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郭坤+白淼
摘要:文章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入,結合美術教育和幼師生的實際,淺析了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育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中的獨特作用。
關鍵詞:和諧;美術教育;幼師生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談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時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 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迸嘤哇`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昂椭C”這個詞在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和諧是指事物和現象各個方面的配合、協調,指的是多樣性的有機統一。和諧的含義十分豐富,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強調人的心靈的和諧與自由;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要求和睦相處;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崇尚合群聚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調和、天人合一。以完善健全人格為目的的美術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和諧的核心價值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術教育具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功能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和諧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正確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美術教育能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審美能力,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美術眼睛”,這樣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室外寫生時能感受到自然之美,比如,五年制幼師生在欣賞中國山水畫時,能感受到中國山水畫在審美品味上“意韻”和濃厚的精神內涵。南方山水秀麗,北方山水雄偉;山溫水軟呈現靈秀雋永之神韻,水瘦山寒則突出孤傲清高之意境;那千溝萬壑、層巒疊嶂,懸瀑浮云、幽谷郁林,包含著永恒和魅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想。中國山水畫精神上的深邃與物態自然的幽遠渾然一體,使學生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認識到中國文化“天人和一”的精神境界,領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真諦,確立正確對待自然環境的良好心態,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這樣一種生態文明理念。他們在以后認識、改造、利用自然的時候,就會保護自然,絕不會“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飲鶴止渴”,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美術教育具有人與社會和諧的功能
踐行和諧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我們要正確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對五年制幼師生來說,正確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是她們人生旅途中重要的環節和成長的關鍵。以美術教育為核心的“審美教育的特殊價值在于它能增進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省察,在于它是個人加入人類生活的最高形式,是使個人社會化的最高形式”。在幼師生的美術教育中,宣傳、弘揚社會主義倡導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美術欣賞課中,學生在對美術作品欣賞的審美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品質,逐漸形成誠信仁愛、和諧共處、尊重別人的行為習慣等等。同時,幼師生可以通過手抄報、黑板報、宣傳畫、漫畫等繪畫作品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進行輿論宣傳,構建起一種有利于個人的發展,又能夠使每個人都能夠各盡其能的社會環境,促使人與社會的關系朝著更加健康、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更加美好的方向邁進。
三、美術教育具有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功能
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和諧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正確的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心理學家榮格所說:“只有在藝術中,人們才理解到一種能允許所有的人都去交流他們情感的韻律,從而使人結合成一個整體。” “通過美術教育的各種美術活動正是人與人之間緩解沖突、平衡關系,實現和睦相處和共謀發展的社會媒介,并且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而日益迫切和需要。美術是以溝通和交流的形式來滿足人的欲望和情感需求的,它的聚同作用是推動人際關系趨向和諧的有利手段。
四、 美術教育具有人與自身和諧的功能
培育和踐行和諧的這一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必須全力的來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來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學會生存》書中寫下了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事實上,今天的教育面臨著一件使人著迷的任務:即發現如何在理智訓練與感情奔放之間求得和諧平衡。那么,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在理智訓練與感情奔放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以使學生盡可能地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呢?赫胥黎給了我們這樣一個答案:即必須使學生不僅受到最好的科學教育,而且也受到最好的藝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美術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而和諧的發展中起獨特的作用,在美術教育活動中,五年制幼師生能“把握到了一種具有節奏性、平衡性和有機統一體的完整形式,這種形式積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會內容,所以會同時作用于人的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諸種心理能力,使它們處于一種極其自由和和諧狀態,在這種自由的氛圍中,各種能力就像是作了一場富有意義的演習,它們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種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但又兼顧到整體,以不損害整體的有機統一為限。”
五、美術教育具有實現人的心理和諧的功能
我校五年制幼師生大都來自農村,他們中有很多是“留守兒童”,在長期缺乏父母關愛的環境長大,心理沒能得到和諧發展。美術教育在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尤其是在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其一,美術教育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愉快、苦悶、煩惱等各種情緒情感在藝術欣賞與創作中得到宣泄與升華;其二,在美術教育中,部分學生可以培養美術方面的特長,促使其自卑感轉化為強大的驅動力,從而增強自信,達到“長善救失”的目的;其三,美術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其人生變得高雅與充實,精神上有所寄托:其四,通過美術創作活動、知覺體驗等來預防、調控和治療心理疾病,并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通過五年的美術教育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
現在的五年制幼師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他們中大多數是初中的 “雙差生”,這些學生多數存在著學習上的障礙。一部分人存在著厭學情緒,對學習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多數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時,就明確提出是讓孩子學點專業技能,不出事,在學校多呆幾年長大一點。由于不被老師和家長所看好,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自尊、自愛、自護心理受到嚴重挫傷,品德行為偏常。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在性格、情緒甚至行為習慣上產生諸多的負面影響,這樣的一個群體中的多數是家庭、學校、社會中潛在的不和諧因素。對幼師生進行美術教育使其實現與自然、與社會、與自身的和諧,實現心理的和諧發展,從而能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更加和諧。同時,這種和諧的觀念經將來作為幼兒教師的他們傳遞給他們的學生,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播下“與自然、與社會、與自身和諧相處”的種子,種子發芽長大……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永久地和諧,“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參考文獻
[1]陶旭泉.美術課堂問道.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王大根.學校美術教育目的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