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強
學生的邏輯思維,關系到對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從而會影響到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升。通過多年的研究可以發現,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不強,主要是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導致的。因為學生的經歷,以及需要思考的問題比較少,所以導致學生不能學會換位思考,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闡述,希望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1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不僅僅是關系到小學數學學習問題,更關系到學生的思維邏輯,以及四維空間的拓展,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因此,應該重視對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2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
2.1 改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考方式
學生最開始接觸數學題目的時候,只會按照第一直覺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往往第一直覺適用于簡單的數學題目,但是對于過于復雜的題目,則需要改變思考方式。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首先應該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思考方式的改變。比如,老師在講解“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內容,會講到平行與垂直,而后期再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的過程中,對于平行四邊形以及梯形面積的計算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可以進行聯系,甚至可以和正方形、長方形進行聯系。而學生就需要熟悉這些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從計算出另一個多邊形的面積。
2.2 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互動模式,讓老師和學生換位思考,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有一個高效率的互動模式,讓老師學生能夠換位思考。也就說,老師需要以學生的年齡和思維方式思考數學題,尋找到數學解題的困難之處,而學生則需要站在老師的角度進行思考,看是否能夠全面理解老師的想法和要求。在進行換位思考的時候,可以以某些數學案例為主。老師在講解三角形的特征的時候,一定會說,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可是學生不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是什么。這時候,老師就需要以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為什么學生不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的含義。首先可以發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直接接觸過和三角形有關的東西,因此沒有人講過這個知識點。同時,三角形在生活中,不是以一個平面三角形而存在的,而立體的三角形,因此,學生不能把數學模型和實際生活中的三角形進行對比,因此,不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因此,老師需要準備三角形的模型,同時需要學生準備數學道具,能夠連接在一起的所料棍,進行三角形連連接,然后可以拼接一個四邊形,通過拉扯,讓學生自己感受。這是通過實際動手,來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
2.3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培養學生哪方面的學習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感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首先要給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只有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心理上感到愉悅和安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研究之中。因此,數學老師要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討論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學生只有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才能對相關知識進行積極的探究,進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2.4豐富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不僅能夠打破傳統教學課堂沉悶的特點,還能讓學生時刻保持對學習的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者認為,數學老師可以通過創建情境教學以及實踐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意識。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積計算公式”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數學老師可以結合前面學習到的“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這一節的內容創設問題: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引導學生將兩者之間進行比較,并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索。有的學生會通過相關途徑,提出假設: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一半。這個時候,老師不能急于給出答案,而應給學生留下懸念,指導學生制作兩個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將內部挖空,再將圓柱體的體內裝滿沙子,一次次往圓錐體內倒,學生就會觀察到圓柱體體內的沙子可以灌滿三個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因此也就得出了“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三倍”的結論,自然也就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種創建情境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動手,還讓學生動腦,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再遇到問題,就會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繼而養成了“問題解決”能力。
2.5培養學生的自主提問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對問題進行探索,繼而解決問題。因此,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培養學生自主提問意識,抓住學生的疑惑,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在學習“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先隨機找幾個學生隨口報出幾個數字,然后不假思索地回答出這些數能否被3整除,并讓其他學生對自己的結果進行驗證。學生驗證之后發現老師說出來的答案都是對的,進而就會產生疑惑:為什么不用計算就能知道一個數是否被3整除?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求知欲望被有效帶動起來,對問題的結果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帶領學生對這些數進行分析,找出共同點,進而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節的內容。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接著采用豐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提問意識。將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作為首要教學任務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冷少華.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J].揚州大學,2015(06):167-168.
[2]莊曉婷.低段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發表時間[J].中外教育研究,2015(07):122-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