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娜.買買提明
3-6歲的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因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需通過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學會知識。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幼兒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在游戲中、在操作活動中、在生活中、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獲得一些體驗,從而獲得發展。那么幼兒園階段的數學教學應該如何進行呢?
—、在游戲中學數學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數學,能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習“圖形轉換”的活動中,我設計了一個給小動物“鋪路”的游戲。小兔家門口有一條小路,可是路上到處都是坑坑洼洼的洞,沒辦法過去,怎么辦呢?我引導小朋友用小路旁邊有許多形狀的石塊(各種圖形)來鋪路。你一塊我一塊,在鋪路游戲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發現兩個半圓形可以合成一個圓形,兩個長方形可以合成一個正方形,兩個梯形可以合成一個長方形等圖形轉換的關系。在這樣輕松愉快的鋪路游戲活動中,孩子們不知不覺便掌握了圖形間轉換的知識。又如讓幼兒“學習按大小一一對應”的活動,為了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我設計成了“喂小動物”的游戲。一只大貓、一只小貓,大貓該喂怎樣的魚?小貓該喂怎樣的魚?幼兒在有趣的操作中得到了答案。通過這種游戲化的數學活動,使孩子們既玩得高興、學得輕松,又幫助孩子們啟迪智慧,鍛煉能力。再如在比較物體的高矮、粗細時,我首先讓幼兒通過觀察、分析來認識物體的高矮、粗細,然后在此基礎上編出了游戲《找一找》,先讓幼兒找一找自己身上什么最粗?(腰),什么最細?(頭發),班里的幼兒誰最高?誰最矮?什么比什么粗?什么比什么細?想一想你上樓時有什么感覺?(越來越高)。下樓時有什么感覺?(越來越矮)……
采用多種多樣的游戲方法進行教學,讓幼兒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鞏固知識,激發幼兒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幼兒比較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促進了幼兒知識的增長和智力的開發。
二、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一般來說,操作活動是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但3—6歲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特點、接收能力不同,年齡越小,差異越大,因此,小班幼兒操作活動以個別為主。可提供一些用于比較多少、1和許多、分類等聯系生活實際的簡單材料供幼兒操作。中班在個別操作的基礎上,可以增加合作,如兩人輪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數字在箱子中摸出相應數量的實物或者是摸出比數字多1少1的食物;又如兩人手中各拿1-6的數字卡片,兩人同時各出一張卡片來比大小,由其中一人說,說對的就可以把兩張卡片一起收回,最后看誰的卡片多。大班幼兒則可以用多種形式開展操作活動。如幼兒在學習“二等分”時,在幼兒理解“二等分”的含義后,我為每位幼兒提供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種的幾何圖形,請幼兒自己動手進行幾何圖形“二等分”的實踐操作活動,比比看,誰“二等分”分得最好,有多少種方法。操作一段時間,有的幼兒已完成了三種幾何圖形的“二等分”,但對正方形、長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種方法。這時,我就提醒幼兒,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誰的方法多。經過我的啟發、鼓勵,幼兒又活躍起來,紛紛繼續動手操作,最后他們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指導、比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長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
三、在生活中學數學
在幼兒教育大綱中強調“幼兒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即強調幼兒園數學教育應生活化。數學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教育資源,積極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在孩子的生活中設置一些數學問題,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積累數學經驗。讓幼兒在一天的活動中學習數學,激發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數學活動更加有趣。
在學習“看日歷”時:讓幼兒在日歷中找出家中每個人的生日,以及一年中的節日,并統計出一年中哪個月的節日最多。數一數一年中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哪個月份的天數最少。
再如:在吃午后點的時候,可以讓幼兒自己數水果的數量;在吃飯的時候,可以讓幼兒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擺放碗筷和餐盤或是數數自己吃了幾個包子,喝了幾碗粥等;可以在幼兒排隊散步時練習高矮排序;在上下樓梯時,可讓幼兒一面走、一面計數階梯的數量……任何時候都可以是幼兒學習數學的機會。
四、在運動中學數學
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于年齡原因,小班幼兒更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我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體育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運動中學數學,收效也很明顯。如在教“認識1、2、3”時,我有意識地設計“拍皮球”游戲,讓幼兒一邊拍“球”,一邊說“1、2、3”,讓幼兒在拍球中學習,有利于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在游戲中提供材料讓幼兒操作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獲得一些體驗,從而獲得發展,學好數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