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藝青+華靜
【摘 要】文學走向世界離不開翻譯,而從譯介學的角度來看,翻譯的本質是傳播,通過翻譯將中國當代文學傳播到國際社會上去。然而判斷文學翻譯是否成功的標準絕不只是文本翻譯是否流暢、通順的問題,譯本的接受與傳播還涉及到譯者身份、傳播渠道、讀者反應等因素。本文將以閻連科的作品《受活》、《四書》在英法語國家的傳播與接受狀況為例,結合拉斯韋爾傳播模式的五大構成要素探索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有效譯介模式。
【關鍵詞】中國當代文學;文學譯介; 閻連科;《受活》;《四書》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238-06
比較外國文學作品包括法國文學與英美文學的中譯本與中國文學的英法譯本數(shù)量,就會發(fā)現(xiàn)后者數(shù)目落后前者極多,且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的接受效果不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文學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如何有效促進中國文化外傳、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維爾認為描述傳播行為的一個簡便方法是只需回答下列五個問題:誰(Who)、說了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的(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ich effects),即“拉斯維爾傳播模式”。①該模式認為傳播由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途徑、傳播受眾、傳播效果五大基本要素組成(郭建斌,吳飛,2005)。②而將這種傳播模式與文學翻譯的傳播相結合,就是從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和譯介效果五大要素的全面統(tǒng)籌來探究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有效方法。閻連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佼佼者,從作品在海外的獲獎狀況及海外媒體、讀者反饋情況來看,他的眾多作品均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筆者在對文學譯介內容學習的基礎上,選擇了閻連科先生的《受活》、《四書》及其英法譯本進行研究,嘗試從譯者選擇、作品選擇、出版社宣傳、讀者評論與傳播效果五個方面總結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成功經(jīng)驗。
一、譯介主體——選擇合適譯者
1.譯者選擇標準
翻譯根據(jù)譯者身份的不同可以分為國外譯者的譯入和國內譯者的譯出。“譯入即國外出版社或作家主動要求翻譯中文作品到國外去”,“譯出”模式即中國譯者、文化部門或者出版社邀請翻譯家將中文作品譯到國外。當然二者各有利弊:由國內譯者翻譯的作品能夠更好地表達原作者的寫作風格與寫作內容,更加符合清末啟蒙家嚴復提出的翻譯原則中“信”的標準;而其缺點在于因國內譯者與國外讀者在生活與文化習慣方面存在的種種不同導致翻譯作品可能使讀者有云山霧罩、不知所云之感;若由國外譯者進行翻譯的話可能會更加契合譯入語國家讀者的閱讀習慣,行文更加通暢,讀者也更容易理解作品內容;但是這一方法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譯者有時因為不能夠完全理解原作的意思而在翻譯過程中翻譯出與原文意義不符的內容。那么二者相比孰優(yōu)孰劣呢?從最終翻譯作品的接受效果來看,由通曉中國文化的國外翻譯家“主動譯入”這一模式,無論是譯本銷量還是讀者評價,總體來說都要比“譯出”模式的效果更加顯著,因而國外譯者主動譯入的模式被更廣泛地接受。
2. 閻連科作品的英法文譯者選擇
《受活》和《四書》的英法版本也是“譯入”模式下的作品。《受活》和《四書》的法譯本都由法籍翻譯家林雅翎女士完成,兩部作品的英譯本均由美籍譯者羅鵬先生完成。閻連科的作品譯到國外之后引起極大的關注,一方面體現(xiàn)在讀者的評價上,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各種國際獎項的垂青上,英譯本的《受活》獲得了曼布克文學獎的提名,法譯本的《四書》入圍法國文學大獎“費米娜文學獎”(La Prix Femina)。而譯作的成功絕對不能忽視翻譯家的功勞。
林雅翎(Sylvie Gentil)女士是法國當代漢學家,翻譯家。大學就讀于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1980-1982在北大進修,1985年后常居北京。1990年開始發(fā)表譯文。重要翻譯作品有莫言的《紅高粱》,閻連科的《受活》、《四書》等。 羅鵬(Carlos Rojas)先生于200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博士學位,2009-2011年在美國杜克大學文化與婦女研究系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性別與視覺、民族主義與離散等。他的翻譯作品有閻連科的《受活》、《四書》以及與妻子合譯的余華的《兄弟》等。
兩位譯者翻譯實踐的成功和他們的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教育生活經(jīng)歷密切相關。兩人均為精通中國文化的漢學家,扮演著中西文化交流中間人的角色,這一點在文學翻譯傳播中尤為重要。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使得譯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的表達內容及意圖,因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能夠更忠實、準確地傳達原作的主題與思想;又因為譯語為譯者的母語,譯者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風情與讀者期待有著深刻的了解,所以譯者的翻譯能夠更契合讀者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興趣。而事實證明這一由有著深厚中國文化背景的國外譯者主導的“譯入”模式確實是成功的。從《受活》、《四書》的銷量、反響、獲獎狀況等方面看來,兩位譯者的翻譯工作確實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這也為我們的文學推向世界提供了極大的啟示,即選擇合適的譯者。譯者必須對目標語國家讀者的閱讀期待了然于胸,同時又必須熟知原語言國家的社會文化與風土人情,能夠游刃有余地穿行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語境之中。只有這樣,譯者才能完整、準確地表達原著的深義,又能使譯作為異國讀者接受。
二、譯介內容——選材與譯法
1. 作品特色
一部作品講述的是什么樣的故事是讀者的首要關注點。中國的文學作品千千萬,為什么有的會翻譯到國外去,有的只在國內傳閱;為什么有的譯到國外去很成功,有的卻少有人問津?當然并不是只有譯到國外去成功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中國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但在國外并沒有受到國內一樣的歡迎程度,這是為什么?探究閻連科的作品在國際上的成功,有這樣幾點是不可忽略的:閻連科對于苦難、鄉(xiāng)村題材的描述和神實主義理論的運用,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與修辭手法以及對多種不同文體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閻連科寫作的內容多以荒誕滑稽、超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描寫農民或知識分子的苦難生活;他的作品大多貫穿神實主義的風格。endprint
神實主義,據(jù)閻連科的描述,就是“在創(chuàng)作中摒棄固有真實生活的表面邏輯關系,去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看不見的真實,被真實掩蓋的真實。神實主義疏遠于通行的現(xiàn)實主義。它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不是生活的直接因果,而更多的是仰仗于人的靈魂、精神和創(chuàng)作者在現(xiàn)實基礎上的特殊臆思。在日常生活與社會現(xiàn)實土壤上的想象、寓言、神話、傳說、夢境、幻想、魔變、移植等,都是神實主義通往真實和現(xiàn)實的手法與渠道”(閻連科,2011)。③這種神實主義的風格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是獨有的,將神實主義的理論運用到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物與故事的描述上是閻連科先生的一大寫作特色,這種荒誕而又真實、魔幻卻又處處體現(xiàn)著現(xiàn)實色彩的寫作手法吸引廣大的國外讀者,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另外,閻連科的作品中還存在多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和修辭,如詞匯的堆疊與重復、大量暗喻和象征手法的應用以及頗具特色的豫西方言。而這些特點在《受活》和《四書》兩部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作品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與體現(xiàn)的語言風格有很多是與西方文學的寫作相通的,西方文學作品中對重復、暗喻、象征等修辭的運用也絕不少見,這就使得國外的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共鳴,在別國的文學作品中體味“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情感;而另一方面,這些修辭以及語言風格又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們被用來表達帶有著中國這片疆域上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與社會生活,這是與西方文學作品中截然不同的地方,而如此這般的敘述描寫也為國外讀者提供了新的閱讀視野。
2.作品內容
《受活》主要講述了在一個全部由殘疾人組成的位于中國偏遠地區(qū)耙耬山脈的小山村——受活莊里,新來的柳縣長為發(fā)展受活莊的經(jīng)濟,實現(xiàn)人民美好夢想而在村里發(fā)動聾人,啞人,盲人,瘸人組建“絕術團”外出巡演,計劃拿巡演的錢去購買列寧遺體以用之發(fā)展旅游業(yè),提高村民收入和生活的故事。《四書》的時間背景為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內容主要涉及大躍進、大煉鋼以及大饑荒,寫出中國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人民面對的糧食短缺等各種生活難題與生命困境。
這兩部作品都延續(xù)了閻連科先生一貫的敘事風格,卻又有自己特點,也正是它們獨特的之處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作品在國際上的成功。《受活》采用雙行故事線的寫法,正文和序言分別描述,最終合在一起給讀者展現(xiàn)一幅時間軸完整的生活圖景;《四書》由《天的孩子》《故道》《罪人錄》《新西西弗斯神話》四本“書”組成,采用圣經(jīng)體、中國民間說唱敘述體等在內的四種文體組成,是一種完全創(chuàng)新的文體寫作形式。
這些故事之所以能夠吸引西方讀者的興趣,是因為故事的內容寫大躍進、寫大饑荒等等這些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主題,這是西方世界所好奇的,也就是文學的異質性得到了滿足。另外,這些故事的主題又與西方諸多事件類似,如西方世界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鼠疫等社會大災難性事件,在這些事件當中人們的心情、感受等等與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有相通之處,所以在這一方面閻連科的作品又喚起了西方讀者一定程度上的共鳴。此外,閻連科的神實主義與西方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寫作風格有相近之處,也使得國外讀者體驗到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一種微妙的聯(lián)系,因而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選擇要翻譯的作品時,其內容至少要滿足兩個要素,即作品要體現(xiàn)文學的異質性,還要能夠引起兩種文化的共鳴。前者使讀者產(chǎn)生想要了解外國文化的閱讀興趣,后者則可以更好地促進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3.譯法
前面筆者提到,內容是讀者對于一部作品的首要關注點。那么,如何將原著內容表達得完整、準確就依賴于譯者的努力了。在翻譯過程中,兩位譯者采取“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方法,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對一部分內容作“歸化”和“異化”處理,使得譯文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上又容易為目標語國家的讀者所接受。這里舉《受活》英譯本(Lenins Kisses)中的一些翻譯實踐為例。
其中歸化的例子有:1)冬天緊步到了:winter instead came hurrying back 2)王法:lawlessness 3)在他行乞過程中,人們避之如惡煞厲鬼:When he went begging for alms everyone avoided him like the plague. 4)細的也沒細到哪,粗的也沒粗到天上去:perfectly proportioned .異化的例子有:1)卻又覺得寒氣從單子縫中往人的身骨里邊扎:the villagers as though the bitterly cold air was cutting straight to their bones 2)如刀似草:cutting down his enemies like blades of grass 3)在山梁的雪地上朝著溝底看,那河水黑亮著:A river that ,from above, appeared as black as oil. 4)只要有余糧,你就可勁兒借:If there is any left, you are certainly welcome to have some. 5)社教娃:soc-school babe 6)列寧的全名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Fuo-la-sai-mi-er Yi-li-qi Wu-li-yang-nuo-fu:Vladimir Ilyich Ulyanov.歸化與異化策略的結合使得譯作既保留了作品的異國風味,又使得本國讀者能夠更容易地接受翻譯后的作品,不能不說是成功的翻譯實踐。同時,對于原作中一些重復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譯者進行了刪減和改寫,如對于原文中出現(xiàn)的刪掉以后不影響句意的重復(如例1)、比喻(如例3)、擬聲詞、粗俗詞語等,一般會采取減譯的方法:1)大遷徙是以人頭為依據(jù),無論瞎子、瘸子、老人、婦孺,有一個人頭就是一個數(shù):For the purpose of migration, no distinction was made between the blind, the crippled, and the elderly, or even between women and children. 2)疆場上喝佛罵祖,出生入死:He bravely risked his life on the battlefield.3)用腳狠狠在雪地踢幾下,踢得一老滿臉都是急焦的通紅色,像一處兒崖梅艷在她的臉上了:She kicked the snow several times, blushing anxiously.④這樣既不影響原意,又避免了過多的重復致使讀者閱讀疲勞,達到了更好的閱讀效果。endprint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能夠完整而準確地傳達原作的意義,同時又能夠保證讀者能夠理解作品內容,譯者需要進行多種翻譯方法的實踐,對翻譯內容進行靈活處理。中國當代文學目前在世界文學中還處于相對邊緣的地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文學認識程度還不夠,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將關注點放在目標語言讀者的閱讀期待上,盡量滿足目標語讀者的閱讀及審美要求,循序漸進,逐漸讓西方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學特色,進而更有效地推動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提高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這就要求譯者在深入理解原作內容與主題思想的基礎上,運用多種不同的翻譯方法,以歸化策略為主,并將歸化與異化的方法相結合,必要時對原文的內容進行適當?shù)脑鰟h處理,從而既達到讓讀者理解文章內容的目標,又收到保持作品的異國風味的效果。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前夕,著名學者許子東接受鳳凰網(wǎng)采訪,在采訪中他指出,如果莫言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他的作品符合了以下六個因素:第一,一定要寫鄉(xiāng)土。第二,一定要用現(xiàn)代主義的手法。第三,一定要寫到文革。第四,這個作家一定要意見分,就是跟政府要有一定的距離。第五,要有好的英文或者法文的翻譯。第六,要在海外獲獎,就是在海外受到評論界的支持(許子東,2012)。⑤這六個因素其實也是篩選什么樣的中國文學作品能夠獲得海外讀者認可的標準。而閻連科先生的《受活》、《四書》二書也大致符合上述的六個因素。第一,《受活》、《四書》都是寫鄉(xiāng)土,前者寫中國偏遠地區(qū)耙耬山脈的小山村,后者寫知識分子被下放的農村地區(qū);第二,兩部作品都采用現(xiàn)代主義的寫法,神實主義風格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第三,兩部作品都牽涉到文革的背景;第四,閻連科的書常常遭禁,如《四書》只在臺灣地區(qū)得到了出版,這也反映出他的思想與政府有一定的距離;第五,林雅翎(Sylvie Gentil)女士和羅鵬(Carlos Rojas)先生分別為閻連科作品的法、英譯者,兩位翻譯家有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有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為閻連科作品在海外的傳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第六,《受活》、《四書》兩部作品在海外也頻頻獲獎,如《受活》曾獲得日本讀者評選的日本twitter文學獎,《四書》曾獲捷克的卡夫卡獎等等。這六個因素從譯介內容、譯介主體等方面闡釋了莫言的作品能夠收到良好接受效果的原因,也可以用來解釋閻連科作品在海外反響熱烈的原因,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啟示意義。
三、譯介途徑—— 出版機構媒介
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譯介模式,很多學者進行了探索與思考,也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結論。孔慧怡(1991)按照譯作的翻譯流程和發(fā)起人將譯介模式分為作者發(fā)起模式、譯者發(fā)起模式、出版社發(fā)起模式和文學代理發(fā)起模式四種⑥;呂敏宏(2011)按照譯者身份將中國作品譯到國外分成本土譯介模式、海外華人譯介模式和漢學家譯介模式三種。⑦從具體的翻譯過程來看,文學作品譯到國外大多通過出版社發(fā)行、大眾傳媒宣傳以及書展推廣等方式進行。而中國的文學作品也都是通過這幾種方式傳到國外,其中又以出版社發(fā)行居多。閻連科的《受活》和《四書》英譯本主要由NY:Grove Press 、Chatto&Windus等發(fā)行,法譯本主要由比基埃出版社(Philippe Picquier)出版。發(fā)行之后,銷量良好,讀者反響強烈,達到了很好的文化傳播效果。那么,這幾家出版社相較于其他同行有什么特別之處?這又對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有什么積極的啟示意義呢?
先來談這幾家出版社的歷史及經(jīng)營狀況。NY:Grove Press是Grove/Atlantic旗下專門出版翻譯作品的機構,其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歷史已十分悠久,從古典文學如《西游記》到當代文學如賈平凹、蘇童等作家的作品均有涉及,各種主題如傷痕、鄉(xiāng)土、地域文學也是全面覆蓋。 Chatto&Windus是英國出版公司Random House(蘭登書屋)旗下的出版翻譯作品的機構,近些年來出版了包括閻連科、嚴歌苓、莫言等作家的作品,標榜以推廣世界優(yōu)秀文學作品為己任。菲利普·比基埃出版社(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距今已有30年歷史。據(jù)新經(jīng)典文化副總編輯陳豐介紹,自2000年起,菲利普·畢基埃出版社開始將中國當代文學列為翻譯和出版重點,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卡夫卡文學獎得主閻連科、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以及余華、王安憶、阿來、蘇童、韓少功、畢飛宇、遲子建、格非、梁鴻、李洱、范穩(wěn)、方方、小白、李娟等一批中國作家,堪稱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橋頭堡。⑧
法譯本在閻連科作品走向世界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其他國家的譯本如英譯本作品都是在法譯本的作品上翻譯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比基埃出版社的布局策略。法國比基埃出版社截至二○一五年一共翻譯了閻連科的八部作品。該出版社策劃人陳豐女士的推出策略大概是這樣的:首先是利用《為人民服務》(2006,Claude Payen)這部好譯又好看的作品完成海外讀者的“聚焦”效應。之后是有一定閱讀長度和苦痛的《丁莊夢》(2006,Claude Payen)。然后是閱讀口味不一樣、篇幅更短的《年月日》(二○○九,金卉)和《我與父輩》(二○一○,金卉)。等有了較為穩(wěn)定的讀者群,再出版大部頭的《受活》(2009,林雅翎),在法國更名為Bons Baisers de Lenine(《列寧之吻》),并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成就,后來其他語種的翻譯都沿用這個名稱。而《四書》(2012,林雅翎)和《日光流年》(2014,金卉)是充滿疼感的兩本書,接下來安排翻譯充滿奇異“神實”和幽默、歡樂的《炸裂志》。這種“聚焦—培養(yǎng)—擴大”的譯介出版思路體現(xiàn)了海外出版機構的專業(yè)性,值得我們反思并學習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方式。(劉江凱,2016)⑨
要促進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我們需要積極主動與海外的各大出版社聯(lián)系與合作,積極提升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出版的數(shù)量與質量,以達到更有效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效果。在出版社的選擇方面,要關注出版社的宗旨和經(jīng)營理念,選擇與文化傳播、文學翻譯等理念相吻合的出版商,如上述的蘭登書屋、比基埃等都是以促進文化的傳播交流為主旨的出版社。在出版、翻譯的策略上,可以借鑒法國比基埃出版社的這次成功實踐,即先輸出篇幅較短、有把握能為多數(shù)讀者接受的作家的書籍,在擁有了穩(wěn)定忠實的讀者群體之后,再介紹該作家其他篇幅相對較長、略微難懂的作品。這樣既能夠使讀者對作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又能夠促進出版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更重要的還能夠極大地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廣度與深度,因而對于推動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工作是十分具有借鑒意義的。endprint
四、譯介受眾——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與需求
中國文學翻譯作品在國外的受眾主要分為專業(yè)人士、大學生群體和普通讀者幾類。專業(yè)人士主要是包括各個翻譯協(xié)會內的翻譯人士,大學生主要是與中國文化文學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和非專業(yè)的學生,普通讀者多為文學愛好者。那么什么樣的作品易受到西方讀者的歡迎呢? 其實,國外出版社大力推廣的翻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的回溯提供了很大方便:出版社推廣翻譯作品首先必然考慮的是盈利因素,是為了獲得利潤,那么為什么出版社會選擇這些特定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有什么因素使出版商和讀者心儀呢?翻閱各大出版社的年鑒,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出版的中國翻譯作品多與中國的政治背景有關,且多數(shù)作品涉及的是鄉(xiāng)村、地域、女性、苦難、荒誕、現(xiàn)實主義的主題,另外,在國內獲得各種文學獎項的作品更有可能被譯到國外去。這三點在閻連科的作品上體現(xiàn)得就十分明顯,《四書》是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躍進”為背景,《受活》的也是圍繞荒誕、地域、苦難的主題來記述,兩部作品也是為作者獲得了為數(shù)較多的國內文學獎項,如2005年,以長篇小說《受活》分別獲得第3屆老舍文學獎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及第2屆鼎鈞雙年文學獎;2012年,《四書》獲第四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第四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此外,國外出版社在選材上還有一個獨特的偏好,那就是越是在中國被禁的書目越容易在國外引起關注,對于法國知識分子和出版社在翻譯選材方面的特點和偏好,法國著名漢學家、南方書編(Actes Sud)“中國文學”叢書主編、巴黎東方語言學院(Inalco)中文系的何碧玉教授(Isabelle Rabut)曾有著這樣的概括:
“仿佛出版社對作家不感興趣,但對書很感興趣,對書的故事很感興趣。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有些書的介紹就專門拿“被禁”說事兒。法國有一個傳統(tǒng),就是一個知識分子,可能是從十八世紀伏爾泰的時候開始的,一個法國的知識分子,應該對政府有反對和批判的意識。既然作家也屬于知識分子,他們也應該有這個態(tài)度。一看一部作品被禁止,法國出版社就馬上來了興趣,尤其是記者。既然這本書被禁,那一定是本值得譯介的書。”(何碧玉、畢飛宇,2011)⑩
于是,閻連科“被禁”、體現(xiàn)他的“批判意識”、不同于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作品就贏得了法國讀者無數(shù)好感。無一例外,每個出版社所做的努力就是為了迎合讀者閱讀的需要,從出版社的選材我們便可以窺見譯介受眾即讀者的閱讀期待與要求。那么從國外出版社對于翻譯作品的選擇上,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法國讀者的期待視野主要文體現(xiàn)在這三個方面:作品的文學性、外國文學的異質性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同一性。這也為我們推進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提供了極大的借鑒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翻譯文學作品到海外去的時候要衡量一下我們所推選的作品是否是能夠體現(xiàn)本民族文化特色,是否能夠滿足讀者對于文學異質性的閱讀期待;是否是與海外讀者的經(jīng)歷、情感等有相通之處的,是否能夠喚起他們情感的共鳴等。在初步衡量通過之后,要在翻譯和推廣過程中多作努力,以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與要求,使讀者獲得其閱讀視野的滿足。唯有如此,我們的譯作才能獲得更多的受眾,達到更好的文學文化傳播效果。
五、譯介效果—— 讀者接受
一部作品翻譯到國外是否成功,多半看的是包括作品發(fā)行量、購買量、評論量、獲獎數(shù)等因素在內的最終譯介效果。鑒于商業(yè)機密很多出版社不愿公布詳細數(shù)據(jù),另因筆者能力有限,沒有取得出版社的銷售量數(shù)據(jù)。但是筆者查閱了其他一些資料,如世界上最大圖書分享社交網(wǎng)站Goodreads?,從該網(wǎng)站上的數(shù)據(jù)來看,《受活》英譯本(Lenins Kisses)有160參與評分,平均得分為3.6/5,其中五星級評分占25%,四星級評分占32%,三星、二星、一星評分分別占26%、20%、6%,獲得84%讀者喜歡;《四書》英譯本(The Four Books)有402人評分,平均得分為3.99/5,其中五星級評分占29%,四星級評分占46%,三星、二星評分分別占18%、4%,無一星評分,獲得94%讀者喜歡。此外,筆者查閱了The Independent,Kirkus Reviews,Counterpunch,Publishers Weekly,New York Times,The New Yorker,Wall Street Journal,Chicago Tribune等雜志對《受活》英譯本(Lenins Kisses)的評價,如The New Yorker評價“閻連科是中國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并持續(xù)受到海外的關注,但是這部寫村里人決定去購買列寧遺體的小說(《受活》)是閻連科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Wall Street Journal評價“《列寧之吻》諷刺了一個人人唯金錢和權力至上的阿諛奉承的社會”?,Chicago Tribune評價“一部滑稽卻充滿諷刺意味的小說,為西方讀者提供了認識中國農村圖景的獨特視角”?等等,筆者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歸納與整理,總結出這些媒體的正面評價多體現(xiàn)在贊美閻連科在《受活》中對中國農村生活場景的描述、對權利與金錢的諷刺以及荒誕幽默手法的運用。
查閱各大雜志如The National,The Rumpus,F(xiàn)inancial Times,The Times(UK),Guardian,Kirkus Reviews,The Harvard Crimson,Library Journal,Publishers Weekly,Booklist對《四書》英譯本(The Four Books)的評價,如 Financial Times評價“(《四書》)既令人驚奇又極有意思。閻連科用另類幽默手法、無政府主義寫作套路和超現(xiàn)實的意象對當代中國歷史的黑暗時期作出了新解”?,Library Journal評價“閻連科的寫作主要是揭露20世紀發(fā)生在中國的超現(xiàn)實悲劇的荒謬性”?,Publishers Weekly評價《四書》是“對官僚主義和專制統(tǒng)治的非邏輯性的強烈控訴”?等等,會發(fā)現(xiàn)積這些媒體雜志極評價多體現(xiàn)在肯定閻連科在《四書》中對專制的批判、對超現(xiàn)實的描寫和對社會荒誕性的諷刺。endprint
在得獎方面,《受活》英譯本(Lenins Kisses)獲得紐約時報2012編輯選擇獎、紐約時報2012年度書籍、麥克林周刊2012年度書籍、科克斯評論2012年度小說,入圍2012年度曼布克文學獎;法譯本《四書》(Les Guatre Livres)在2012年9月入圍法國文學大獎“費米娜文學獎”(LaPrix Femina)。
從最終的譯介效果來看,閻連科的作品走向世界的進程應該算是較為成功的一次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實踐,這無疑也為以后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展現(xiàn)了一個成功的范例。這里我們得到的信息是要關注譯介效果。這是文學傳播的最后一環(huán),也是判定文學是否成功走出去的一個反映。我們在進行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這一工作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媒體和讀者的評價,包括正面評價與負面評價,從正面評價中汲取經(jīng)驗,從負面評價中總結教訓,揚長避短,認清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方向,并不斷向目標語讀者及媒體的閱讀期待與要求趨近,保障以后工作的成功開展和進行,引導中國文學以更高的翻譯質量、數(shù)量走向國際世界。
其實,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之所以舉步維艱,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中國作家的作品與目標語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存在較大差異,中國輸出的作品滿足不了國外讀者的閱讀期待;二是翻譯家對于中國文化的特質與內涵并不是了然于心,很多時候存在對中國文化的誤讀,而這些誤讀帶入到翻譯中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原作內容,給讀者理解帶來極大不便,同時也造成對中國文化解讀不當?shù)慕Y果;三是相比較而言,其他國家引進中國翻譯作品較少,無論是文字還是影視的宣傳力度都不是很大,很多國外的讀者并不了解中國文學作品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四是國外出版商處于對營銷效果的考慮,會對要翻譯的中國作品進行過濾與選擇,對文本內容進行一定的增刪改減,數(shù)量也會控制在較小數(shù)目之內,相當一部分讀者接觸不到翻譯成本國語言的中國文學,對中國文學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六、結語
筆者以為,中國當代文學要成功走出去,必須在上述五個方面上作出努力。關于譯介主體,應該選擇精通中國文化的漢學家或者國外譯者與中國學者合作的模式,有條件的話加強與原著作者的交流與溝通,盡量減少文化誤讀;在譯介內容方面,要選取與目標語國家意識形態(tài)沒有正面沖突、具有文學性和文學異質性的作品;在譯介途徑上,要加強與國外各大出版社的合作,選送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內涵的作品;在譯介受眾方面,要考慮讀者的閱讀期待視野,顧及國外讀者的閱讀品味;在譯介效果方面,要關注讀者、媒體評論,總結經(jīng)驗教訓,揚長避短。
注釋:
①哈羅德·拉斯韋爾,著.何道寬譯.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②郭建斌,吳飛.中外傳播學名著導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③閻連科.發(fā)現(xiàn)小說[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④Yan Lianke, Lenins Kisses, trans. by Carlos Rojas, London: Random House,2013.
⑤出自許子東2012年接受鳳凰衛(wèi)視采訪時的發(fā)言。
⑥孔慧怡.談中詩英譯與翻譯批評[J].外國語,1991(5).
⑦呂敏宏.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在英語世界傳播的背景、現(xiàn)狀及譯介模式[J].小說評論,2011(5).
⑧出自人民網(wǎng)“文化”專欄文章《新經(jīng)典文化投資法國出版社、戰(zhàn)略布局國際市場》,2016-04-29。
⑨劉江凱.“脹破”的光焰:閻連科文學的世界之旅[J].當代作家評論,2016(3).
⑩何碧玉,畢飛宇.文學作品的價值不能依附于別的東西[J].社會科學報,2011(6).
?Goodsreads,世界上最大的在線讀書俱樂部,現(xiàn)已有5500萬會員,分享圖書達15億,收錄5000萬條書評。
?原文見亞馬遜網(wǎng)站圖書評論區(qū):"Yan, one of Chinas most successful writers, is still gaining attention abroad, but this story of a village that decides to buy Lenins corpse is Yan at the peak of his absurdist powers. He writes in the spirit of the dissident writer Vladimir Voinovich, who observed that 'reality and satire are the same.'"筆者譯。網(wǎng)址:https://www.amazon.com/Lenins-Kisses-Yan-Lianke/dp/0802121772/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89741223&sr=1-1&keywords=lenin%27s+kisses&refinements=p_n_availability%3A2245265011
?原文見亞馬遜網(wǎng)站圖書評論區(qū):"Lenins Kisses wickedly satirizes a sycophantic society where money and power are indiscriminately worshiped."筆者譯。網(wǎng)址:同注釋12
?原文見亞馬遜網(wǎng)站圖書評論區(qū):"A funny yet dark satirical novel . . . [that] offers Western read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rural China . . . Lenins Kisses [is] hard to put down."筆者譯。網(wǎng)址:同注釋12
?原文見亞馬遜網(wǎng)站圖書評論區(qū):"Arch and playful. . . . [Yan] deploys offbeat humour, anarchic set pieces and surreal imagery to shed new light on dark episodes from modern Chinese history. . . . [A] brave, brilliant novel."筆者譯。網(wǎng)址:
?原文見亞馬遜網(wǎng)站圖書評論區(qū):"Yan has built his substantial career on exposing the surreal absurdity of Chinas 20th-century tragedies. . . . [This] multilayered novel is . . . a vital historical testimony."筆者譯。網(wǎng)址:同注釋15
?原文見亞馬遜網(wǎng)站圖書評論區(qū):"A stinging indictment of the illogic of bureaucracy and tyranny . . . the literary structure is tight and the prose incredibly accessible. Readers will have difficulty putting this down."筆者譯。網(wǎng)址:同注釋15endprint