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剛
人,都渴望愛與被愛。但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這只是一個奢求。每年春節剛過,爸爸媽媽就匆匆收拾起行裝奔向了城市,家中只留下未成年的孩子和老人。無論孩子是多么的渴望和父母在一起,這都阻擋不了他們進城的腳步。而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之間總會出現各種不和諧的聲音,要么是過于放縱孩子,要么是管不住孩子。真正能接受現實,并冷靜對待的孩子只是少數。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或許與孩子的情感需求有關。
一、渴望被人愛的需求
父母進城務工,這勢必導致孩子在家處于無人照看,或是老人照看的狀態。代差對孩子來說是無法修補的缺憾。當看到別人家高高興興團聚一起之時,孩子心中的失落感是非常強烈的。他們也渴望家人一起團聚,但現實是天各一方。長此以往,孩子心中就會產生扭曲感。作為老師,我們要及時發現并處理這種情況。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鼓勵,贊揚,要用愛子之心去愛這些學生,并把這種愛傳遞給每一名學生,滿足學生基本的情感需求。
對于學生,教師的表揚要真誠,不能漫不經心,敷衍了事。也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年齡、心理、性別、思想動態等差異,要在不同場合,采取富有成效的激勵方法。并且要關注“差生”身上的閃光點,使學生的“光點”擴展成“光環”。
二、學生自尊心的滿足
留守兒童的自尊心是非常強的,他們總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身邊的人或事。他們顯得特別敏感,別人的一個微小的舉動,都可能讓這些孩子產生誤解或傷害。教師更不能去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要想做到這些,教師就要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的意見。對于犯錯的孩子,教師一定要冷靜克制自己,盡量不在公開場合點名批評學生,并且,批評的時候要講究藝術,要情理相融,剛柔并集。要本著愛護孩子,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原則。批評的言辭要得當,也要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并且,要做好善后工作,要讓孩子弄清楚我為什么挨批評。要讓孩子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讓他們在自我反省中增強責任感,滿足自尊心。
三、克服膽怯自卑的需求
留守兒童對于陌生的活動的懼怕心理一時是難以克服的。對于不想不愿參加的活動,教師不能威逼利誘,更不能威脅恐嚇。而是要有意識的引導他們。當學生在參與活動不小心出現問題時,教師千萬不能大驚小怪的的制造緊張氣氛,而是要安慰他們。經歷失敗也是一種難得有效地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對于學生害怕的事情,教師要反復解釋,耐心輔導,以消除學生的顧慮。
看到別的同學去的成績,獲得榮譽,不服輸的孩子一定會暗下決心,鼓勵自己。但是,當他們看到,別人家長會和孩子一起分享這些成績榮譽之時,這些孩子的失落感會加倍放大,他們的自卑心理會瞬間摧毀剛產生的希望的火苗。這時,教師可以在某些方面給予“照顧”,讓他們也能享受本不可能享受到的榮譽,激起他們希望的火花,讓他們在集體的大環境中去克服膽怯自卑,去享受家的感覺。
四、集體歸屬需要
少年兒童會喜歡與小伙伴一起玩耍學習,在集體的大環境中他們會忘卻留守兒童家庭暫時殘缺的遺憾。教師要積極創設這種集體環境,創設這種集體游戲共同學習的機會。并適當的讓這些孩子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存在。也可設法通過班級交流群,電話等方式隨時關注這些孩子在家的情況,讓他們明白,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有老師同學在時刻關注自己,讓他們感受的集體的溫暖。、
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情感的建立會產生無聲的教育動力。只有關注孩子,關心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敬老師,主動接受老師的教育,教學相長才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