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花
摘要:通過對甘肅省會寧縣的一部分農村留守幼兒進行調查和追蹤,發現目前類似會寧縣的農村留守幼兒,他們在道德情感上存在安全感、同情感、關愛和體諒等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從幼兒園、家庭、社會支持三維給予相應的道德情感的培養建議。
關鍵詞:農村留守幼兒 道德情感問題 道德情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D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063-03
隨著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迅速發展以及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導致留守幼兒這一群體形成。農村留守幼兒是指不與父母雙方一起共同生活,且戶籍在農村的3-6歲幼兒。6歲以前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也是關鍵期,幼兒時期的發展對以后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幼兒道德情感對整個人生發展的影響意義重大。
一、幼兒道德情感重要性的探索
朱曉曼教授曾談到“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學習教育過程是個體發展兩個重要的過程,缺一不可,道德情感在幼兒的道德發展中具有特殊和重要的價值”[1]。
(一)道德情感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一些實驗證明,良好的道德情感體驗能夠促進幼兒身體的發育,研究者對一些身材矮小,但沒有疾病,家庭不和、缺乏關心的幼兒做了調查,并讓他們與原生家庭相脫離,給予他們良好的情感環境,他們的身高、體重都有所增長。
(二)幼兒道德情感對認知的作用
認知與情感無法相等同,但是在情感的形成、發展中,認知與情感有緊密的關系。認知與情感需同步發展,兒童在學習中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潛能。積極的情感的培養能夠促進知識的吸收,有心理學家曾經通過實驗得出了相應的結論:當一個人受到表揚時會表現出快樂喜悅等的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這樣可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三)道德情感對幼兒個性特征形成的作用
幼兒在教育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成長,形成的影響會不斷系統地刺激幼兒,情感是在這種不斷的刺激和作用中形成的,與情感相適應的個性特征也慢慢形成。成人后的發展大多取決于幼兒時期的發展,尤其是幼兒道德情感對整個人生發展的影響重大。研究顯示:有留守經歷的幼兒在長大成人后,心理問題出現的幾率相對較大,社會性發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和問題。然而農村留守幼兒的道德情感培養研究是一個綜合復雜的過程,一方面道德情感本身是一種無形的,較為抽象,再加之幼兒年齡較小情感表現不明顯,因此對幼兒以及教師、家長通過訪談和問卷、觀察三種形式,了解幼兒道德發展狀況,并獲得更多的關注。
二、當前農村留守幼兒的情感現狀問題探析
為了解當前農村留守幼兒的道德情感發展現狀,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的幾個村鎮進行了調查研究。本文采用方便抽樣的方式選取總共80名幼兒,其中48名留守幼兒,幼兒園教師5名,看護人5名,分別訪談觀察了10名幼兒和10名老師。
(一) 農村留守幼兒的情感現狀分析
1.留守幼兒與非留守幼兒的情感差異
留守幼兒總的情感平均數為 2.1115,標準差為0.18821,非留守幼兒的平均數為2.2846,標準差為0.2112。 在平均數比較中,非留守幼兒明顯高于留守幼兒。在標準差的比較中,留守幼兒的情感水平相對更集中。表明農村留守幼兒的情感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幼兒。
2.留守幼兒道德情感在性別上的差異
從表2可知,在留守幼兒中,男孩與女孩情感水平的平均數分別是2.1916和2.2287,即看出男孩的情感發展水平略微低于女孩的水平;男、女孩的標準差分別是0.18832和0.20726,即男孩的情感發展水平比較離散。且P值較大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農村留守幼兒情感水平不存在性別差異。
(二)當前農村留守幼兒道德情感發展中的問題
首先了解農村的留守幼兒道德情感問題是對其進行培養的基礎。本文在調查的基礎上,查閱了有關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的培養和留守幼兒情感發展等一些文獻資料,通過對道德情感的結構分析,得出農村留守幼兒的道德情感問題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安全感
安全感一般在心理學中比較常見,是人的心理發展情感表現之一,簡單而言:安全感是指不恐懼,內心比較穩定,舒適安心的感覺。安全感主要表現在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2]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深入研究了安全感,并且編制出《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分析了一個人安全感存在與否的重要表現。[3]有安全感的人會更加關注自己心靈的健康成長,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然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內心停滯成長,并且會表現出膽小、恐懼、焦慮、自卑等特征。有安全感的人在生活中表現得更加自信、沉著、淡定。如果父母都不在身邊,這將影響兒童安全感的形成。
人的安全感首先表現在對陌生人的適應度上,農村留守幼兒和非留守幼兒的差異比較明顯,總的留守幼兒48人,對陌生人的表現中感到害怕警惕不敢接觸的有42人,達到留守幼兒人數的87.5%;非留守幼兒32人,對陌生人的態度是警惕、害怕的有20人,占到62.5%。明顯留守幼兒對陌生人的適應度相對較弱。如表3:
其次,人的安全感表現在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是對自己身邊親近的人的安全感,本次主要是從父母和朋友的心理角度來進行調查的。留守幼兒48人中有40人覺得家長不要他了,占到83.33%,非留守幼兒32 ,只有6人有此感覺,占到18.75%。如表4:
對農村留守幼兒來說,他們的不安全感不僅來自于陌生人,也是來自于身邊比較親近的人,包括家人、老師朋友等,在內心中覺得親近的人會丟下自己不管,自己也沒有交到真朋友,這體現出他們對身邊的人不夠信任。
最后,在與幼兒園教師進行交談以及問卷調查過程中了解到80%的教師覺得留守幼兒沒有安全感。且對留守幼兒的家長進行訪談,如下是一個6歲的大班幼兒訪談記錄:endprint
A:平常你睡覺是跟奶奶一起睡還是單獨睡呢?
B:都是跟奶奶睡的
A:那為什么不自己睡呢,沒有自己的小房間嗎?
B: 屋里房子多,好久之前跟爸爸媽媽睡的,他們走了之后,我就跟奶奶睡了,晚上太黑,我自己害怕不敢出去上廁所,也不敢睡。
A: 那跟爸爸媽媽睡的時候會感到害怕嗎?
B:沒有(搖頭),我比較喜歡跟爸爸媽媽睡,媽媽還給我唱歌、講故事……
A:沒事兒,跟奶奶睡也挺好的,奶奶也經常照顧你,也很愛你。
B:嗯,前兩天我媽媽還打電話回來了,說過一段時間來看我,不過我很想他們。有時候覺得他們不想要我了,每次都說會回來看我,但是都沒有回來。(很傷心,流淚)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很想念自己的父母,并且因沒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害怕,內心缺乏安全感。她身上反映出農村留守幼兒群體的特征。農村留守幼兒安全感比較低,不管在熟悉還是陌生環境,他們都會感到害怕、擔心。
2.同情感
同情感是道德發展的基礎,同情感與貧富沒有關系,是普遍的關懷情感。同情心是一個人有道德的具體體現。有觀察研究發現:3到7歲的幼兒看到小朋友在活動室大哭時,僅有6%的幼兒沒有反應,18%的幼兒會直接去安慰哭的同伴,一半幼兒會出現同情的表情,有的幼兒主動去尋找幫助。[4]同情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它的產生基于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形成,并且它的發展為兒童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同情心的比較
本次調研中發現,在同情心水平表現中,非留守幼兒高于留守幼兒。留守幼兒的平均數為2.4059,非留守幼兒的平均數為2.4452,非留守幼兒平均數高于留守幼兒;從標準差來看,留守幼兒比非留守幼兒表現得更加集中。
(2)對幼兒教師的訪談中同情感的分析
在與幼兒教師的接觸中了解到許多留守幼兒表現出同情心較弱。一位主班老師談到:幼兒園的小孩子都是一起上課,他們很長時間看不到父母,或者有的孩子從小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母親離家出走了,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或者父親成長,有時他們覺得自己被拋棄了,做各種活動雖然都很感興趣,但是不會很用心,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是同情心。在教師看來,這些孩子自己覺得需要被同情。我自己了解到,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同情差別很大,一般情況下,在孩子身邊的父母都會給孩子講述生命教育,強調生命的重要性,無論是花草、動物,還是各種生命。但是,曾經遇到一個小孩兒,6歲時經常跑到山上去掏鳥蛋,有時還會把鳥蛋帶到幼兒園向其他小朋友炫耀,或者砸碎。一開始認為是小孩子貪玩兒,細想之后就會覺得是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的缺失。
3.關愛和體諒
體諒感指為他人著想、體貼他人、諒解他人的情感。關愛感是主動關心、愛護他人的情感。二者都是對人的基本需要的關懷和理解,強調了在道德教育中情感的重要作用。“在三四歲之后,兒童的心理發展會更加復雜且水平也逐漸變高,也會不斷地感受到別人的行為和體驗。”[5]因此,要把握3-7歲的關鍵期,逐步引導、培養幼兒的體諒感。體諒感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的道德情感的發展,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且有益于同情心和責任感的形成。
“麥克菲爾提出,體諒、關心是品德結構中最重要的。”[6]因此這種良好品德的培養,要做到為他人考慮、換位思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并且讓他人深刻感受到這種關懷和體諒,而且還要做睿智、有道德的人。“與他人友好和平相處,做到愛與被愛是人類發展的基本需要,道德教育的首要職責也是幫助他們滿足需要。”[7]
三、農村留守幼兒道德情感培養的原因和策略
遠離父母的留守幼兒,更多的是與看護人、老師和同伴接觸頻繁,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是老師。正如研究表明,良好的師生關系益于幼兒思想品行的養成,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良好的同伴關系也有助于親社會行為的發生。[8]也就是說,留守幼兒的道德情感受父母以及整個家庭、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大的社會環境多方面影響。
(一) 幼兒園道德情感培養
在幼兒園中老師與幼兒、同伴之間的兩類關系更為重要。農村留守兒童在幼兒園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就是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兩者的關系不僅能夠影響教師的活動,而且影響幼兒的行為習慣的養成,繼而影響到心理個性發展。
1.師幼關系建立
農村留守幼兒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相對而言對,各種情況都比較敏感,尤其出現活動中的彼此的攀比。首先,要建立平等的主體間的師幼互動的關系,做到基本的互相尊重。其次,老師要均衡對幼兒的關注度,農村留守幼兒希望受到關注。因此,老師在平時的生活和活動組織中,做到平等地關注每一個幼兒。并且要表達出對幼兒的愛,從而激發幼兒的道德情感。老師對幼兒的關心和幫助是“愛”建立的基礎,也是內心對幼兒的責任感和尊重的體現。師愛具有“無私性、理智性、教育性、道德性”等的特征。[9]因此,在農村留守幼兒的道德情感培養中要強調“愛”的作用。
2.同伴關系培養
在從與幼兒園教師、家長的訪談中了解到一些留守幼兒比較喜歡獨處,性格內向,并且他們的同伴關系存在問題,與同伴相處時不愛說話、孤僻。改善這種狀況必須要注重同伴關系的培養。“同伴關系通常是在交往的過程中,同齡人之間或者是心理發展水平相平衡的人,建立的人際關系。”[10]首先,要形成互相幫助、關心的同伴關系。有研究表明,兒童在與同伴的相處中,同伴對其的接納與表現出的孤獨感有緊密的聯系。[11]留守幼兒的同伴關系大部分是在幼兒園中形成的。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對農村留守幼兒好奇、探索、自信等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三)家庭教育為輔助
家庭教育為幼兒園的教育奠定了基礎。并且在人的成長發展中是基礎元素。農村留守幼兒缺乏家庭教育。研究表明,“廣西、四川、湖南等多數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12]農村留守幼兒的監護人有父母其中一人、或者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比較多樣,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各具特點。但為促進孩子的道德情感的發展,農村留守幼兒家長或監護人要有教育意識、注重家庭氛圍,形成和諧的親情關系。認識到監護不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要正確教育、影響孩子的思想發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留守幼兒的父母也要樹立有愛心、責任心的良好榜樣,經常回家,多看望老人、孩子,與他們多溝通和交流。endprint
(四)社會保障
農村留守幼兒道德情感培養也需要社會的支持。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幼兒的道德情感問題,必須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首先,國家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完善對農村留守“幼兒”的保護政策,不僅是對整個學前教育免費一年學前班制度,對農村留守的學前幼兒應有更多的支持。地方政府也需詳細具體地了解留守幼兒家庭狀況、類型、數量等,采用檔案袋的方式關注農村留守幼兒,做到物質資金的支持幫助和精神方面的鼓勵。形成幼兒健康發展的安全環境。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希望。農村留守幼兒普遍缺乏父母直接愛護、教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心理、品德、性格的形成。[13]情感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情感與道德的觀念融合逐步形成道德情感。個體獲得自信、關心等重要的情感體驗,對道德情感的良好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村留守幼兒的道德情感培養是一個綜合復雜的過程,需個體、教育、生活環境等相互作用,促進幼兒道德情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董溯戰.論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國家責任[J].寧夏社會科學,2011(4).
[3]楊梅.從需要層次理論談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1(6).
[4]陳幗眉.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評價手冊[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何文.如何讓孩子學會體諒他人[J].知識文庫,2015(6).
[6]王紅菊,岳遠彬,栗曉東.體諒與關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來自體諒關心德育理論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8(6).
[7]何肖蕓.論體諒模式在學生文化中的作用[J].當代教育研究,2012(5).
[8]高亞兵.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 (4).
[9]張學浪.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生成的理論價值[J].社會科學研究,2016(1).
[10]曹荷建.學前兒童同伴關系不良及巧矯治[J].黑龍江牡丹江師范學院, 2012(12).
[11]張學浪.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
[12]馮維,杜紅梅.國外移情與兒童欺負行為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1).
[13]周芬芬.西部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困境與突圍[J].學前教育研究,2009(7).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