重
每個學段對習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教師只有在正確理解課標后,根據學段的特點,才能準確把握每次習作要求的目標。活動類習作教學的優勢是能真正體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并不是就袖手旁觀,教師要體現出應有的指導地位。每次的習作活動目標都是不同的,教師要根據習作學段目標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同樣的游戲活動,教學側重點不同,學生呈現的作文也就大不相同。同樣學寫人物,三年級側重寫人物的外貌,四年級側重寫人物的動作,五年級要側重寫人物的心理,到六年級就要能從幾方面展現人物的特點了。例如,四年級的習作指導可以設計《我比你猜》,教師先準備好能比畫的成語,然后,讓一個學生上臺根據成語做出相應的動作,其他學生猜出成語,誰先猜出誰就獲勝。上臺比賽的同學動作滑稽,急于表達出成語,臺下的同學爭先恐后地競猜,場面熱烈。游戲結束后,讓學生們把活動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次作文學生寫得十分生動,充滿激情,學生對動詞的使用也留心多了。五年級側重人物心理描寫,一位教師上《我是幸運星》習作指導課,設計了在課堂上進行抽獎活動,然后圍繞以下問題進行指導:第一,拿到這張號碼牌你在想什么?(課件出示句式:拿著號碼牌,我猜想:_____________)。第二,(拿出抽獎箱)看到這個抽獎箱你有什么想法?(課件出示句式:老師果真拿出了抽獎箱,我_____________)。第三,讓中獎和沒有中獎的同學都來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的指導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也生動地再現活動時自己的心理活動。
在教學五年級習作指導課《有趣的游戲——跳格子》時,教師想讓學生寫一件事來表現童年的美好,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在玩游戲時,哪個精彩的瞬間讓你難忘?學生在視頻的幫助下充分回憶,說出了自己感動的瞬間,體會到游戲帶來的快樂。在習作時,他們都能抓住動作、神態、語言進行具體描寫。學生通過游戲時發生的事情,體會到童年的快樂、難忘,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指導。所以,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習作訓練側重點的不同,設計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體驗,這樣的指導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三、同材異構,發散思維
活動類習作教學由于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開展相同的活動,教師如果缺乏指導或指導失當,學生很容易寫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學生的作文為什么會出現雷同的現象呢?這與學生作文時的思維定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引導學生沖破思維定式的束縛,把作文訓練與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有機結合起來。為了克服學生作文思維的單一,不善于變通的弊病,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同一材料的作文時,要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寫出各具特色的作文來。例如,寫“勞動”這個話題,許多學生寫集體勞動就寫班級大掃除,最后,還不忘寫這樣的一句話:“看著干凈整潔的教室,大家都露出了喜悅的笑臉。”寫個人勞動,就寫洗紅領巾,最后還總要有這樣一句話:“媽媽回來了,看到晾著的紅領巾,夸我真是長大了,懂事了。”為了避免這樣的作文反復出現,教師在指導習作時,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這樣的腦力風暴,你們覺得做哪些事可以稱為勞動?你們參加過或看到過誰勞動?最后,學生寫出了《我學會了種花》《澆花真有趣》《我清理了花圃》《第一次做飯》《我給小狗洗澡》……從這些題目就知道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他們習作的內容更豐富了。
竇桂梅老師的《捶捶樂》是個經典的教學案例。捶捶樂是一種按摩保健器具。其中有一個環節她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閱讀完說明書后,先讓學生說說從說明書上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接著進行二次寫說明書的指導:“作為21世紀的孩子,大家覺得說明書非得用這種方法來寫嗎?我們大膽地想象,在不違背真實的前提下,怎么改編、創造?一份說明書怎樣才能讓大家越聽越愛聽、越聽越想聽?”學生們在竇老師的啟發下,有的要把捶捶樂擬人化,讓它自我介紹;有的要用對話的形式,說出生活的場景;有的要用山東快板的形式或者編一首歌;有的畫出圖案,圖文并茂。在竇桂梅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對寫出一份生動精彩的說明書有了更高的把握。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作文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面對相同的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散思維,寫出帶有自己獨特感受的習作。
四、結束語
總之,活動類習作指導應當能讓學生以此為支點喜歡上習作。課堂上教師的有效指導是重要的保證,一定要避免活動組織無序,學生無從下手或活動熱熱鬧鬧,習作指導不著邊際的現象發生。教師的有效指導能讓活動類作文教學受到學生的喜愛,學生在活動中,有了寫作的素材,而且能把活動愉悅的情緒帶到習作中,有益于培養他們習作的興趣。教師精心準備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思考、體驗、感受,這就為寫好一篇習作做了良好的鋪墊。活動類習作應該在三四年級起步作文指導中得到更大的重視。
參考文獻:
[1]衣萍.小學體驗式習作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06).
[2]彭小明.我國中小學典型作文教學模式述評[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3]吳立崗.當前中小學作文教學改革須關注的三大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4(07).
[4]李靜,文雪.三種有代表性的中小學作文教學模式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6(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