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豪+韓軼+張曉穎
摘 要:中國科學院在新時期辦院方針指導下,培養穩定的科學傳播隊伍,開展各類科學傳播特色品牌活動,并結合新媒體平臺的優勢與特點,形成了全面立體的科學傳播體系。本文針對中國科學院13個院職能機構、12個分院、114個研究單位以及4個公共支撐單位為分析對象,定性分析了84個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點,并就進一步提升微信公眾平臺上科學傳播效果進行了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科學普及;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體系;新媒體;微信公眾平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8-0078-03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正確有效的科學傳播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方面發揮著基礎的作用,而對公眾的科學普及也愈發重要。新時期下,中國科學院積極承擔科學普及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自身在人才團隊、學科領域、科研成果、儀器平臺等方面具備的優勢,結合網絡環境下新媒體的特點開展系列科學傳播工作,逐步形成了差異定位、協同共建的科學傳播體系與一系列特色的科學傳播活動品牌。
一、科學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
(一)科學傳播的概念
科學傳播由科學派生,兩者幾乎同時出現。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英國J.D.貝爾納強調其具備的社會功能,認為科學不是少數科學家才可以享受的專利,更應該包括科學家與公眾的交流,并將“科學傳播”(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分為“科學出版物的職能” “國際上的問題” “個人接觸的重要性”和“科普工作”四個部分[2]。直至現今,科學傳播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然而,在對其概念的界定上,國內外都尚無權威定義。廣義的科學傳播是科學共同體與各部分之間的傳播,凸顯了科學傳播概念的多元化;而狹義的科學傳播則與傳統的科學普及概念相一致,是科學與公眾之間的傳播。黃時進指出,“科學傳播是指在傳統科普的基礎上,強調科學共同體和公眾之間‘平等與‘互動,強調科學精神的弘揚和民主理念的啟蒙[3]。”由此可見,科學傳播不論從哪個范圍來說,都需注重“科學與公眾”的互動,也就是常說的科學普及。
(二)互聯網科學傳播的發展
21世紀,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科普方式成為最有效、最便捷的科學傳播手段,而手機等移動終端也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 2015 年12月,網民個人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手機端集中,其中,公民利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達到53.4%,已經超過了報紙(38.5%),僅次于電視(93.4%),位居第二。在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中,高達91.2%的公民都選擇通過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4],成為科學素養、獲取相關信息的第一渠道。
與傳統的科普手段相比,互聯網科普更加便捷、方便,多媒體技術的表達也使科普方式更加生動活潑,從而促進了科學傳播的對象呈幾何級擴大的趨勢迅速增長。這種模式中,公眾有更多機會參與科學傳播的全部過程,并對科學影響進行評價,因此,接受科普內容的主動權更容易向受眾轉移。可以看出,在網絡媒介中,科學和公眾之間正進行著一種更加“平等”和“互動”的溝通,逐步實現科學傳播的本質目的和意義。
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體系形成
(一)我國科學傳播的現狀
一方面,我國科學技術正處于飛速發展時期,各類期刊整體水平與發明專利授權數量顯著增長,但科學傳播總體上滯后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據科技部統計,2015年,我國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為8286篇,比2014年增加2781篇,占世界總量的15.2%,位居第二;2006~2016年我國處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數量為1.69萬篇,占世界份額的12.8%,位居第三[5]。同時,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2016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授權40.4萬件,同比增長14.5%,累計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10.3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8.0件[6]。然而,對于如此龐大的科技成果,“如何對公眾進行科普宣傳”這一問題卻經常被忽視。調查顯示,目前公共媒體對于科技新聞的報道比重很低,在科協隨機抽選的10家國家級報紙、門戶網站中,科技新聞嚴重不足,僅占1.6%~5.5%。同時,據《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2015年9月22日發布)》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了6.20%,比2010年提高了近90%。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仍有較大差距[7]。
另一方面,媒介環境的改變給科學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前景,微信公眾平臺已逐漸成為科學傳播的重要陣地。微信公眾平臺影響力的不斷增強,讓用戶可以及時地關注企業和媒體的各類信息,便捷地獲取新聞熱點以及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識[8]。可以看出,媒介環境的改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微信等一批交互平臺的壯大,不僅給科學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前景,為公眾科普創造了一個便利的環境,同時也向他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科學、近距離接觸科學的契機,互聯網公眾平臺勢必將成為公眾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渠道。
(二)中科院科學傳播體系構建
在《科普法》、《科學素質綱要》與《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等系列政策的指引下,2006年,中科院制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了“未來將形成具有特色的科學傳播體系,科學傳播能力大幅度提升,建成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學傳播基地,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學傳播隊伍,形成有利于高水平科學傳播持續開展的體制與機制”的長遠目標[9],設置了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和科普辦公室具體負責此項工作[10],并逐步形成了包括科普機構、科普隊伍、媒體平臺、科學傳播活動、科普經費與受眾等要素在內的科學傳播體系。endprint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未來發展提出“四個率先”要求,即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并對中科院報送的“率先行動”計劃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三個面向”的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新時期下,中科院調整辦院方針[11],并專門成立科學傳播局,統籌加強科學宣傳與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負責對院屬單位科學傳播的組織管理和綜合協調,和院重點工作的傳播活動;2014年,依照思想政治、新聞宣傳、政務信息、科學傳播、信息公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中國科學院章程》,制定《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管理辦法》,指導中科院新聞宣傳(含國內、境外新聞宣傳)、黨的宣傳、政務信息、網絡宣傳、信息公開、輿情應對、科學普及和科技出版等各項工作。至此,中科院科學傳播體系正式形成。
(三)移動公眾平臺成為中科院科學傳播體系重要媒介
從騰訊公司推出微信公眾平臺后,中國科學院緊跟試水,迅速開通公眾平臺“中科院之聲”,配合原有的網站媒體傳播渠道,以手機新媒體為主要陣地,面向全院范圍和社會公眾開展科學傳播工作,逐步形成以官方網站為基礎,微博、微信、手機報、電子雜志、客戶端等多渠道的科學傳播體系,差異定位,協同共建,多渠道發布。《2015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指出,微博平臺“中科院之聲”在“2016年度政務微博總榜”中排名第31,在“2016年度全國中央機構微博影響力分榜“中排名第5[12]。除已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的“中科院之聲”外,從2015年起,中國科學院84家單位的微信公眾平臺均開始搭建,其數量、覆蓋面的深度及廣度都呈現出急劇上升的趨勢。截至2016年6月底,67家單位的公眾平臺初具規模,通過了騰訊公司的平臺認證,并有4家平臺的官方微信粉絲數在1萬以上。
三、中科院微信公眾平臺的分析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分析
本文以中國科學院13個院職能機構、12個分院、114個研究單位以及4個公共支撐單位為分析對象,定性分析了2016年5月31日前開通公共賬號的84個微信公眾平臺。
從發布內容上看,超過半數的主體單位都發布過活動通知、單位新聞、科研進展和科學普及等相關的信息內容,另有少數單位還提供最新的方針政策、科學界的研究進展和成果轉移轉化等信息內容,并利用此類平臺分享科學家的觀點體會,以此提高和受眾的互動性。
從運營模式上來看,共有58個公眾平臺設置了固定的欄目類別,并對應發布的相關信息,如昆明分院等微信平臺,共占到了分析樣本總量的69%。一般而言,此類平臺板塊清晰,便于管理,但運營難度較大,各板塊的內容分布不均,往往會影響到受眾的閱讀及操作感受;而其余的31%的公眾平臺則以內容為主導,如上海分院等微信平臺,將運營的精力重點放在信息深度與更新頻率的增加上,每次發布均以打包形式推送各類型的信息內容,方便受眾點擊、瀏覽、翻閱等操作。
從平臺互動特點上來看,共有15個公眾平臺設置了互動性功能,如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設置了會議安排查詢的互動功能,西安植物園設置了在線購票的互動功能,而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設置了儀器預約等互動功能,此類平臺共占到了分析樣本總量的17.9%。一般而言,以上的互動功能設置均結合了本單位自身的職能定位和工作特點,可以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其余的82.1%則未設置或開通任何的互動功能。
同時,根據分析對象對應主體的所在區域、研究領域及體量大小,結合各公眾平臺的自身特點,本文還重點選取了三個分院和十個涉及不同研究領域的單位開通的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分析樣本。分析過程中,以發文情況、受眾的閱讀數量、點贊數量為主要指標,統計了各微信公眾平臺從最初上線截至2016年5月31日期間的傳播效果。其中,閱讀數量和點贊數量分別體現了受眾對于微信公眾賬號發布內容的接受程度和喜愛程度(分析數據如表1所示)。
(二)提升中科院微信公眾平臺科學傳播效果的思考
根據對樣本中閱讀量和點贊數兩個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隨著微信公眾平臺上推送文章的不斷累積,受眾對于內容的總體接受情況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也就是說,微信公眾平臺開通的時間越長,發布內容越多,對于形成受眾閱讀習慣、幫助公眾掌握知識、影響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作用越大,科學傳播的普及范圍和傳播效果也就越好。因此,要提升微信公眾平臺的普及程度,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在平臺的運營上下功夫,構建合理內容框架的同時,提高推送頻率,豐富推送內容,逐步培養受眾的閱讀和使用習慣。
同時,微信公眾平臺受眾的閱讀傾向也主要集中于活動通知和科學普及兩個主要方面。由于大部分運營主體單位均具有科研性質,并且承擔著科學傳播的具體任務,其中點贊數量最高的活動通知類文章也更多地涉及到了科普活動這一方面。同時,平臺上發布內容的原創比例越大,表現形式越豐富,與受眾關聯度越強,受眾的接受和喜愛程度也就越高。因此,要提高微信公眾平臺在受眾中的知名度,不僅要增加發布內容的數量,還要逐步樹立精品意識,把握受眾的閱讀需求,從原創性、趣味性、新穎性和內容深度上整體優化平臺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永霞.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講話[EB/OL].新華網,2006-01-09.
[2] 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00-101.
[3] 黃時進.科學傳播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16.
[4] 中國科協.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R].北京:中國科協,2015:3.
[5]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R].北京:科技部,2016:10.
[6] 國家知識產權局.2016年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各項指標量質齊升 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R].北京:國家知識產權局,2017:1.
[7] 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協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R].北京:中國科協科普部,2015:2.
[8]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6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6:10.
[9]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科發規字(2006),277.2006.
[10] 王志芳,賀占哲.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模式研究[J].科技傳播,2015(02):5-7.
[11] 中國科學院院網.中科院歷史上的六次辦院方針調整[EB/OL]. http://www.cas.cn/zj/by/201502/t20150213_4313462.shtml,2016-08-19.
[12] 人民日報.2016年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EB/OL]. http://yuqing.people.com.cn/NMediaFile/2016/0804/MAIN201608041302000017647350845.pdf,2016-08.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