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婷
摘要:本文通過簡單介紹漢語和音樂的關系、中華文化與民樂的聯系,探討了民樂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如何得到更好的利用。
關鍵詞:中華才藝 民樂 對外漢語 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152-02
中國的悠久歷史沉淀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燦爛文化,但文化本身的包容性極廣,對外漢語教學中怎樣讓外國學生對中華文化感興趣,怎樣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張弛有度地傳播中華文化是我們需要研究的方向,目前外國學生最直觀感受中國文化的方式便是了解中華才藝,因此,國內多數高校專門開設了培養對外漢語教師中華才藝的課程,但幾乎都流于形式,很少探討究竟如何通過展示才藝與漢語教學相結合。本文主要從中華才藝之民樂的角度,闡釋其應該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得到更好的利用。
一、漢語和音樂的關系
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把音樂和語言結構的關系比作手指與腳趾的關系,認為二者有相似的形態機制和共同的發展基礎,其中相似的形態機制是它們都以聲音為媒介表達思想,傳遞感情,共同的發展基礎指它們都有各自的音高、音強、音長和音色。正因為音樂和語言有很大程度的共通性,所以語言的特點音樂也同樣具備,這點在漢語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漢語語音的音節界限分明,加上聲調高低變化和語調的抑揚頓挫,本身就有很強的音樂性,王力曾經指出:“語言和音樂的關系十分密切,漢語的聲調是可以用五線譜描寫出來的,研究漢語的人應該懂得音樂。”
此外,漢語和音樂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性和獨特的超時空性。在中國,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徐復祚在《曲論》中說:“我吳音宜幼女清歌按拍,故南曲委宛清揚,北音宜將軍鐵板歌‘大江東去,故北曲硬挺直截”。可見北方音樂棱角分明,嘹亮高亢,多具有敘事性特征,如陜北信天游,南方則曲折婉轉,多具有抒情性特征,如江蘇評彈,湖南花鼓戲等。超時空性則表現在中國民族樂器的經久不衰,古曲經琴師與曲譜的代代相傳,保存至今的還有很多,如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古琴曲《平沙落雁》等。
二、中國民樂與中華文化的聯系
民樂體現中國文化,雖然“中國音樂未能以自己為中心獨立發展,而是依附于文化的各個領域以游散的方式發揮了多種功能”,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它才從更多角度展示出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樂之邦,《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孔子編訂的儒家經典《詩經》最早也是入樂歌唱的。此外,古代祭祀、燕饗、射御、聘問等禮典之上,皆有樂合,由此看來,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所合成的配樂奏響的不僅是優美的樂章,更是中華文化的開篇之音!
不同時期的民樂帶給我們的除了其迥異的風格外,其實通過曲子還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百態,又或表達了樂手個人的起伏經歷。文人墨客詩會時少不了音樂助興,書畫時若有琴師在旁撫琴,則添了一種別樣的心境,品茗時更少不了樂的輔助,茶的幽香伴著樂的綿長,才沉淀了中國獨特的茶藝。可以說,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音樂貫穿了人們的日常,通過音樂,中華文化的展現方式由外在客觀上升到了內在修為,樂聲表達的不僅是思想,更成為我們這個民族心靈的語言,維系了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
三、利用民樂進行文化教學
“新絲路探索者”樂隊的美國音樂家保羅曾說:“音樂不是詞句到詞句的溝通,而是推心置腹的交流,當你愿意坐下傾聽代表著一種文化的音樂,你就會對這種文化產生興趣甚至信任。”因此,用民族音樂講述中華文化是一種很好的途徑。
(一)詩詞書畫課的背景音樂
在國外開設中華詩詞賞析課及中國書法繪畫課時,背景音樂的選擇很重要,根據詩詞的意境選取適合的配樂,有助于學生感受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練習書法和繪畫時,伴著舒緩的琴曲更容易將學生帶入中國古色古香的淡雅氛圍中,這種教學方法吸收了西方暗示法的某些特點。中國民樂不僅可以讓學生身心放松,消除上課的緊張感,還可以制造一種中國風的氣氛,可謂一舉多得。
(二)文化課堂中的民樂應用
漢語文化教學中當我們要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交友文化時,不妨以古琴曲“高山流水”導入,介紹“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歷史故事,通過琴聲讓學生感受這個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同時,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其泛音象天,散音同地,按音如人,稱為天地人三籟,經此三籟狀人情之思,達宇宙之理,是表現中華文化靜遠悠長特點的絕佳工具。當提到中國古代的戰爭時,可以讓學生聽琵琶曲《十面埋伏》,不需要太多描述,那種緊張不安的氛圍通過音樂便能立刻凸顯出來。二胡的樂聲可以模仿漢語中不同的聲調,在進行漢語詩詞文化誦讀時,找一些二胡模仿人聲的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教師在文化課上傳播中華文化時,如果教師本身會某種民族樂器,可以通過現場展示然后講與其有關的文化知識,但因為樂器對演奏者要求較高,大多數教師并不能在教學中實際利用,這時我們可以選擇視頻播放,讓學生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學習,是幫助他們了解中華文化最好的途徑。
(三)文化活動中的中西合璧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民樂所承載的中華文化,開設在國外的孔子學院很有必要舉行中西合璧的小型音樂會,由會民族樂器的漢語老師和會西洋樂器的外國學生同臺演出,將中國古典樂曲重新改編,融入西方樂器,讓師生及聽眾在中西樂器合奏中找到不同文化間的共鳴,哪怕是一點漢語都不懂的外國人,也會對音樂產生自己的見解,從而愿意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樂器所承載的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文化所依托的中國語言。
通過上文中簡單介紹的漢語和音樂的關系、中華文化與民樂的聯系,我們認為民樂可以在對外漢語文化課堂教學中加以利用。文化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習者正確理解目的語交際的表層信息,更為深刻的意義在于拉近學習者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社會及心理距離,誘導學習者對目的語產生良性的學習動機。而民樂正好可以促進這一點,希望在日后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教師能更多使用民樂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N].1982-05-01:2.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8.
[3]沙平.論第二語言教學的文化導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4]湯惠亞.文化環境構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J].北方文學(下旬),2017(1):128.
[5]劉一碩.《西游記》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6]關婷婷.試論民間藝術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5.
[7]趙郁飛.論中國古典詩歌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價值[D].吉林大學,2012.
[8]范雪瑩.中西方文化對比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2.
[9]曲鳳榮.對外漢語教學中本地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課程設置[J].教育探索,2008(5):56-57.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