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江+霍文慧
[摘 要]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基于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提出,旨在助力沿線國家經濟穩健增長,實現國際合作互利共贏的戰略架構。而文化產業是傳播中華文化和戰略合作內涵的重要載體,因此,推進我國文化產業跨國落地發展勢在必行。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受到國內國際兩個層面因素制約,為在該制約下尋找突破口,我國必須以外向型企業為主導、以中國特色品牌為核心、以文化產業園區為依托、以“文化+制造”為渠道,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助力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實現與沿線國家文化產業對接,進而加強差異性文化認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高效實施。
[關鍵詞] “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 G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9-0005-02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致力于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實現國際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戰略構想,該戰略貫穿亞歐非三大板塊,擁有眾多差異性文化。而發展文化產業是緩解文化沖突,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為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認同,促進沿線全方位合作,必須優先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跨國發展,以文化帶動合作,以交流增強互信,進而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實現其經濟穩健增長。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產業發展是促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主要動力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為順應經濟全球化,適應復雜多變的世界格局提出的戰略架構,其目的在于打造一個全球合作、互利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助力沿線各國獲得新的合作機遇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而由于近些年,在國際社會中流傳的“中國威脅論”及“文化入侵”等輿論影響,阻礙了該戰略的有效實施。因此,我國的文化產業對外發展不僅能夠帶來文化貿易合作,同時也推廣“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內涵,從而破除不良輿論。
(二)文化產業發展是引領沿線多元差異性文化認同的重要契機
“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包含眾多國家,涉及多元差異性文化,而眾多文化間既沖突又和諧。因此,為吸引更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尋找多元差異性文化切合點,緩解矛盾沖突,深化融合力度。中華文化自身擁有“和合包容”的交往價值理念,文化產業正是這一價值觀的承接載體。因此,為了推動戰略實施、拓寬合作領域,必須以發展文化產業為契機,不斷加深沿線國家的文化認同度。
(三)文化產業發展是打造沿線國家全面合作共同體的有效方式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將會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促進沿線眾多國家對該戰略合作理念及中華文化的認同,而其最終目標在于建立一個國際性合作網絡。因此,不僅要深化沿線國家經貿合作,還要在能源開發合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金融合作等方面互助發展,進而打造一個全面合作的共同體,讓更多國家乘上快速發展的“中國列車”,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均衡增長。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國內層面的制約因素
1.文化產業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偏低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時間較晚,在文化貿易出口額及占GDP比重方面均低于發達國家,處于全球文化產業的中低端位置,產業鏈條較短,產業結構不合理。具體來看:第一,文化產業中產品加工環節多數為初級加工,缺少精加工產品輸出;其次,產業產品分工體系不完善,國內產業區域結構失衡,部分地區文化產品同質性嚴重;再次,文化產品生產環節與對應的服務環節銜接較弱,宏觀調控不完善,沒有形成合理體系[1];最后,產業鏈中的空間布局還不完善,現階段缺少以高新技術城市為中心、以地緣優勢城市為支撐,進而延伸至國際的文化產業空間鏈。因此,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產品附加值較低、產業鏈布局有待完善。
2.特色核心品牌欠缺,產品創新能力低
我國是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強國,在古絲綢之路上,不僅沿線各國進行貿易往來,而且還將優秀的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進行融合,實現了共同發展的歷史輝煌。“一帶一路”戰略正是基于該歷史背景,為打造多領域合作共同體而提出的。因此,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跨國落地發展,有效進入戰略沿線國家消費市場,必須建立具有中華文化的特色品牌。而現階段我國特色核心品牌產品、精品標志性項目及外向型產品數量較少,且覆蓋面較窄,品牌效益和社會效益較低,無法滿足沿線多元市場需求[2]。同時,我國文化產品另一個不足在于其創新力度不足,專業化人才欠缺,文化創意與產品制造結合不緊密。
(二)國際層面的制約因素
1.沿線多元文化差異明顯,文化核心內涵沖突
“一帶一路”戰略沿線涉及國家眾多,而各國擁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戰略沿線六十余個國家可以概括在四種文化中,即東亞文化、南亞文化,中東文化及東歐文化。每種文化的歷史形成因素不同,核心價值觀念存在差異,這不僅影響了沿線國家人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更影響了沿線國家的外交理念以及對“一帶一路”戰略和中華文化的認同程度。因此,我國文化產業需要面對多元地域文化差異性帶來的沖擊,如:文化產業中包含的孔子學院在東亞和南亞文化國家數量較多,而在中東和東歐文化國家數量較少,這代表了因文化間的不了解、認同低,使雙方文化產業戰略對接存在障礙。
2.沿線國家政治互信不足,眾多領域合作受阻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穩健增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但由于近些年在國際社會中存在“中國威脅論”、“文化入侵”等說法,而“一帶一路”戰略正在布局發展,沿線國家間政治互信體系尚處于建設成長階段。因此,我國文化產業跨國發展合作受到制約,具體來看:第一,沿線部分國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理念與原則缺乏了解,并對其未來前景存在質疑;第二,沿線部分國家間政治關系復雜,存在利益紛爭和矛盾博弈[3];第三,沿線經濟體量較小的國家當局擔憂“文化入侵”論,使其不能與我國全方位的進行合作。endprint
3.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薄弱,溝通合作效率偏低
“一帶一路”戰略沿線眾多國家的發展程度存在差異,并擁有多元經濟發展模式及社會發展制度。因此,存在部分國家雖然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卻缺少相應的發展基礎設施的情況,如文化企業沒有形成規模化、文化產業集群集聚程度較低、缺乏文化產業園區,這不僅制約著其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嚴重阻礙與我國文化產業的戰略對接。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國,我國的文化產業雖然處于成長階段,但正在不斷調整完善,而沿線部分國家的基礎設施短板成為了國際間文化產業合作的薄弱環節。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以外向型企業為主導,加強與沿線各國文化貿易
外向型文化企業是現階段文化產業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必不可少的生產和貿易主體,培育外向型企業是提升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4]。因此,我國應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外向型企業為主導,逐步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一方面,選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沿線省份重點培育該種類型企業,并在調研沿線國家文化產業環境和文化消費需求的基礎上,選擇文化產品類型,增加文化重點項目數量,以需求引領生產,進而助力我國文化產業跨國落地發展;另一方面,我國政府應為外向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并增加專項資金投入,提升外向型文化企業聚集力度。
(二)以中國特色品牌為核心,提升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
作為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在文化產業方面,我國為了更高效的推廣“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從而獲得沿線差異性文化認同,應大力培育中國特色品牌,并以其為核心,深度融入沿線國家文化市場。一方面,我國應加強對現有品牌的扶植,提升品牌品質,精準把握沿線國家消費市場需求,從而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品牌和社會效益,進而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文化認同;另一方面,我國應不斷建立和培養具創新性質的特色文化品牌,應用專業人才和創新思想,全面的將中華文化特色根植于文化產品中,進而便于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三)以“文化+制造”為渠道,助力產業鏈條轉型升級
文化產品是文化產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由于我國文化產品現階段附加值低,必須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不僅能夠提升產品價值,更能助力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恰逢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旨在大力發展制造業,這為打造一條“文化+制造”的產業鏈升級路徑提供了良好機遇。一方面,我國首先應在文化產品生產環節入手,加強專業技術投入,提高產品生產效率,以實現從初級加工到精加工的轉變,進而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攀升;另一方面,我國應該逐步重視文化產品貿易對應的服務環節,對文化出口產品提供適合沿線各國市場需求的服務,以便延長產業鏈,有效提升貿易競爭力,進而帶動“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認同。
(四)以文化產業園區為依托,促進多元差異性文化融合
由于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均,部分國家對“一帶一路”戰略存在質疑,部分國家基礎設施薄弱,而跨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立與發展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在存在質疑的沿線國家建立和發展文化產業園區,選擇合理有效的落地模式與當地文化產業進行戰略對接,傳播具有“和合包容”精神的中華文化,及互利共贏的戰略精神,能夠增強差異文化的融合認同;另一方面,在基礎設施薄弱的國家,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立為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硬件基礎,不僅為其發展提供動力,而且能更深層次的加深文化產業跨國協作。
[參考文獻]
[1]郝大江.新常態下的區域分類治理宏觀調控機制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6(1):26-35.
[2]李鳳亮,宇文曼倩.“一帶一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5):48-60.
[3]趙立慶.“一帶一路”戰略下文化交流的實現路徑研究[J].學術論壇,2016(5):144-148.
[4]花建.“一帶一路”戰略與提升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5):30-39.
[責任編輯:蔡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