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芳 馬少雄
摘 要:針對烏蘭察布站交叉作業、室內管線分布多,施工工序繁雜,本項目引入BIM技術,通過建立基于5D數據的烏蘭察布站土建及機電安裝、通信等工程信息模型,并利用模型進行碰撞檢查、對施工方案進行比選和合理優化。通過對三維仿真漫游查找設計不合理的部位提出變更。通過三維動畫對施工作業人員進行全面施工交底,從而達到縮短工期,節約成本的目標,為后續工程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BIM技術;工程信息模型;施工交底
中圖分類號:TU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5-0043-03
BIM技術在普通房建施工領域應用效果較好,可以解決建筑、結構、給排水、采暖通風、電纜橋架、自動控制、消防、安防等多專業之間的協同設計與施工問題,尤其在三維技術交底、碰撞檢查和管線綜合優化等方面優勢明顯[1][2]。本文針對烏蘭察布站的工程特點,建立基于5D數據的烏蘭察布站土建及機電安裝、通信等工程信息模型,引入BIM技術,為參與項目建設各方提供信息化交流平臺,為實現建設對象可視化、施工進度控制動態化、信息數據采集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持[3][4]。
1 概述
1.1 烏蘭察布站工程概況
烏蘭察布站位于烏蘭察布市,地處內蒙古地區中部,是新建張家口至呼和浩特鐵路的最大中間站。工程由站房和站臺兩部分組成,站房建筑面積11949.14m2,建筑尺寸147.2m×38.4m×21.0m,基礎為獨立基礎,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候車大廳屋面為鋼網架結構。站臺及有柱雨棚建筑面積為15866m2,車站設450×12.0×1.25m基本站臺1座和450×12.0×1.25m中間站臺2座。
1.2 工程特點及應用BIM的必要性
烏蘭察布站作為標段的控制性工程,具有以下特點:
(1)交叉作業多:房屋、軌道、供電、通信、信號、工藝設備、給排水等多系統工程,相互穿插施工較多。
(2)室內管線分布多:提前進行BIM三維碰撞,為圖紙會審及方案優化提供依據。
(3)施工工序繁雜:鋼網架結構施工、高支模、深基坑開挖及支護工序多。
(4)精細化管理:單體建筑多,檢修組合庫及物資總庫,運用組合庫,綜合樓等生產用房涉及專業多,施工過程中勞動力、物資、機械設備調配頻繁。
基于以上特點,本項目將引入BIM技術,提前規劃、重點模擬、化繁為簡、綜合調配資源。通過烏蘭察布站土建及機電安裝等工程建立信息模型,并利用模型進行碰撞檢查、對施工方案進行比選和合理優化、通過對三維仿真漫游查找設計不合理的部位提出變更、通過三維動畫對施工作業人員進行全面施工交底,確保站場施工安全、質量、進度、成本達到預期目標。
2 烏蘭察布站BIM三維建模
2.1 建模流程與思路
本項目涉及專業多,施工過程復雜多變,因此在BIM實施過程中需制定相應流程,并依據流程,將BIM技術高效地應用于實際施工中,其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2.2 模型效果展示
作為現代施工企業,我們以信息科技為依托,把信息模型為基礎的BIM綜合應用在企業全面推廣,在項目前期策劃、施工過程、運營維護階段全程引用,為項目的進度管理、合同管理、質量管理及施工協調引入新的方法,更高效,快捷、合理的進行全面管控。而正確、全面的BIM模型是一切信息應用的基礎,在模型創建的不同階段,不同規則直接影響后期模型的質量及應用范圍,建立正確的模型并賦予正確的信息是關鍵。本項目按照既有流程采用相關軟件建立BIM模型,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施工中,各主體工程模型如下圖所示,圖2為revit建筑模型,圖3為烏蘭察布站站房效果圖,圖4為烏蘭察布站站臺。
3 BIM技術應用方案研究
傳統模式下看二維圖紙想象三維構造容易對設計造成誤解,而BIM的三維模型的可視化,提高了建筑識別功能,降低了各參與方的門檻,提高了溝通效率。在模型的應用過程中針對施工中的重點、難點、風險點進行施工模擬,尋找到更加合理的施工解決方案。參考總工期計劃,物資總控計劃、季、月計劃,通過模擬施工,對施工現場土方調配、材料設備堆場等進行三維對比優化設計,減少現場的二次搬運以降低成本。通過將土建模型與機電模型結合,進行碰撞檢查、施工漫游,優化施工組織等,從而體現在該項目中應用BIM技術的必要性。
在完成三維模型精細化構建的基礎上,研究如何將BIM模型有效的在工程施工中加以運用,實現模型的工程價值,本項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管線碰撞及洞口預留
在復雜的建筑項目的管線綜合中,依靠人力進行檢測和排查大量的構件沖突是一項艱巨的工作,BIM模型的碰撞檢測功能則充分發揮計算機對龐大數據的處理能力。通過BIM模型的建立,核對已有的設計變更,烏蘭察布項目通過BIM建模發現圖紙問題共77處,其中,鋼筋專業45處,土建專業8處,安裝專業24處。通過BIM碰撞檢查功能,一層共發現碰撞點556個,二層共發現碰撞點822個,合計1928個。通過BIM綜合管線模型的提前模擬輔助施工,避免了各碰撞點的拆過返工,保證了施工工期,節約了工程成本。
對發生碰撞的管線進行優化設計如圖5所示,在滿足相關設計標準的前提下,使得部分管線凈高增加,如運轉樓管線綜合材料用量減少,經工程量統計,其中機電管線總長度減少246米,支吊架數量減少47個,部分建筑管線凈高得以提升,空間得以增加。
通過BIM技術,智能判斷預留洞的位置,最后出具的預留洞口報告中,利用三維可見性對管線與建筑墻碰撞的位置進行洞口預留。
3.2 算量及資源管理
對建造各階段的模擬,可運用模型統計出各階段的工料用量,并通過BIM技術的4D關聯數據庫,可以快速、準確獲得工程。將項目工期進度計劃、物資材料總控計劃、季(月)度材料計劃、總工程數量清單等信息與BIM施工模型相鏈接,形成一個可視的4D(3D+Time)模型,直觀、精確、動態地反映整個施工過程,并通過對項目人力、物資材料、機械設備的實際投入,結合項目工期目標,合理調配和優化資源,提高機械設備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實現限額領料,避免了材料浪費,節約了工程成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