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福
摘要:隨著廣播事業的發展,大眾的廣播思路已經不能夠滿足聽眾的需求,廣播的個性化日益突現出來,轉換思路去做廣播節目和運營廣播品牌勢在必行。品牌打造很重要,品牌接地氣的打造更重要,讀懂聽眾,才能做出好的廣播品牌。
關鍵詞:品牌塑造 運營方式 聽眾
提起品牌,很多人都會想到自己所在的平臺,“我們交通廣播,就是一個品牌”,“我們是活力調頻,活力就是我們的品牌”。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名字,新鮮了一兩年之后,對聽眾來說,都不再具有品牌的擴張效應。這就像一個網絡紅人“紅不過三”,最長三年,短則三個月,也有幾個星期就消聲匿跡的,所以品牌也需要迭代。
小品牌能滿足現在老百姓日益增速的注意力消費,而小品牌控制得當,不會破壞大品牌,甚至還會擴大原有品牌的半徑,鞏固老品牌的地位,就像“小岳岳”之于郭德綱。什么是小品牌?就是在原有平臺的框架之上,設立一個有針對性、有可傳播性的小標識,比如一檔節目的名稱,一個主持人的名字,或者一個具有普遍屬性的詞,一種聲音,一種顏色……這些都可以是一個小品牌。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找到一個更鮮明的符號,然后把它打造成年度品牌。從戰略意義上來說,舉全臺之力去打造一個平臺很難,但是打造一個符號、一個人、一個節目還是有勝算的。
小品牌的打造是順應當下
品牌都是有生命力的。即使百年老店也存在品牌危機,父輩崇尚的品牌對于年輕一代來說或許就是陳舊和落伍,所以品牌也需要更新。對于電臺來說,品牌的更新如果只是換一套包裝,新開兩檔節目,還遠遠不夠。咱們一年給聽眾吃一回餃子,可是新媒體鬧得天天跟過年一樣,怎么玩得過?如果互聯網上的某一個小紅人,受到了主流媒體的關注,那么這個人就有可能迅速變成名人,所以電臺作為一個平臺,創造品牌、打造品牌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除了不斷打造自身的主流品牌(××電臺××廣播)之外,小品牌的打造更適合傳統媒體的特點。用互聯網思維,跟聽眾做最緊密的互動,是占有市場的最好方式。
最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嚴查頻率的呼號,很多原本叫“交通”“私家車”的頻率必須改回“農民”“民生”這樣接地氣的頻率呼號。所以,設立自己的小品牌,既不與原有的頻率品牌沖突,又能夠抓住聽眾的耳朵。畢竟沒有人真正在意你是什么頻率,什么呼號,大家只在乎他能記住、愿意記住的“品牌”。
小品牌要足夠接地氣
和平臺相比,小品牌需要足夠親民。在設計的時候,必須拋棄平臺思維的桎梏,避免“大”的思維,并且要持續與“大思維”做斗爭,舉全臺、全頻率、全節目組的力量去打造。但是別總想著把領導帶上,把團隊帶上,用過多的“政治任務”活脫脫把一個小品牌變成了一個需要升華具有大意義的“大品牌”。那這個小品牌恐怕還沒誕生,就已經胎死腹中了,即使能夠誕生,恐怕也會很快夭折。因為賦予了太大意義、太強屬性,小品牌將不堪重負。小品牌需要扶持、關注,不需要拔苗助長。
小品牌一定要足夠小,足夠平民化,這樣品牌在設立的時候,才更接近聽眾。我們的“長頸鹿愛音樂”“長頸鹿愛閱讀”就是一個足夠小的品牌,聽眾就是長頸鹿,主持人也是長頸鹿,脖子很長,因為我們努力向上。在城市里,我們是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一群人。我們做符號深耕,讓聽眾愿意與我們站在一起。我們不完美,因為我們不是平臺。我們有個性,因為我們不具有平臺屬性。我們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做有血有肉的小品牌。
小品牌不怕流失
很多廣播頻率在培養人的時候都害怕人才流失。辛苦打造的小明星突然跳槽了,損失的確很大,但是“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以小品牌作為年度目標,是在不斷打造,不斷試錯,不斷成長。小品牌不像大品牌是五年規劃、十年戰略,需要不斷更新迭代,需要不斷讓自己野蠻生長。因為總有“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在沙灘上曬太陽”的時候。所以作為一個戰略設計者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有游戲規則的設計能力和執行能力。
小品牌是當下廣播突圍市場困境的一次順應局勢的舉措,是一個不管是新電臺還是老電臺都可以嘗試的運營方式。想打造出接地氣的小品牌,要去問問聽眾,要融進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真正呆在一起,然后找出一個大家都關注的點,把這個點做得有血有肉,別總想著“有規模有影響”。抓住了人,抓住了人心,媒體就不再是在販賣有限的注意力時間,而是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作者單位:贛州市好朋友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